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雕塑创作中的创作手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纪念性雕塑创作中的创作手法研究

张灵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1132

摘要:纪念性雕塑是公共艺术景观中重要的场域空间,纪念性雕塑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历史事件的故事背景创作,来抒发当代人对于英雄的铭记。并时刻提醒着当代人应该牢记英雄事迹,铭记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承英雄的爱国精神,并提醒当代人的爱国使命与责任感。关于纪念性雕塑的创作,写意的创作手法在我国肖像雕塑中运用较多,通过写意的手法,从山水画中提取传统的水墨画风格,进行肖像形象的表现,让整个纪念性雕塑有了神韵。本文以探讨“写意”在塑造肖像雕塑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出发,以《歌乐山烈士纪念碑》为例,阐述肖像创作应“形”与“神”兼备的元素,从而体现肖像雕塑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纪念性雕塑 公共艺术景观 沉浸式体验

纪念性雕塑由来已久,尤其是肖像雕塑,它不仅承载着人类历史上为了纪念英雄,纪念历史性事件的艺术实践,也是人们为了铭记英雄的载体。通常我们定义肖像雕塑都应该先满足肖像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纪念性肖像雕塑的表达对象,是历史上确有实人;二是,传统神话故事的人物,进行具象的表达;三是无论是历史名人或者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需要将肖像雕塑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物化为外在形象的表达。

如果说肖像画存绘艺术中是一个独立的准则,“意”即肖像创作反映人物对象时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统一。“形”指的是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冲而貌和思想。关于“形” 与“神” 两方面关系的分析与阐述渊源已久,“传神论”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也多有提及。在传统肖像雕塑的塑造里,更是以形与塑、气与神的融合作为审美的评判准则。

一.《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雕塑语言解读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从“意”出发,更注重“写意”,注重创作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叶毓山通过对“意”的审美追求,创作出一种抒情、美好、具有诗意的纪念碑雕塑语言。写意处于抽象艺术与写实艺术之间,既不会让人感觉一目了然的简单,也有别于望而生畏的精英艺术。写意饱含着对于创作对象的瞬间灵感,凝固着对于生命的真实情感,由于速度的迅捷,决定了无深思熟虑、矫揉造作的工匠之气,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自西学东渐,以内容决定形式的西方写实雕塑风格介入,这一风格在中国雕塑界影响甚大,改变了中国雕塑家的创作思维和手法,并发展成中国现实主义雕塑。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环境等作为参考对象,并进行写实性雕刻。在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雕塑家在过去几十年里更多地去探索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忽略了艺术作品的本质,千篇一律的雕塑语言禁锢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导致雕塑作品失去了“中国性”。

叶毓山为了摆脱这一时期的纪念碑雕塑风格,在我国传统雕塑技法里汲取养分,将传统“写意”风格与时代精神融合,创作出一种新的纪念碑雕塑语言。《歌乐山烈士纪念碑》肖像创作追求不似而似,离形得似,成功摆脱了现实主义写实人物造型的雕刻方式。石材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叶毓山通过就地取材,将石材语言发挥到极致。作品由小块石材堆砌完成,形成了具有凹凸起伏的造型肌理。雕塑肖像造型形式简洁,情绪饱满,结构紧凑,富有张力;雕塑形象塑造中,融入具有东方美学意义的材料肌理语言,线条刚直,转折有力;细节处理上,运用强烈的对比效果表达雕塑形象的情绪,如块面对比、明暗对比。叶毓山擅用石材,打破了西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逻辑结构,强调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更胜于生理结构的合理性,开创了“山石”的肌理作为一种新的雕塑表达语言,开创了纪念碑雕塑表现的新模式。

二.“形”在肖像创作中的重要性

肖像艺术实践的手法影响纪念性雕塑的形式语言,艺术家在创作纪念性雕塑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反思人物肖像的形式语言。“形”是艺术实践的特殊符号,通过“形”来物化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表达英雄的精神风貌。以《歌乐山烈士纪念碑》肖像创作为例,叶毓山注重英雄精神的造型表达,通过人物造型来融入后代对于英雄思恋的情感,进而表达创作主题的精神。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与传统的装饰性雕塑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这类纪念性雕塑需要记录历史真实事件,包括雕塑对象的选择,故事情节的设计,角色的外貌形象,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具有寓意的空间环境,这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历史元素才让纪念性雕塑更具文化功能,才能更好的传达英雄精神。在细节刻画方面,融入艺术家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具有传统国画写意的表现手法,例如英雄面部的刻画比较细腻,而发型的处理又比较随意。这种细腻与随意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作品的“形”更活泼。整个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有机结合起来,作品的外形更加有神韵。

三、“神”在肖像创作中的重要性

纪念性雕塑的艺术实践,需要艺术家发挥大量的创意思维。雕塑家需要注入自己对于有英雄的情感,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很多的纪念性雕塑,都需要凸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并以此来表达作者与英雄的情感联系。因此,对神韵的表达尤为重要,这要才可以凸显历史事件中英雄的悲壮经历,引发后代对于历史事件的铭记。对于神韵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完当地的英雄纪念馆等文字性资料以后,再回顾历史事件的同时欣赏纪念性雕塑,从而与肖像艺术产生情感与精神上的共鸣。

纪念性肖像雕塑中的“神韵”也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实践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民族文化元素承载传统的记忆,来增加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涵。欣赏者需要读懂历史实践,读懂传统文化,进而读懂纪念性雕塑的内涵,才可以更加清楚的感受到肖像雕塑内心的情感。例如,《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雕塑群,是我国红色雕塑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以纪念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惨案,在重庆解放的前夕,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监狱中的二百多为共产党员进行残酷的大屠杀。因此,叶毓山在《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的肖像创作时,巧妙的抓住了英雄悲壮的爱国情怀,对革命胜利的欣喜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后代永远铭记的革命精神。这些艺术实践的创作手法都是叶毓山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也创作过程中“神韵”的呈现。这种英雄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在表达是我们当代纪念性雕塑在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过程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纪念性雕塑艺术实践创作过程中,“形态”与“神韵”是相辅相成的,雕塑需要具备良好的外形才能传达出好的精神状态。创作的主题是需要首先思考的,提前规划好肖像的外貌,表达,如何呈现,如何发展,等等主题。如何表现在肖像雕塑中,通过“形”对主题整体具像呈现,通过“神”进行精简概括,这样整个创作自然也就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了。肖像雕塑造型需要一种新的思想维度和表现语言,雕塑艺术家在创作中不单单要对“形”有把握,更需要把“神”升华到创作的方方面面,形神兼备的作品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写意雕塑论》,吴为山,中国美术,2011年01月

2.《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吴为山,美术大观,2016年07月

3.《诗性的雕塑—兼谈人物精神的塑造》,吴为山,民族艺术,2001年06月

4.《肖像之外——肖像雕塑的研究与当代语境的思考》,彭汉钦,艺术评论,2018年05月

海口经济学院校级科研资助项目“新媒体艺术置入纪念性景观设计方法研究”(课题编号:HJKY(YB)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