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制备全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成分血制备全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应用

郭晓娟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血站 

摘要:目的:针对成分血的制备过程展开质量控制工作,以便于达成目标合格率,从而确保临床用血具有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在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内,本站供血科供应的4万袋起始血液,对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展开细化处理,并且需要针对相关影响要素进行一一质控。结果:在所有环节施行质量控制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措施血站制定的质量控制目标达到预期要求,防止出现血液资源浪费的问题。结论:建立一套严格化、全程化以及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落实质量控制措施能够使得血站产品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并且还能够促使成分血制备的合格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促使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使用全程严格、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该科产品质量,创新了成分血制备的最高合格率,显著提升了服务品质。

关键词:血站成分血;制备过程;质量控制

近些年,医学领域正在持续发展进步,基于这一背景下,临床输血医学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其中谈到输血,首先可以联想到的便是血液的品质,因为血液质量和输血疗效、患者健康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成分输血当前在医院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应用成效,其慢慢发展为了一项常用治疗方法。从实际上来看,其属于一种效率比较高的输血方式,可以提高血液输送的安全系数,另外也是合理的实现血液资源节约的有效手段。在成分血进行生产制备的环节当中,提高血液的品质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所以实施质量控制工作有着较为突出的迫切性。本篇重点研究在血站开展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期间实施质量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对重点研究内容展开了如下的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次实验期间,我们主要分析的目标是血站供血科采集并供应的4万袋起始血液。当然,这些分析对象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需要按照既定的要求标准进行选择,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为血站采集的起始血液。结合用血的目的、适应症等内容,合理规划成分血制备工作,同时安排供血科以电话的形式进行通知,同时还需将拟制定起始血液转交至成分科。接着,由两个科室的成分血制备负责人展开核对、质检工作,符合要求后才能够在相应的单据上签字,与此同时还需要将交付的时间准确记录清楚。针对未能经过检查的起始血液,则需要将其退还至待检库之中。

1.2方法

1.2.1准入血液全程质控

成分科需要全程对准入血液展开质量控制工作,以便于确保成分血制备质控达到预期要求。

1.2.2计划

成分科按照制订的方案进行制备工作。

1.2.3程序

在围绕成分血展开制备工作期间,需要遵守的总体控制要求如下所述:首先,需要掌握以及依照相关信息资料以及有关文件行事,例如涉及描述血液的制备质量标准、制备类型等的内容。第二,严格遵循成分血制造流程与有关技术方法。第三,进行完整的记录。第四,建立和应用适当的设备设施(包括监视和测量)。第五,需要确保成分血的制备操作在恰当的环境中推进。第六,对生产制备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检测和登记。第七,对一次性塑料血袋等重要物料的质量展开专业性的检查,并经质管科质控通过后方可采用。第八,制备工作结束后做好血液交接工作。第九,对已经制备好的成分血展开相关成分的抽查并分析其结果。

1.2.4控制要素

(1)上岗者的资质

首先,成分科工作人员在上岗时、转岗时、或新增工作人员时,必须经过相关岗位培训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其次,应掌握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职业暴露处理技能。

(2)起始血液的接收

在移交时核实检验其数量、外形、血袋标签、血袋量与移交名单是否具有一致性,在确定检验合格后接受使用;《血液搬运单》上需要有交接双方的签章并记载运送日期;成分科及时登录网络系统进行电子接收操作。

(3)方法

制备新的血液品种或其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其方法进行规范确认。

离心:首先,需要结合成分血的目标要求以及离心操作机器的规范手册,明确对应的参数信息,在编制、确认程序之后进行实际执行操作,期间如果出现变化,需要应用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调节,定期进行查验核对工作,避免出现非法授权修改的情况。其次,确定制备温度,对于血小板、粒细胞而言,温度应该控制在20到24摄氏度之间;其余血液成分应该控制在2到6摄氏度之间。

分离:①在离心完毕后,立即从离心机杯中拿出血袋,并尽可能减少震动,行目视检查,以确定离心结果,并检查血袋和导管的情况,重点观察是否有渗漏问题,检查离心杯有无血迹,若有损坏应进行消毒以及报废处置。②最大程度提取目的成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③进行相关控制点的监测和记录。④严格按照相应要求执行规程。⑤将目标成分血临时保存起来,并在较短时间内按批移交。

去除白细胞:①该站按白细胞过滤器厂家所提供的技术说明书的有关规定,施行白细胞过滤操作并在采血后规定时间内完成。②在完成白细胞过滤时先检测其表面,若无异物,在将其混匀的基础上进行过滤处理。③在操作前,血液已达到贮存温度(2~6℃),在进行过滤处理时的室内温度为18~25℃,另外还需要及时将其放回到合适的温度环境中保存,自取出至放回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三个小时。

血浆病毒灭活:①结合耗材以及灭活柜的说明书实施相应的操作。②期间需要动态监控设备运转情况,同时需要将监控情况记录在册。

标识:①原袋和转移袋在进行分离前,需要开展检查工作,主要是查看血袋上献血条码是否有所混淆。在开展核对工作时,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以防止出现人工误差的情况。②要连接新血袋时,需要确保每个血袋的献血条码具有一致性,依照需求合理打印标签并粘贴在对应的位置,在借由计算机系统核对没有问题后,再进行断离。③发现疑似不符合品进行标识和隔离,以进一步调查和判断。

目视检查:①逐袋接收.离心,分离、热合及交付。②确保血液外观没有渗漏等问题。③标签正确无误。④若有异常情况,则需要对其进行特殊标记并进行隔离以待后续处理。

交接:①内部或其他部门都能追溯到人。②交接前与领取原料血液袋数进行核对;③科室间面对面交接;④内部交接事项有交接记录,特殊血液成分应当面交接血液数量、制备目的、存放位置;5交接者当日将接收血液与制备血液数量核对一致,整理并核对《血液搬运单》,确保与接收和交接血液信息一致。

2结果

结合血液管理系统的分析调查,对4万袋起始血液展开成分血制备工作,并在整个过程中施行质量控制措施,另外还需要进行结果统计。由于受到制备因素的影响,出现了2例耗材破损的情况,保养液过多的有2例,另外受到其他因素干扰的有2例,血浆颜色有异的有7例,综合计算合格率可知为99.97%,详细情况见表1。

表1血液管理系统统计结果

问题

耗材破损

保养液过多

血浆颜色有异

其他因素

合格

例数

2

2

7

2

39987

比率

0.005%

0.005%

0.016%

0.005%

99.968%

3讨论

在某种适宜的室间条件下,通过一定途径把全血中的一类或多类成分分离出来而得的血液制剂和单采成分血的统称。分析其适用症优选性可知,其指的是针对相关患者的特定需求,由主治医师对症做优筛选,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并有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在前文中,我们针对成分血制备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等展开了有关研究,结合实验结果加以分析可知,成分血制备合格率比较优良,合格率达到了99.968%的水平,结合这一数据进行讨论,我们有理由认为成分血的制备质量是具有可控性的。

综上所述,该文主要阐述了和成分血制备有关的主要要素以及详细的质量控制举措,且经调查发现,在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下,成分血制备合格率比较理想。因此执业者应高度理解和严格遵守质控措施,在成分血制备的全程受控中以阶梯式的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扩大专业领域,使个人,成分科、血站的实际业务水平变得更为优质。

参考文献:

[1]李小丹.成分血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1):46.

[2]陈丽.血液成分制备信息化建设在血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1):166-167.

[3]赵艳.成分血在制备过程中各环节的血液损耗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养生保健指南,2021(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