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风貌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风貌规划研究

李慧

满洲里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  021400

摘要:自从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众多优异成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原有的特色城乡景观风貌未能得到延续和保护,“千城一面”成了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真实映照。近年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中央重要会议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等政策文件多次强调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留住城市“基因血脉”。2020年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发达国家在城乡风貌管控机制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并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风貌规划;策略

引言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浪潮中,每个城市都在通过旧城改造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许多城市丧失了地域特色,千城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城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大量复制、克隆、模仿的现象,导致严重的城市风貌危机。城市的特色风貌是城市所处特定地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也是人们产生城市认同感的源泉。

1城市风貌规划内涵与意义

城市风貌呈现为不同的形态,包括块状、环状、带状、串联状、组团状及星座状等,赋予了城市重要的印象与底色。随着社会与时代的持续变革,城市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应如何布局和发展成为重要议题。通常而言,城市风貌规划包括城市区域规划、总体规划、环境设计及详细规划等层次,依托对城市的总体形态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及自然环境规划等,以保持城市风貌规划的自然与和谐,呈现出城市良好的发展形态。比如,在城市风貌规划中除了要遵循国土空间规划外,更要求城市发展应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尤其在分区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功能区设置、建筑群风格、街道交通设施、自然环境统筹等内容,切实彰显出城市的独特个性和魅力。一般情况下,城市风貌规划还会致力于核心功能区打造,以此作为彰显城市风格的重要标志,其可以是历史文化,也可以是地域风貌等。如今,伴随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吸收,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与城市特色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通过经济、文化、自然间的完善融合,逐步推动城市风貌的全方位发展。整体来看,城市风貌规划与城市特色发展之间具有显著契合性,特色属于规划的重要呈现方式,映射着城市建设的内容,因此城市风貌规划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将赋予城市关键的发展底色。

2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风貌规划策略

2.1完善相关管理体制

(1)自上而下的管控机制的目的是严格保护风貌。英国政府要求所有的规划决策都必须要注重历史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对建筑外观的修缮、保护,同时在历史保护区内不能随意拆建保护建(构)筑物。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城市风貌规划,在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关于建设强度、高度等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对街巷及建筑立面细部提出了更深入的控制要求。美国的《区划法》保障了城市设计能够按照城市规划的目的来实施,其审批程序是将城市设计成果的应用制度化,以促进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同时美国将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区划法》的一部分,以保证城市风貌管控与城市设计实施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

(2)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体现了风貌管理的弹性。日本的都道府县、政令市及核心市可以设立城乡风貌行政主管部门,经都道府县等上级政府批准的市町村也可以设置城乡风貌行政主管部门,体现出组织体系扁平化的特点。同时,自下而上的弹性管理主要通过申报审查制度、开发建设管理机制(申报通知制度、事前协议制度和处罚制度)来落实。

(3)专业主体决策的辅助机制有助于实现城市面貌和城市功能的和谐统一。法国的“国家建筑与规划师”制度由国家向地方派驻获得“国家建筑与规划师”资格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与地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实施针对各类历史遗产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重点负责审查与历史遗产相关的项目设计方案,以保证城市面貌和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2.2建立智慧管控治理新平台,突出“数字化”

如今,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区块链等众多新兴技术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发展版图日益清晰。在未来的城市风貌规划中,可以借助信息化发展的特色优势,将更多的智慧型元素纳入城市风貌规划当中,创新搭建数字化城市风貌规划管控平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标准和规划原则,并将所涉及的规划内容纳入统一智慧管控平台之中,在国土空间规划下实现城市风貌规划的全域协同,形成“一盘棋”的创新规划思路,通过智慧管控治理新平台的领衔,逐步优化城市风貌规划的局面。一是数字化的技术要求。从现阶段部分成功案例来看,如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纷纷投入智慧管控治理平台怀抱,在诸多的城市发展领域获得共识,尤其是通过对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呈现出独特的城市规划特征。从技术要求层面看,具体包括管理数据的标准化、海量数据动态高度、画效内容逼真、多源数据集成等,同时借助于遥感卫星影像、三维模型和地形等相关信息的协同作用,逐步提升城市智慧化、数字化规划的实力,加强城市风貌规划的数字化效果。二是数字化的模块运用。运用智慧管控治理平台的技术优势,重点加强城市风貌规划的动态监测能力,包括山水格局、天际线、建筑风貌、空间景观等内容,将其纳入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实现对城市风貌规划要素的整合优化。在成果管理模块上则要形成特色资源开发机制,从宏观角度绘制城市风貌规划蓝图,构建多元化的规划数据库。在智能审查模块上要依托三维模型提升审核能力,力求通过对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设计优化,形成全流程管理决策体系,达到数字化实践创新的要求。三是数字化的样板塑造。依托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智慧场景,强化对城市未来社区风貌的样板打造,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诉求,形成智慧化引领、技术化赋予和数字化挖掘,突出对城市社区智慧样板的设计,创新发展智慧建筑、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治理等智慧生态圈,为城市的智慧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塑造节能环保、生态优美、风貌协调的人居环境。

2.3弹性创新治理

我国不少省、市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如福建省设立的城乡建筑风貌工作领导小组及三级管理制度有助于风貌管控全域覆盖;浙江省构建风貌专班制度,联合多部门组织,在住建部门的牵头下共同推进特色风貌的规划建设;上海、广州等城市制定了历史建筑及历史保护区的风貌保护法规和指导文件。与国外治理模式相比,我国城乡风貌历史感与现代感的融合尚显不足,基层及专业主体参与景观塑造较少,团体及个体的创意发挥空间仍需挖掘。自下而上的弹性申报机制可以从提升风貌需求的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多主体作用,通过激励政策的制定,激发市场及社会主体参与风貌建设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风貌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景观中,丰富城市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城市风貌规划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建设雷同的现象。景观风貌规划实践通过挖掘城市自然风貌、历史人文特色,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量体裁衣”,探索出一条彰显城市地域特色的风貌规划之道。

参考文献

[1]王考.德国风貌规划—面向精细化管理的城市风貌塑造手段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5(4):139-143.

[2]戴慎志,刘婷婷.面向实施的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体系与编制方法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13(4):101-108.

[3]姚月.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乡景观风貌管控法制建设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城乡规划,2021(增刊1):108-116.

[4]肖华斌,宋凤,王洁宁,等.日本《景观法》对我国城乡风貌与景观资源空间管治的启示[J].规划师,2012(2):109-112.

[5]刘健.注重整体协调的城市更新改造:法国协议开发区制度在巴黎的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3(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