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

程春燕

阿坝州林业中心医院 61180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房颤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我国45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8%和0.6%,75岁以上患病率分别为5.4%和4.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房颤的患病率将进一步增高,为我国卫生保健系统带来巨大负担。

1炎症反应与房颤

近年的研究来看,炎症反应是导致房颤发病的关键因素,炎性因子、炎症小体等的激活是诱发房颤产生的上游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房颤发病与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等密切相关。IL-6、IL-1β、TNF-α等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激活房颤的异位激发,促进房颤维持底物的形成,进而导致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MCP1与房颤发生和心房纤维化的风险增加呈正相关,血清中MCP1因子大量聚集,释放入血后,激活心房成纤维细胞、粘连蛋白等,导致心房纤维化,加重房颤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证实NLRP3小体与房颤之间关系是研究的热点及焦点话题。NLRP3小体的表达水平与心肌纤维化程度高度相关。研究发现,NLRP3小体在心肌成纤维细胞上累积,促进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等的分泌及成熟,启动炎症反应,诱发心房肌肥厚,心肌纤维化,诱导房颤发生。NLRP3小体表达下调时,炎性因子分泌受阻,可能通过逆转心房肌的肥厚,降低房颤诱发率。而且有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改变房颤的发生发展,丹参多酚酸盐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降低心肌梗死后房颤的发生风险。目前对于引起心房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因素知之甚少,但NLRP3炎症小体与细胞焦亡的激活关系密切,探索细胞焦亡与房颤发生发展的关系或许可以是研究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房颤关系的新切入点。

2心房颤动护理

①建立规范的护理干预团队,包括医院医生团队、医院护理团队、临床药师团队、健康康复团队、心理咨询团队、营养团队、工作者团队及患者家属团队,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老年心房颤动的护理工作。②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访视工作,每2周入户访视1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访视时间维持在30~60min,依据相关量表材料记录访视资料。③护理措施。a.熟悉心房颤动患者的基本资料,了解患者的相关疾病病史、相关并发症,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有序进行。b.进行健康教育、院外长期服药指导。积极宣传关于心房颤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心房颤动的一般特点、严重后果,使心房颤动患者或家属真正认识到规范治疗、规范抗凝的重要性。在使用抗凝药物规范抗凝时,应注意有无出血风险,并学会自我评估出血风险:如皮肤出现瘀斑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尿血、便血等,提示存在出血风险;对使用控制心率药物的患者,应注意心律的变化,心率过快或过慢均提示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方案;使用华法林抗凝时,应动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过高或过低时,应及时调整药量。及时与护理团队沟通,完善化验检查,调整用药方案。c.按照老年综合评估量表评估相关内容,评估结果存在异常时,联系护理团队调整治疗方案或住院治疗。d.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情感干预,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的治疗。e.提高老年心房颤动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家属参与的积极性,肯定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相关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工作者的协助,肯定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3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球蛋白(GLB)与房颤患者症状维度评分有关。当球蛋白异常时,提示肝脏可能出现问题。同时,球蛋白还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免疫力下降,躯体的症状增多,可能是症状维度评分下降的原因。单核细胞(MONO)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异常增多时常提示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等。升高的MONO水平是治疗担心评分的危险因素,考虑与机体受到感染时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关。此外,中性粒细胞(NEU)是总分的保护因素。NEU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白细胞(WBC),其作用包括趋化、吞噬以及杀菌。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升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atio)是治疗担心和治疗满意评分的保护因素。考虑到APTT对达比加群血药浓度变化敏感,呈剂量依赖性,通常可用于达比加群定性抗凝效果的评估,当APTT正常时常提示缺乏药理学抗凝效果,延长约1.5倍则视为达到预期抗凝水平。本研究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近一半(48.2%)使用达比加群作为主要抗凝药物,可能是此结果的原因。

4讨论

心房颤动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心房颤动患者可有明显的心悸、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合并冠心病患者还可因心律失常而诱发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阿-斯综合征。心房颤动无明显的发病年龄界限,但老年患者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明显增高。心房颤动的主要并发症是动脉血栓栓塞(如脑栓塞、肢体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和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给家庭、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我国居民心房颤动的知晓率、就诊率、治疗成功率较低,故增强心房颤动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心房颤动的规范治疗率、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门诊随访依从性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生活质量(QOL)又被称为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是心理健康的延伸,反映一个人的全面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状态,从而了解疾患严重程度,确定预后,以制定康复方案和评定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年龄在6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日常活动评分明显受损,与之前的结果保持一致。在生活方式上,吸烟是症状评分下降的危险因素,饮酒是日常活动和总分下降的保护因素。近来研究表明尼古丁与房颤患者的基质息息相关,吸烟者的心房纤维化程度也显示出剂量依赖特点,影响心房结构重构与电重构。因此,日常吸烟的房颤患者会加重其心房重构,可能导致其房颤症状加重。关于饮酒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尚有限,但有研究表明,相较于终身禁酒,适当饮酒有更低的房颤发生风险。此外,饮酒对心理层面的改善也可能是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好的原因。我们建立了护理干预团队,成立有效的护理干预团队,促进护理干预工作迅速、有效地开展。与市中心医院房颤中心建立信息平台,可快速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快速获取专业指导、治疗意见,并设有可快速转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有效应用各种信息平台与信息技术,使护理成为心房颤动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的有效延伸。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干预行为,有效地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健康监控与管理,并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与治疗指导,以一种更亲和的方式提高老年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接受力,增强老年患者、家属对慢性病治疗的执行力。

结束语

综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房颤患者群体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提高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日益重要。本研究发现影响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年龄、是否吸烟、是否使用华法林和他汀类药物、高血压病史、脑卒中病史以及MONO、TP、TT、PT、D-dimer水平等。上述结果为房颤患者的分类综合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达到身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