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化路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关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化路径设计

袁红艳     

武汉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     武汉市黄陂区  43005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的问题。而课程思政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最大限度贯穿于学科课程教学中,使思政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融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本文首先阐述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内涵,并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为例提出课程思政化路径,以期为学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策略;路径

课程思政是在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座谈会上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自此课程思政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其他学科教师必须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在法学专业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重要的核心课程,由于自身学科的特殊性课程本身具备着较多的思政资源,如何更好地将思政资源凸显出来需要相关专业教师不断研究和创新。

一、课程思政概述

(一)问题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要求。此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充分明确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接着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切实将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始终,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随后国务院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意见,包括《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而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中不仅有学科知识技能教学,还应该承担着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综合素养的重任。在国家顶层设计提出立德树人及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该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切实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形成具备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课程思政要达到盐溶于水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不会割裂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形成两张皮两个教学模式。

(二)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并不是近年才提出来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不缺乏思政教育资源。早在2014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中试点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探索思想政治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的道路。而为了更好地挖掘出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部分高校也纷纷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举行课程思政的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方式推广课程思政理念,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后,课程思政更加广泛进入高校教育领域,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得到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内涵阐述。

课程思政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深挖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科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合力培养大学生,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必须认识到课程承载思政,坚持思政寓于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既有显性课程体系,又有隐性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体系是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这些属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而隐性课程体系是指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其他专业学科课程或综合素质课程,例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就要将这些思政教育元素更加凸显出来,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协调共同育人,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化路径设计

(一)以德法兼修为课程思政目标

法学是正义的科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要实现课程思政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设计出课程思政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课程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行政法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内容是国家法律法规,是人们行为规则的底线,根据法律法规的特性,结合思政元素应将课程思政的目标设置为德法兼修,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引人以道启人以智。

1.引人以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落实立德树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需要实施全面课程思政,使学科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更引导学生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或盐溶于水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不仅是学科专业课程,其内容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政府、依法行政、权责统一、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优越性等思政内容应充分挖掘和凸显出来,并与法律知识融合实现以法为桥引出依法治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等。因此,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事例甚至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客观地判断社会现象,帮助学生学会以更开阔的眼界站位认识国家、社会,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极容易受到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2.启人以智

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素质,实现这一功能有赖于课程教学。课程是教育内容、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教师进行教学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设置教学目标,按照三维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行政法基本理论,并养成法律思维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课程思政无疑是素质目标所要求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理论性比较强,内容也比较枯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概念制度要以发展的眼光理解和讲授,例如结合制度的历史背景、人文理念及社会影响授课,避免枯燥的讲授理论知识。以讲授行政诉讼管辖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管辖权的划分。教师选择案例时要重点考虑是否具备引导性、典型性和复杂性,关注案例中的负面引导是否过度,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又例如学习行政处罚行为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处罚案例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处罚规则,同时启发学生总结出执法为民、主体平等及程序公正等法律理念,从而达到一定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教师为主导,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掌握知识内容。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及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思政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由学生亲身领悟体验,而不能生硬地灌输,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意志比较坚定,有独立的想法与观点,要达到有效的思政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由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科知识学习中,使学生无形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虽然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但如何将其凸显出来并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以达到思政效果,需要教师深入钻研和设计。此外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授课有一定区别,其更加严谨缜密,思政教育既体现在课堂中,也体现在教师身上。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更能润物细无声。因此,作为法学教师必须要正志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从细微之处影响学生。

回归到学科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依然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及与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思政问题出发讨论并解决问题,使思政教育内化在学生的思想观点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习具体行政行为部分为例,这一部分涉及到行政强制法的制定,教师应详细讲授行政强制法制定的背景、进程及遇到的阻碍等,而制定进程为何如此缓慢并遇到了这么多阻碍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对依法权限观念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将社会实践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指引

做好思政教育的根本是知人审视,即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探索和完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高校课程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因此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还要充分重视课程实践,把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小课堂与社会发展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合力培育学生。《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行政法治实践,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实际发生的案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社会现象的实践应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教育学生。例如在讲授行政机关分工和具体的行政行为、责任时可以结合当前的疫情防控热点进行授课,在长达三年的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是如何不断完善相关的防控制度,对于一些妨碍疫情防控的行为如何定性及处罚或制裁,其中政府工作部门能否为了疫情防控而法外施权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从中挖掘出思政元素。

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模拟法庭,组织案件旁听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社会实践案例,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引导学生对法律观念、思想政治道德进行思考。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通过与社会专业人士、法律事务所甚至法院检察机关等联系使学生更加了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对思政教育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要打造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资源库,使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使思政教育更加鲜活和具备感染力、冲击力。

结语

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作为培养国家律法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中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和分析学情,为学生制定德法兼修的教学目标,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实践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指引,引导学生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树立起法治观念等,以达到课程思政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尚字.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三维证成[J/OL].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2023-01-11].

[2]王学俭,赵文瑞.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的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探析[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3-01-11].

[3]王燕.“课程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刑事法律课程教学的思考[J].大学,2022(24):116-119.

[4]周维颖.高校法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3):30-32.

[5]唐素林.创新高校法律专业课程思政策略[J].科教导刊,2021(29):165-167.

[6]阴永进.公安院校刑事法律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2):63-64.

[7]杜麒麟.法律硕士“民法学”课程思政的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20,40(02):73-80.

[8]关文玲,周艳,怀霞.互联网背景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0(11):154-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