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渭北台塬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渭北台塬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叶胜兰1,2,3,4,舒晓晓1,2,3,4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2.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3.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21; 4.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0021;5.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通过不同秸秆还田量,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渭北台塬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短期内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养分提升效果不明显。NP+1/3S 处理0-2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最高,较CK提高了69.5%。NP+S处理在40-6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最高,达为15.8mg/kg,较CK增提高了150.8%。NP+1/3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在0-20cm和20-40cm处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27.0mg/kg、123.1mg/kg,分别较CK提高了45.5%和41.2%。综合分析,NP+1/3S对土壤养分提高效率最佳,是值得推荐的秸秆还田模式。

关键词:秸秆量;轮作;土壤肥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粮食生产中每年可产出约8×1011 kg秸秆,秸秆中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肥料资源[1-2]。而目前大量的秸秆在焚烧或丢弃过程中引发了污染,而有限的利用方式多集中于制作饲料,造成秸秆资源的浪费[3]。秸秆还田作为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土壤养分,实现地力的培肥,还能减少化肥施用量[4],节约成本,因此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管理中的热点问题[5-6]。已有研究表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硅等矿质元素,是廉价易得的有机肥料[7]。秸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肥力,连续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8]。赵鹏等[9]研究表明添加纯N量为270 kg/hm2的还田方式可使下一季小麦增产并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据研究在0-10和10-20cm 土层玉米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10],同时秸秆还田可逐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1]

但秸秆还田技术使用不当,也会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12]。秸秆还田的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还田量、还田时间、还田方式等均会对土壤结构和作物生长产生影响。相比较秸秆直接还田,将秸秆粉碎后先与土壤混合再还田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13]。秸秆浅施和深分别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作用更明显[14]。目前对于秸秆还田量对肥力影响和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富平中试基地试验田为材料,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对秸秆合理利用、土壤肥力培育以及对农田土壤的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陕西省土地工程研究院富平中试基地,属于渭北台塬地区。供试土壤为粉壤土,粘粒0.30%、粉粒74.3%、砂粒25.4%。试验开始前测定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为 7. 61g/kg、全氮 0. 60 g/kg、有效磷( P) 5.9 mg/kg、速效钾( K) 87.3 mg/kg、pH 8. 62。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9年(6月下旬)开始,试验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30 m2(5 m×6 m),试验共设5个处理:(1)不施肥(CK);(2)秸秆全量还田(S);(3)氮磷+1/3秸秆量(NP+1/3S);(4)氮磷+2/3秸秆还田(NP+2/3S);(5)氮磷与秸秆全量还田(NP+S),每个处理重复3次。氮、磷和钾肥以基肥的形式于每季作物施用一次,秸秆也于每季作物还田一次。每季作物氮、磷、钾肥的施入量分别为:N:150 kg/hm2;P2O5:120 kg/hm2;K2O:90 kg/hm2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土壤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消化-蒸馏法测定;有效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利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容量法测定[7]

1.4 数据处理

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图表绘制,SPSS (PASW Statistics 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2.结果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表1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的全氮含量变化不明显。说明短时间内无机氮磷钾化肥配置有利于土壤N的增加。NP+1/3S 处理0-2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最高,为10.0 mg/kg,相比CK提高了69.5%, 20-40cm土层的有效磷NP处理的含量最高,较CK提高了22.2%,NP+1/3S处理的有效磷含量为11.0mg/kg,其余处理在20-4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均小于CK处理。NP+S处理在40-6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最高,达为15.8mg/kg,较CK增提高了150.8%。NP+1/3S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在0-20cm和20-40cm处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27.0mg/kg、123.1mg/kg,分别较CK提高了45.5%和41.2%,说明秸秆还田有助于对土壤表层的土壤结构改善效果较好,有利于钾的积累。

表1 不同秸秆还田量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处理

全氮(g/kg)

有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0-20

20-40

40-60

0-20

20-40

40-60

0-20

20-40

40-60

CK

0.6a

0.7ab

0.7bc

5.9a

10.8a

6.3a

87.3 a

87.2a

99.0a

NP

0.6a

0.6d

0.6d

7.6a

13.2a

11.8a

117.2a

93.0a

102.0a

NP+1/3S

0.7a

0.7bc

0.7ab

10.0a

11.0 a

5.3a

127.0b

123.1c

102.7a

NP+2/3S

0.7a

0.7bc

0.7b

8.8a

8.1a

5.0a

106.6a

120.6c

110.7b

NP+S

0.7a

0.7 bc

0.7 ab

7.6 a

10.6a

15.8a

111.4a

103.2b

128.9c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P<0.05)。

2.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由图1发现,随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在0-20 cm处,NP+1/3S 、NP+2/3S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较CK显著增加20.8%、32.6%。20-40 cm处, NP+1/3S 、NP+2/3S处理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19.7%、18.2%,差异显著,而其他处理有机质含量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40-60 cm 土层中仅NP+1/3S处理有机质变化明显,较CK显著增加16.4%,其他处理与其含量无明显差异,均普遍较低。综合分析,以NP+1/3S处理对土壤有机质改善效果较好。

图1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

3 结论

通过大田试验发现,秸秆还田短期内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养分提升效果不明显。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1/3秸秆还田量配施氮磷肥通过效果最佳。因此采用NP+1/3秸秆还田模式进行种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胡宏祥, 程燕, 马友华, . 油菜秸秆还田腐解变化特征及其培肥土壤的作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3): 297-302.

[2] 姜超强, 郑青松, 祖朝龙.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4): 1158-1165.

[3] 张聪, 慕平, 尚建明.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1): 92-99.

[4] 李秀双, 师江澜, 王淑娟, .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4(3):109-117.

[5] 李继福. 秸轩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 [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 2015.

[6] Yang Y, Zhang H Y, Yuan H Y, et al. Microbe mediated arsenic release from iron minerals and arsenic methylation in rhizosphere controls arsenic fate in soil-rice system after straw incorporation. Environ Pollut, 2018, 236: 598-608.

[7] 孟祥宇, 冉成, 刘宝龙,.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黑土稻区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3): 167-172.

[8] 周正萍, 田宝庚, 陈婉华,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3): 78-83.

[9] 赵 鹏, 陈 阜. 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8,34(6): 1014-1018.

[10] 牛新胜,马永良,牛灵安,.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 (S2):158- 163

[11]辛励, 刘锦涛, 刘树堂, . 长期定位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含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 218-223.

[12] Xie J Y, Xu M G, Ciren Q J. Soil aggregation and aggregate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under long-term contrasting soil management regimes in loess soil[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5,14(12):2405-2416.

[13] Giacomini S J., Recous S., Mary B., et al. Simulating the effects of N avail ability, straw particle size and location in soil on C and N mineralization[J]. Plant and Soil, 2007, 301(1/2): 289-301.

[14] 宋罗娜,窦森,黄莹.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921,43(5):574-580.


作者简介:叶胜兰(1986-),女,四川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营养生长以及土地整治等方面研究。E-mail552769044@qq.com

基金: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21WHZ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