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

朱建平

山东省潍坊市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  山东 潍坊261021

【摘要】目的:探究末梢血、静脉血两种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样本均收录于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共计收录100例,均收录于2021.9——2022.9期间,样本入组后分别接受两种采血方式(末梢采血、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分为末梢血组、静脉血组。统计不同采血方法组间数据间指标水平的差异性。结果:静脉血组的平均HCT指标、平均Hb指标、平均PLT指标和平均RBC指标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的平均WBC水平低于末梢血组,P<0.05;两组患者的MCV水平、MCH水平和MCHC水平差异性较小,P>0.05。结论:末梢血、静脉血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常规检验;末梢血;静脉血;检验指标

对于各个科室而言,血常规检验均是最为基础的一项检验项目,通过检测患者血细胞的各项指标,来进行诊断和鉴别工作[1]。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来进行检验,然而对于新生儿、大面积烧伤患者而言,采用末梢血更方便,但是据相关研究表明,患者自身的生理状态、设备以及采血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2]。基于此,本文特收录100例须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样本,样本入组后分别接受两种采血方式(末梢采血、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分组对照探究末梢血、静脉血两种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均收录于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共计收录100例,均收录于2021.9——2022.9期间,分别接受两种采血方式(末梢采血、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查,100例患者中男性有59例,女性41例;年龄范围均在25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4±5.34)岁。

1.2方法

100例样本均于晨起空腹状态采集血样,分别接受两种采血方式(末梢采血、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查,末梢血通过采集患者手指或耳垂部位的血液;静脉血则是从患者前臂或肘窝处进行血液采集。

末梢血组于采血之前首先针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按摩,并用酒精进行擦拭和消毒,当酒精挥发后,应用食指和拇指按压患者的采血部位,让患者的采血部位呈现出绷紧的状态,并采用一次性穿刺针刺入患者皮肤处2mm,取血完成后,抽出针头并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患穿刺点,并及时将血液样本送检[3]

静脉血组在采血时需选用明显而较粗的静脉抽血,并指导患者保持坐姿或躺姿,于患者取血部位5cm处绑上止血带,并以患者的承受能力控制止血带的捆绑力度,在采血过程中要求患者紧握拳头来保持静脉隆起状态,若患者在使劲的状态下静脉隆起幅度并不明显,则可以指导患者通过反复握拳直至静脉隆起;应用酒精针对抽血部位进行消毒后,采用注射器穿刺入患者静脉约2mm处抽血,并保持针头斜面向上的状态,取血结束后指导患者松开拳头并放松患者止血带,迅速拔出针头并应用消毒干棉球针对患者的穿刺口进行按压止血,立即将血液样本送检。

1.3观察指标

血常规检验指标包括HCT(红细胞压积)、Hb(血红蛋白浓度)、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量)、MCHC(血红蛋白浓度)、PLT(血小板计数)、WBC(白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静脉血组的平均HCT指标、平均Hb指标、平均PLT指标和平均RBC指标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的平均WBC水平低于末梢血组,P<0.05;两组患者的MCV水平、MCH水平和MCHC水平差异性较小,P>0.05。详见表1

表 1两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s)

组别

末梢血组(n=100)

静脉血组(n=100)

t

P

HCT(%)

35.21±7.54

41.35±8.10

5.5484

0.0000

Hb(g/L)

105.25±33.09

116.37±35.14

2.3038

0.0223

MCV(fL)

84.75±15.28

83.20±10.30

0.8411

0.4013

MCH(pg)

27.10±3.52

26.71±3.47

0.7890

0.4310

MCHC(g/L)

305.68±18.57

307.96±19.33

0.8506

0.3960

PLT(×109/L)

203.51±18.42

220.71±19.57

6.3999

0.0000

WBC(×109/L)

7.84±2.50

6.68±2.46

3.3073

0.0011

RBC(×1012/L)

3.52±1.37

4.50±1.55

4.7373

0.0000

3、讨论

作为一种临床应用广泛且有效的检查技术,血常规检验能够通过检验患者血细胞的比例和形态、数量等,来确诊患者疾病,且该检验指标能有效作为很多疾病治疗效果的判定指标

[4]。就目前为止,血常规检验常用的采血方式为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其中末梢采血应用范围更广,特别是针对严重烧伤或重度肥胖以及静脉采血困难的患者而言,取血困难度较低,且该采血方法疼痛感较轻,操作更为简单,但是,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和检验质量又会受到患者体温、医护人员操作等多个因素的影响[5]。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末梢血而言,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能够更有效的隔离患者标本和外界空气,且其较快的操作速度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常规检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来达到降低标本、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目的。

本次研究各项数据比较结果显示,静脉血组的平均HCT指标、平均Hb指标、平均PLT指标和平均RBC指标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的平均WBC水平低于末梢血组,P<0.05;两组患者的MCV水平、MCH水平和MCHC水平差异性较小,P>0.05。造成此项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末梢血的采集过程本身就非常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采血部位的体表温度、针刺的深浅、采血人员的挤压力度以及动作快捷程度等,均有可能造成检验结果的偏差;若患者在进行末梢血采气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挤压采血部位,就有可能会导致组织渗入血液标本中,标本就会受到影响而稀释[6];若过度挤压,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白细胞破裂,从而降低白细胞计数;所以相对而言,静脉血的成分更具有稳定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小,更能有效保证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临床工作中,末梢血检验虽然采血较为方便和快捷,但是对于检验指标而言,静脉血的检验结果更为理想,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更高,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重复性也更好,相对于末梢血检验而言更具优势,能明确且准确的反映出机体的状态,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琼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2021,41(11):79-81.

[2]梁书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6):92-93.

[3]翟金丽.两种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3):332-333.

[4]李传华.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43(02):143-144.

[5]金虹新.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5):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