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2
/ 2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王赫

身份证号:150428199109231518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结合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格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等素质结构;“人格品质培养、系统的知识传授、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构成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特点;素质结构;培养思路

一、安全工程专业特点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技术范围、工程应用领域广泛的专业,由于其研究对象安全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特点:

(一)综合性。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必须在安全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其他各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和渗透到安全学科的研究中,构成了安全学科的综合特性。

(二)实践性。安全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要面对与解决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生产及人类一切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伴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停止了,也就无所谓安全问题。

(三)多变性。安全问题具有浩瀚的时空性,涉及的范围广、变化性强。安全问题本质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表现形式变化多样。很多事故虽然类型相似,但是如果发生条件稍有变化,事故的危害程度、后果、范围等就可能有非常大的变化。

(四)政策性。安全生产监管的主要依据就是国家的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章等。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等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地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生产的政策性体现在时效性、科学性、技术性、先进性、人本性等方面。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

通过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不少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动手能力弱、敬业精神差、缺乏创新意识等,不能满足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解决如下基本问题:

(一)突破传统的教育制约因素

传统的教育制约因素主要是传统的教育观念、管理制度和条件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传统的教育宗旨,系统的知识传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这深刻地指出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宗旨

1.创新意识是指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培养而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触发人们积极的认识、思考、改选客观世界的潜能。

2.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方式、途径、技术等来处理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意识的深化。创新思维由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活跃的灵感组成。

3.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最终的落脚点。

(三)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安全专业的知识结构平台

专业知识结构平台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先进、强化基础、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因材施教、体现特色的原则。比如化工企业需要安全专业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化工知识,包括化工工艺、设备、材料等,还要具备过硬的安全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企业安全管理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企业希望引进的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开始工作或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从事专业工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知识及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具体地说,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身心素质,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

(二)人才培养的过程

1.人格品质的培养

人格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时空过程,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学校要营造一个有利人格品质形成的和谐系统。要构建传授知识与人格形成的平台。一是课堂平台,把安全专业理论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二是媒体平台。用先进的人文知识,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来宣传人才培养主张。三是社会活动平台。策划、引导、组织发动好各类有益人才成长的活动,如课外“安全月”活动,搭建适合学生特点以及教育规律的活动平台。

2.系统的知识传授

系统的知识传授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两部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如何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是教育考虑的重点。[2]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切实开展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要理清学科体系、分清纲目,做到纲举目张。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知识讲座等方法进行培养。专业课的教学可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安全场景、仿真模拟。可采用报告式、电教式、答辩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即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可以从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进行。先进的实验手段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建立国内先进的安全实验室,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消防部门)及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和合作,使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尤其要开放实习环节,实行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等综合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自身知识及能力如何在工程上得到应用与发挥。特别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科研课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研究工作,或利用“安全评价国家乙级资质”的条件,组织学生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与服务。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应从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等方面综合展开。具体做法可从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工程训练做起。首先是课程的设置与选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选择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路径学习。另外,开设具有前瞻性的新课。为了及时给学生传递新的知识,除开设常规的专业课程外,还可以及时地增设一些带有前瞻性的新课,如消防学、网络安全、流变与突变理论、混沌学与安全、安全文化、灾害风险评价、安全风险学等课程。

四、结束语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和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决定了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可以根据各院校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合理选择,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景国勋,张传祥.教育创新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厂[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

[2]邵辉,王凯全.新世纪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l7(95)1.

[3]邵辉,王凯全.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46.

[4]邵辉,王新颖,王凯全.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