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论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

袁纯兰,朱晓霞,沈夏兰

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 上海 201600

摘要: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由此引发的焦虑障碍问题也不断增多。焦虑障碍主要是以精神抑郁的心理疾病,患者长时间处于压抑紧张的状态下造成心情低落、情绪不安,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各种问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主动针对焦虑状态患者进行妥善治疗,通过多样化的措施促进患者焦虑障碍得到有效恢复。

关键词:焦虑障碍;治疗;方法

引言

焦虑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性格上的内向、在特定场合下会出现恐惧、回避等不良情绪。焦虑障碍发病率较高,因此要主动分析焦虑障碍的主要发病原因,通过心理干预、药物干预和联合干预等多种措施帮助患者改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1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

焦虑是非常普遍的复合性情绪,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密切相关,焦虑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狂躁狂症状等明显的病理性,但是焦虑障碍却很难进行量化把握。对于大多数的患者而言,焦虑可能会随着其他症状的改善而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焦虑会对其他症状起到放大和扩散作用。目前对焦虑障碍的认识和治疗观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医生对焦虑障碍存在和治疗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病人和家属对焦虑障碍的认知较为缺乏,忽略了对焦虑障碍的主观治疗需求。很多的焦虑障碍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疾病共生,导致在治疗期间很容易忽视焦虑障碍产生的各种问题。焦虑障碍的治疗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以及多学科的共同合作,增强对焦虑障碍的识别与治疗意识,使疾病得到有效治疗,降低复发率。

2焦虑障碍治疗的常见方法

2.1心理干预

在目前焦虑障碍治疗中,心理干预治疗是非常普遍的认知行为干预,也是治疗焦虑障碍的常见方法,通过解决患者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障碍,可以改善各项功能,在众多干预元素中通过将认知重建和行为暴露有序结合,可以提高对患者的个性化干预。与个体干预相比较而言,团体的认知干预能够为患者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通过在集体环境中的真实暴露,能够增强对患者的行为干预效果,使患者快速形成合理的认知行为,增强自身自信心,减少其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其他心理干预障碍也非常普遍,通过网络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得到精神方面的正向反馈,同时也能够让患者减少不安恐惧等情绪。还可以运用音乐干预生物反馈干预,人际心理干预等改善患者恐惧焦虑,不安回避等各种心理障碍,使患者在焦虑的环境下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认同感。

2.2药物治疗

在焦虑障碍临床治疗中不能单纯依靠心理治疗或行为训练来缓解患者的痛苦,通过药物治疗可以起到快速直接的效果。目前来看,常见的焦虑障碍治疗药物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而且还可以增强患者的社会职业功能。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文拉法辛,是目前常用的焦虑治疗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以氯硝西泮为代表,如果患者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不耐受的情况可以使用,主要用于急性治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非常普遍的抗抑郁药物,包括苯乙肼等,但是这类药物会造成患者出现失眠、直立性低血压、拟交感神经作用等不良反应,所以并不是首选。β受体阻断剂对焦虑障碍具有鲜明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包括心动过速、出汗、震颤等具有显著效果,而且治疗效率高,安全性能良好。

2.3联合干预

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综合利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使患者恐惧明显下降。研究发现将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联合干预的临床意义在于大多数患者使用药物治疗2周后焦虑、恐惧程度下降,此时患者依从性提高,更易实施心理干预。

2.4中医治疗

心理因素对患者的焦虑障碍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每一个人对焦虑障碍的主观感受并不一致,因为焦虑障碍没有办法衡量,存在比较显著的个体化差异。焦虑障碍的感知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具有密切关联,同一个病人对焦虑障碍的程度也会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对焦虑障碍病人进行病史询问可能发现存在着与焦虑障碍症状相类似的心理因素,包括躯体因素或精神创伤。焦虑障碍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发生显著改善,不良的情绪又会加重患者焦虑障碍的体验,这样也会导致患者发生明显的心理负担,最终诱发抑郁症和焦虑症。在《内经》中就已经对慢性焦虑障碍有了非常明确的认知,其中《素问.举痛论篇》对焦虑障碍的病因病理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中医研究慢性焦虑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中西医在临床诊断上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但是对慢性焦虑障碍的认知却存在相似之处,现代医学认为焦虑障碍与不良情绪具有密切关联,中医早就提出过“百病皆生于气”,也就是患者出现慢性焦虑障碍的主要因素是情志不畅。在中医理论中,患者情志不畅可能引发肝气郁结,使身体出现气滞血瘀、经脉瘀阻。针对中医理论的原理在临床上对慢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可以通过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等方式,帮助患者调理气血。通过陈皮,木香,香附,柴胡,玫瑰,白芍,桃仁,红花,丹参等各种药物的合理调配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针灸疗法治疗能够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四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结语

焦虑障碍是目前社会常见的心理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等特点,通过对焦虑障碍的干预措施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提高对患者的干预效果和治疗水平,从而减轻患者心理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随着心理学的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能够为焦虑障碍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白晓瑛,曹向欣,马丽娜,等.酒精依赖共病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心理月刊,2019,(11).

[2]商勇,陆燕春.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障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16).

[3]孙文军,田青,王昆阳,等.基于关联规则的焦虑抑郁共病中医证候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

[4]谢春明,龚亮,何灿灿,等.老年抑郁情绪与记忆障碍共病的杏仁核脑网络影像学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