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旅游景区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活化与运用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旅游景区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活化与运用探析

陈又新

广州华侨城文旅小镇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在对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启动“活化”工作以来,全国各地出现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交流成果,并逐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选取与传统艺术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的2个经典案例——扬州瘦西湖与敦煌莫高窟,展开对传统艺术资源的“活化”设计思路与开发模式的研究借鉴。

关键词:文化营造;传统文化活化应用;科技展示;文化体验 

引言

在一个公园项目或者景区项目的初始设计阶段,在我们拿到设计任务书时,往往都会希望通过时下潮流的、吸引人气的活动或装置植入到设计里面,以此增加项目设计的亮点。文章通过对比国内的著名景区及公园的做法与技术运用,进一步探析项目设计阶段的技术运用及装置或活动的集中统筹,以求在后续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能对各个阶段的技术综合运用能有一个更好的统筹应用。

一、国内案例剖析

1、瘦西湖景观体系营造

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瘦西湖景区,扬州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瑰宝,是扬州的“第一名片”。在这张精致名片上,用怎样的妙笔丹青“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才能让世人由衷赞叹,才能承载这200多年的传奇,才能匹配这世间无二的美景?

如今的瘦西湖,秀在外观形态,美在文化内涵,这一片由自然与人类共同打造的风景,经过十年传承、守护、修复和历史文化积淀,更彰显出了十里长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惊艳之美。

(1)新理念----打造湖上园林文化旅游线,让景区可观、可感、互动性更强

“湖上梅林”是瘦西湖春梅的集中地,经过近年来不断提升,“湖上梅林”总面积已达300亩,宫粉、绿萼、玉蝶、朱砂等数十品种,近万株梅花遍布湖畔,花开时节,再现清代扬州“平冈艳雪”的胜景。

IMG_257

在基于整体景观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瘦西湖所拥有的在地文化,做好挖掘与整合的文章,使整个景观区域将文化、文创、文艺“三文”融为一体,让景区可观、可感及互动性更强。让传统文化旅游景区的游玩方式,不再局限于眼观,更可耳闻、品评甚至体验。

同时,进一步盘活景区内的空置房屋,以“一馆一主题”的理念进行重新打造,使瘦西湖的湖上园林成为扬州文化的最佳展示平台,形成湖上园林文化旅游线。瘦西湖景区蕴藏的运河文化、乾隆游文化、非遗文化和花文化不再潜藏于文字介绍和讲解员的解说词之中,成为了可触摸、可体验的存在。此外,进一步通过研学课堂的建设,丰富景区产品,使景区不单单是一个观景的景区,更是一个能学习、能拓展的景区。

(2)新面貌----精雕细琢,打造传世景区“古今辉映”

在一个景区或者城市公园里,城市的天际线是公园景观的背景,如何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做好平衡,是呈现出最佳天际线效果的保障。瘦西湖的城市天际线背景,通过周边的建筑控高,使在瘦西湖内,能呈现出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出的优美曲线,将人们的视线带向天际,流畅舒展。

(3)新业态----打造夜游、夜市、夜演“夜文化”三部曲,精彩点亮“瘦西湖之夜”

瘦西湖景区聚焦唐诗主题,运用全息风扇、3D投影、AR换脸等技术推出全新文旅产品——“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再现扬州盛唐“夜桥灯火连星汉,夜市千灯照碧云”的同时,也为“好地方”扬州的夜经济点亮了一盏明灯。

(4)新创意----打造“瘦西湖游礼”文创主题IP,让游客把扬州记忆带回家

创意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源泉,瘦西湖着力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有创新精神、饱含文化创意理念的文化创意人才,打造了瘦西湖文化创意中心。聘请台湾十大文创设计师之一的曾国源为文化创意中心总设计师,推动扬州旅游文创IP发展和扬州工艺设计跨界整合、人才联动,致力于帮助扬州文化“说故事”,透过每一个作品里的故事,把传统文化的典雅融入生活用品中。这是瘦西湖景区通过“创意+文化”打造旅游体验式项目和精致服务,让景区“活起来”的重要一笔。

(5)新体验----打造“互联网+”,给游客带来“智慧旅游”的别样体验

瘦西湖景区构建了以“互联网+”为重要支撑的景区智慧旅游体系,让国内外游客在景区内行得“顺畅”、游得“舒畅”、玩得“欢畅”。景区的智慧旅游打造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由国内互联网和IT界权威杂志《互联网周刊》发起的“智慧旅游景区Top100”评比中,通过网友投票、专家评委等评选,瘦西湖在全国185家景区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

2、敦煌景区的现代化技术运用及设计营造

敦煌,是一个地名,一段历史,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在如今科技及社交平台的加持下,如何将敦煌文化最大化最为便捷地呈现出来,成为了敦煌文化的工作重点。通过对近期敦煌做的一些文化展示及互动的建设,得出几个可以借鉴的操作点:

(1)高科技光影技术展现敦煌石窟艺术之美

在有限的体验时间内呈现敦煌石窟艺术之美,平衡视觉效果与故事性,融合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深度还原敦煌文化,以艺术家重绘的200余幅敦煌壁画作品为基础,通过3D光雕技术、数十台4K超清设备、1300平方米投影面积,更为鲜活地再现精美绝伦的壁画。在“流光回响”展区,参观者可鉴赏“丝路史话:不同文明交融”、“九色神鹿:闯入梦幻森林”、“敦煌千佛:以光为线 卧佛再现”、“敦煌舞乐:飞天引人入境”共四大主题光影秀。在音乐、视频融入光影之中,视听交互体验,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探寻敦煌艺术史诗。



(2)文创潮品,敦煌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新思路

敦煌文创IP,文化是基础,创作是核心。丝绸文化历经千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故事和艺术。敦煌博物馆文创有别于传统文创开发、经营的营销方式,以发掘敦煌博物馆 IP的商业价值潜力为基础,同时寻找有同感的品牌,助推新时代与敦煌文化对话之旅,真正做到“做好内容,讲好故事”,不断开创敦煌文创 IP的新局面,让敦煌文化活起来,让大众爱上敦煌,让敦煌文创以时尚、潮流的姿态融入生活。

(3)多品牌联名互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秉承,创新,突破,敦煌壁画与涂料品牌多乐士进行了联名合作,在古代壁画与现代涂料之间的不同色彩语言构建起了一个对话空间。正如千年前敦煌地区的文化交融,敦煌壁画色彩的交相辉映,“全球色彩专家”多乐士以其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和掌控力,做到了面面焕彩、处处精彩。

3、案例小结

通过对瘦西湖景区以及敦煌景区的景区建设,可以总结出4个工作思路重点:

1)对项目的在地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并分类整理;

2)对项目的潜在资源再进行充分挖掘与盘活;

3)文化业态及核心文化场景企划思路及方案构思

4)IP孵化方案及文创衍生品设计

结合本专业的工作重点,将重点结合上述第三点的内容,去对文化业态及场景企划的思路进行重点论述。

二、文化业态及核心文化场景企划思路及方案构思

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会对项目的在地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整理,以此筛选出具有文化意义的内容,并在后续的项目设计工作中,从设计主体、概念、表达都会以相应的在地文化作为设计重点去进行表达,以此形成项目的文化故事线与文化个性,并为后续的场景设计做好文化基础的铺垫。

    在景区的文化故事线与文化个性确立后,将进一步对项目的文化业态和核心场景进行策划,形成游客可以触达的、直观的文化体验内容。具体内容需将结合文化专项研究成果及故事线,按照项目的整体规划,通过“提升”、“重塑”、“赋能”的三种方式,可将项目的景观、文化体验、项目功能策划等进行详细企划。

(1)引入----将文化内容融入景观及功能设施

基于景区的文化故事线,可在结合项目的功能和运营需求的基础上,将文化梳理成果引入到项目的自然环境改造、建筑改造、景观改造之中。

犹如瘦西湖景区的改造之中,有几个重要节点的打造就把文化内容的融入做得特别出色。结合史料的记载,通过景观树的种植,将景区内主要景点“湖上梅林”打造成网红景点,再现清代扬州的“平岗艳雪”的盛景。在项目的设计之初,我们可通过查询项目所在地的历史记载书籍、地方志、名人事迹等资料,挖掘梳理出有价值的文化线索,并形成充分且详实的设计资料依据,以此进行后续的场景营造与概念打磨。

同时,将文化内容融入项目内现有的或即将设计的建筑、导引系统设计、商业运营,亦可邀请艺术家在项目中的绿地、洗手间和休息平台等创作符合项目文化调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等,使项目的文化特性能够得到永久性的呈现,不断强化和延续项目及项目所在地的文化品牌。

在文化内容的运用中,不但可运用有详细史料记载的历史场景,还能通过图书典故中的资料进行提炼,如对传统图案纹样、传统文化符号、传统色彩、传统文字等内容的运用,都可成为在项目设计中的文化运用的亮点。

传统图案纹样是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元素,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设计中,可通过手绘、石刻、石材拼接、植物搭配等方式体现出来。如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祥云图案,在我国的皇家园林当中应用较多,如颐和园廊桥、石舫等。在2022年举办的冬季奥运会场馆景观中,出现了较多的灯笼、如意造型,通过传统的图案表达,体现中国元素。

在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中,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应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文化符号和图案进行必要的提炼工作,并通过设计赋予这些符号现代的文化含义。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将传统的脸谱、京剧、篆刻、印章、战鼓等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雕塑的设计中,人们在对这些景观进行观赏时能够欣赏到优美的纹路,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吉祥意蕴,瞬间就让人意会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厚重。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融入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和纹样,整体景观效果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设计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在设计中,在艺术的基础上还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设计人员可以从文化内涵中获得设计灵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在文化运用中,对于色彩以及文字的运用是呈现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法之一。为凸显节点景观的“新中式”格调,可采用朱红色点缀门庭,搭配褐色与黄色的立面,苍灰色地面,以传统黑色大理石材料装饰喷泉立面,形成大气、古朴、浑厚的视觉效果。在滨河园林景观设计中,结合两岸绿植及平台、廊道,利用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的不同的颜色,搭配包容度高的颜色;如采用苍灰色与春夏季节的绿色植物、彩色花朵搭配,形成郁郁葱葱的古典园林效果,苍灰色与秋季的黄色与红色的树叶搭配,形成落英缤纷之感,同时不失古典风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创造性地增添汉字元素,以雕刻、裁剪植物等方式呈现出来,凸显汉字的意境。通过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汉字文化的融合,既可提高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可彰显其文学价值。在现代园林景观小品、园林景观建筑及主题墙中融入汉字元素,可以彰显汉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突出园林风景的主题。

(2)重塑----构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在项目的活动策划内容中,可将创想、重塑项目的文化业态及产品亮点,并提出方向性建议。如结合文化故事线打造成体系的博物馆/艺术馆、民艺馆、演出空间、书院/书店、文化主题体验空间等,在项目中形成沉浸式的在地文化独特体验。

沉浸式体验项目和产品层出不穷,一场场“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让文化消费者的获得感愈加丰富,全方面沉浸在精心营造的幻妙氛围中,形成难以忘怀的场景体验。沉浸式体验正在全面铺开,展现出各种可能。

犹如借鉴瘦西湖的夜游体系的打造,聚焦唐诗主题,运用全息风扇、3D投影、AR换脸等技术推出全新文旅产品——“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该产品的推出,是提供给游人全新的景点游览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思路,从夜游出发,着重关注体验,让项目成为一个全天候的游览载体。

在今后越来越多的项目中,更应注重夜游的设计思路,更强调了作为项目的设计负责人对于各专业的统筹能力,毕竟沉浸式夜游是通过科技灯光结合音响、3D景观建筑投影、加载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灯光秀、互动体验展和其他科技手段,将文化艺术、光影设计和互动演绎等内容融入夜游项目活动中,其中涉及的专业包含了园建、植物、灯光、给排水、电气等多专业、跨专业的配合,对于文化的运用更需要与文化公司进行多轮的专业沟通,才能形成一个效果优良的夜游项目。

(3)焕新----打造更具有故事性的消费场景

从消费者视角和运营层面出发,策划独特的具有故事性的文化消费场景,如生态花房、有机餐厅、特色茶饮、文化主题酒店及民宿,以及对原有的特产店铺进行文化背景的包装、在设计上进行“老店焕新”升级改造等。

三、结尾小结

综上所述,在项目的整个建设周期中,设计是作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为项目能最终呈现出效果的保障工作之一,在整体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及设计统筹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纵观目前的文旅景观项目,景观的建设,不单单是形式简单的景观营造,也不是文化的简单符号化,需要的是在项目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为了使项目的建设与在地文化不产生脱节、流失与破坏,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与延续文化?应该如何让在地文化在景观中得到应有的展现?在情景的打造中,应如何结合景观、情节、互动来展现在地文化的内涵?这都是在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及建设过程之中,需要不断进行摸索、不断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两个旅游景区的文化研究分析及运用对旅游景区文化的打造进行探讨与分析,为后续的项目建设提供发展思路。通过对在地文化的剖析,协调好文化建设与工程建设的相互关系,把握整个项目的设计风格与景观空间的营造,使项目融会贯通,情景相融,打造成能充分体现出设计思路的完整项目。

参考文献:

[1]张行发,王庆生.基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09):35-39+69.

[2]刘二祯,贾欣羽,李女仙.文化创意视角下南粤传统村落活化的模式构建[J].美与时代(上),2021(11):24-27.DOI:10.16129/j.cnki.mysds.2021.11.008.

[3]陈智毅.记忆场所视角的乡愁资源活化与IP开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2):166-168.

[4]胡克.广府民俗文化元素在新媒体应用中的数字活化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20,33(15):93-95.

[5]曹其然,张险峰,刘俞彤.文化融合视域下村落公共空间的微活化有机更新——以大同市东沙窝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09):178-180.DOI:10.19875/j.cnki.jzywh.2021.0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