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建设对成渝经济圈人口规模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路网建设对成渝经济圈人口规模的影响

张容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 400074

摘 要:本文以成渝经济圈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8年成渝经济圈面板数据为支撑,采用计量经济学OLS模型分析了路网建设对成渝经济圈人口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圈人口大量流失,常住人口远小于户籍总人口。路网建设对成渝经济圈人口规模起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促进了成渝经济圈人口的流入。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人口规模;路网建设;OLS模型

中图分类号:U125文献标识码  A

交通运输对区域人口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交通路网建设对区域人口规模的关系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第一,交通路网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原因,以及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交通运输对人口分布、规模、特征、迁移等影响。

成渝经济圈是我国2020年来做出的一个战略性建设规划,发展成都与重庆两核城市,带动中部区县(市)及其周围的城市,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本文以成渝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分析路网建设对成渝经济圈人口规模的影响,有利于揭示路网建设对人口规模的作用规律,拓展成渝经济圈研究的模式和新视角,丰富关于成渝经济圈的研究内容,为未来优化成渝经济圈提供科学的依据。

1成渝经济圈路网建设概况

1.1成渝经济圈公路概况

在成渝经济圈中,公路运输的运输量在综合运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从增长率来看,重庆地区增长速度比成都地区较快,但从增长量来说,重庆地区增长了30 612千米,而成都地区增长了60 545千米,是重庆地区的1.98倍。

从2008年至2018年,成渝经济圈内绝大多数区域单元的公路密度都是呈上升趋势,其中万州、丰都、合川、垫江、大足、广安、忠县、成都、永川、江津、涪陵、潼南、璧山、綦江、铜梁、长寿、黔江、重庆主城九区公路密度增长趋势较显著,说明在这11年间,当地政府都在加强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图通过公路建设来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促进地区的发展。看出资阳市在2016年公路密度陡然下降,这是由于政策因素,将资阳市辖区内的简阳划分给成都市代管,导致资阳市面积减少,成都市的面积增加,因此可以看出成都市在2016年公路密度陡然上升。

1.2  成渝经济圈高铁概况

截至2018年底,成渝经济圈铁路营业里程总长达6 137 km,占全国总里程的4.6%,高速铁路里程达1 232 km,约占全国总里程的5.3%,铁路网密度为3.25 km/km2,人均铁路营业里程0.64 km/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67倍。

本文从“高铁网”获取成渝经济圈中所有城市经过和始发的高铁班次数据(不含终到站),选取G、D、C字头的高铁班次作为研究对象,各地区按高铁班次排名整理数据如表3所示。

成渝经济圈地区每日总高铁班次为1 601次(不含终到站)。为了解成渝经济圈高铁车次数量水平,本文以相同的方式选取了长江三角洲所有城市的高铁班次做对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日总高铁班次达4 354次,是成渝经济圈的2.7倍。在两个城市群中,日高铁车次达250次(含)以上的,成渝经济圈仅占2个,分别是重庆主城九区(重庆北站、重庆西站)、成都(成都东站、成都北站);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车次达250次以上的有9个,分别为上海、合肥、杭州、南京、常州、苏州、无锡、金华、镇江。成渝经济圈的高铁通达率为79.31%,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高铁通达率为96.3%。由此可见,成渝经济圈高铁车次与可达性方面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差距还很大,要想实现“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仍需对成渝地区加强高铁建设,以缩小与长江三角洲的差距,实现在西部创造一个新增长极的目标。

2实证分析

2.1数据说明及模型的假设

本文旨在研究路网建设对成渝经济圈人口规模的影响,将路网密度和是否开通高铁站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参考已有研究学者[14-15]的做法,结合成渝经济圈的特点,引入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2008年-2018年成渝经济圈中的常住人口、路网密度、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来自四川、重庆统计年鉴,是否开通高铁站和开通高铁的时间数据来源于“高铁网”,通过网络爬虫获取成渝经济圈所有城市一天的高铁班次。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画出各变量的偏回归图,可以看出:公路密度,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口正相关,第二、三产业比重,人均 GDP,高铁开通情况与人口规模负相关。

2.2模型的选择与回归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进行OLS模型回归,对成渝经济圈路网密度和人口规模进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假设模型为:

             (1)

式(1)中,i表示各个地区,t表示时间,βi表示常数项,μi是不可观测的个体,γt是时间效应,εi,t表示误差项,

X1为核心解释变量,X6为是否开通高铁的虚拟变量,Y表示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

2.2.1  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选择(豪斯曼检验)

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模型选择中,本文采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来确定本文选择的回归模型。

Hausman检验基本思想:如果,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都是一致的,但随机效应会更有效。如果,固定效应仍然能得到一致结果,但随机效应是有偏的。

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可以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通过检验异方差和自相关,发现本模型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所以在处理以上问题后得到的回归结果。

2.2.2  模型结果

回归的过程中,本文采用先假设后检验的方法,对假设的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最终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刻画路网建设对人口规模影响的解释变量X1(公路密度)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公路建设对人口规模有明显的正效应关系,表明公路建设带来的人口流入的作用效果是正的。X6(高铁开通情况)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是显著为负的,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极大缩短了沿线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各城市间的经济交流,加快了城市人口流动。成渝经济圈高铁的开通并没有像长三角那样产生人口“虹吸效应”,也没有产生“回流效应”,相反的是高铁的开通加快了人口迁出的脚步,成为了成渝地区经济圈人口迁移的一个推力。

4结论

通过计量分析成渝经济圈人口增长情况与路网建设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成渝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公路对人口的作用力度比高铁要强,能够吸引一个地区附近的人口迁往,与人口规模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高铁的修建,与成渝地区人口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未来增强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后有望成为人口的拉力。

参 考 文 献

[1]马伟, 王亚华, 刘生龙.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人口迁移: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2(03): 69-77.

[2]涂建军, 况人瑞, 毛凯, 等. 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J]. 经济地理, 2021(05): 1-15.

[3]况人瑞. 成渝城市群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4]金晓雨, 张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工演变与城市生产率——从产业分工走向功能分工[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 34(11): 3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