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山区乡村发展旅游背景下生态保护路径探究—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9
/ 4

鄂西北山区乡村发展旅游背景下生态保护路径探究—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

周开智1,贺朝凤2卫雪莲2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442000

十堰市郧阳区环境监测站   442000

摘 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支撑点,乡村生态保护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力,拉力起主导作用,推力起协助作用,两者相互助推,相辅相成。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对发展乡村旅游背景下生态保护路径进行了研究,樱桃沟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村民的努力,通过乡村环境治理、特色民居改造、民俗节庆活动举办,探索“双主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挥生态保护的推力与拉力作用,处理好生态环环境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关系,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环境问题;生态保护路径

分类号:F323.22;X22

引言

党的二十大将“乡村振兴”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便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一大契机。乡村旅游也是促进城乡统筹、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1]。谷婕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拥有乡村特色,利用农村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推进乡村活动的展开和发展 [2]。乡村旅游能让游客感受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服务,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地区进行旅游的活动[3]。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空间上,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吸引城镇居民来到乡村地区从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业态,近年来发展迅速,同时,乡村旅游能够兼顾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成为振兴乡村的助推器。

1.樱桃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樱桃沟村位于鄂西北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东北角,版图面积7.7平方公里。其自然条件恶劣,水旱灾害频发。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生产能力落后,是集中连片贫困村落之一。但随着城镇的发展,郧县被划为市区,改名为郧阳区,其道路的发展更让这个偏僻的村庄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郧十”一级路和209国道的经过,地处十堰城区和郧阳区的结合部,使得这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近年来,樱桃沟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村民的努力,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达到耕地面积2300亩,森林面积5377亩。全村已建成水果类和蔬菜类产业园1550亩,游客随时都可品尝到新鲜水果和时令蔬菜;村中路网密度较高,道路通组达户,便捷了游客的游赏和村民的出行;全村现已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也扩展了村民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樱桃沟村实现年均接待游客量达6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量达2万人次。樱桃沟村现有旅游资源归纳为以观光类、体验类和民俗节庆类为主的三大特色旅游资源。

1.1.1观光类旅游资源

观光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生态景观的打造、河道水域的改造、村舍民居的改建。一是全村现有1800亩小水果产业种植业,5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不管是在蔬菜播种还水果成熟的季节,游客们都乐意来此游赏。管理人员在村内道路沿线种植了一批花卉,以五彩石竹、波斯菊、地锦花等花期较长的花卉为主,保留了蔷薇、山菊等野生花草,确保鲜花一年四季盛开;还移栽了大批树木,在种植园内移栽果树,在广场周围移栽观赏古树,主要为樱桃、桃子、垂柳、槐树、皂角等树木;此外,村内还设有凸显村内特色的地标建筑,并开发围村山体,设置步道,供游客游憩。二是河道水域的设置。对村组内部分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和绿化,确保水流的清洁和美观,并设置拦河坝4处和景观桥3座,修建2处荷花池和1座风车。三是规划设计部门依据樱桃沟村每家每户旧房的户型、地形、地势,设计出不同的造型,所有新建房屋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如五零山居、六零院、七零院、八零院……这些根据年代命名的建筑也都成为农民改造建房的“样板间”。目前,共改造民居120户、庭院200户,农户新建住房25家7000余平方米,修缮旧房600间。同时建成游客接待管理服务中心、农耕博物馆、报纸博物馆、石雕博物馆、樱桃小镇等一批旅游景观设施。该村“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格局得以保留,打造了“山上松杉带帽、山腰果树环绕、山下草莓蔬菜、庭院栽满樱桃”的独特景观,良好的生态造就了美丽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美丽村庄

图1 “花里”人家樱桃沟,漫山遍野的樱桃盛开

1.1.2参与类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是从游客的角度谈起,游客可以深入旅游景观,并参与其中进行体验的一种旅游资源。这类资源在乡村旅游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在农家乐中品尝乡村美食,另外一类是在采摘园中体验蔬果采摘活动。目前樱桃沟已发展64家农家乐,如五零山居、七零黄酒坊、八零院、凤翔山庄等富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全村已开辟采摘园35个,建成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3个。采摘园内主要培育水果种植,如樱桃、草莓、血桃、枇杷等水果,游客可在采摘园内亲自采摘水果和品尝新鲜水果,村内还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大大增加农户种植产业链,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郧阳文化展示体验基地,增加就业岗位300多个,每年带动全村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产值2000万元以上。

1.1.3民俗节庆类旅游资源

樱桃沟村对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是很大,没有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还需进一步的努力,目前来看,只有举办的樱花节吸引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第一届樱桃沟村樱花节是在2013年举办的,为了对樱花节进行推广和宣传,在在新浪、人民网等全国100余家大型网站发文1000余篇网络推文,当时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600万元。接着举办的有第五届十堰旅游年货节、郧阳区“三下乡”活动、“红了樱桃 醉了郧阳”郧阳区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第十一届樱桃草莓节。樱桃小镇秦楚民俗文化体验需进一步开发,重点挖掘传统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村落文化等,同时将郧阳地区“凤凰灯”、“跑旱船”、“郧阳四六句”等民间艺术,融入樱桃草莓节、樱花节等节庆活动,着力打造“文化艺术、品味生活、度假养生”多位一体的民俗文化全景体验地。

1.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樱桃沟村采取上下联动机制,主要表现为专家指导、政府支持、村为主体,群众参与的方式。在责任主体上争取农户加支部、村委会“双主体”模式;在督办主体实行区政府加镇政府“双主体”模式;在产业主体上,实行公司加投资者“双主体”模式;在产业支持上,实行省政府及部门加区政府及部门的“双主体”模式;在技术主体上,实行专业设计团队加专业施工队的“双主体”模式(见图2)。

微信图片_20220518162814

图2  樱桃沟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图

1.3乡村旅游中现存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如兰珠美在研究中发现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三个方面造成的,分别是基础设施薄弱、跃进式的开发建设和监管的缺失[4]。郭丽在研究中发现,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原本自然和谐的野外环境和乡村生活被打乱,而随之产生的垃圾、污水、噪音等会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真性[5]。从樱桃沟村的发展来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三大类,分别是生活垃圾的增多,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樱桃沟村全村共辖11个村民小组,526户,1888人,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的生活垃圾不在像以前一样可以自产自销,而且城市中快捷便利的白色垃圾也进入乡村地区,这些垃圾很难自然分解,需要进行集中处理。伴随着乡村游的火爆,农家乐日渐兴起,游客的增多,餐厨垃圾产生量也日益增多,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成为比较棘手的问题。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主要集中在对土地的使用上和水资源的使用上。樱桃沟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为了吸引大量的游客,把草莓、樱桃等水果的种植与采摘变成了体验性旅游活动,而为了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村民们便采取种植最大化,尽可能的开垦土地来进行种植,这样一来,灌溉水源的需求也在增多,有些村民甚至使用大棚种植来确保水果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这样一来,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便增多。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为了使旅游资源更趋多元,便对原有的自然面貌进行了改建,如有些村民为了增加收益,开垦新的土地资源;为了方便游客的进入,村内观光公路的修建;为了增加游客游赏时间,对环村山体的开发,对村内湖水的改造等等,修建旅游景观设施,都使原生的自然面貌发生了改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推力与拉力

党的二十大将“乡村振兴”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深究其内涵,便可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指乡村经济的发展,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乡村生态保护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力,拉力起主导作用,推力起协助作用,两者相互助推,相辅相成。

2.1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拉力

乡村旅游中生态保护的拉力主要是指政府方面。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往往只重视与切身实际利益挂钩的经济利益,对生态保护关注的力度不够。政府和管理者此时出台的政策和法规是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主导力量,不仅可以拉动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实施,还可以引导社会和村民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关注。

2.1.1基础设施的改进与完善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樱桃沟村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22个,对樱桃沟村的乡村环境整治、房屋改建、景观修复、生态产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建设,强化生态概念,突出旅游主题,恢复和挖掘当地多种民俗文化,全力打造国家南水北调源头的生态型乡村旅游典范。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日常生活垃圾量也在不断增多,为了缓解大量的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樱桃沟村采取了多手段多模式的垃圾处理方法。一是家家户户门前和道路两旁都放置有景观式分类垃圾桶,不仅外形古朴,且通过简单的分类让垃圾在后续中易于处理。二是樱桃沟村垃圾分类并未沿袭城市中“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二分法,村民很少会丢弃可回收的垃圾,一遍情况下会积攒后拉到废品回收站处理,村里采用“干垃圾”、“湿垃圾”的分类标准,更符合当地情况。三是在村内建立垃圾中转站,分为两类,一类是垃圾回收再利用站,另一类是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站,引进好氧嗜热菌工艺技术及微生物快速处理有机废弃物装备,把有机废弃物就地解决,转化成肥料,形成良性循环。

樱桃沟村成为旅游名村后,农家乐逐渐增多,农家乐污水排放成了问题,2015年,通过探索实验,樱桃沟村采取“三格生化+两格人工湿地”处理方式,建设处理设施58个,解决了农家乐污水问题。为恢复良好生态,村里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治理河道污水,建设人工湿地、人工快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0座,新建水肥一体化处理设施2座,有效解决乡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改善了村庄面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1.2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明确

樱桃沟村不仅出台了明确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还建立村级环境管理站,配备11名专兼职人员参与和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其中1名站长、2名巡查员、1名清运员、7名保洁员,环境管理站的各成员职责明晰,任务明确。环境管理站将任务细分为三点,一是制定环境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细致严苛,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绿化、秩序、公共环境等,要求公共区域配备专人定时定点打扫,要求每家每户按照标准来规范生活区域,如饲养家禽家畜、农具柴草等不乱堆乱放等。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卫生整洁,也可以使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二是采取多手段考核办法,从考核人员的层面上可分为村考组、组考户;从考核等级上可分为四类,分别是最清洁、清洁、较清洁、不清洁;从考核时间上可分为长期巡查、抽查考核、定期考核;还有其他类考核办法如曝光考核、公示考核。管理人员通过调研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制定出更适合村落发展的考核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单一考核或是上层考核。三是采取激励机制方法。对村组干部以及村内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工资与考核挂钩;对村民来说,做好环境卫生村户,可以通过考核积分到环境管理站兑换日常用品;在大项目上,旧房改造、庭院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优先给予扶持。

樱桃沟之夏:芙蓉出水,林木葱茏

图3 樱桃沟之夏:芙蓉出水,林木葱茏

2.2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推力

乡村旅游中生态保护的推力主要是指村民和游客。这部分群体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往往重视的是眼前的利益,如村民关注的是经济收益,而游客关注的则是观光体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较低,但是,随着政府的引导和生态遭受破坏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激起这部分群体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并成为生态保护强有力的后盾力量。

2.2.1乡村居民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

郭文在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地时提出从功能角度分析,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后,这种旅游空间与一般旅游目的地相比,在使用上具有重叠性,古镇既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又是游客观光旅游的空间 [6]。乡村旅游也是以乡村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发展旅游的,可见乡村旅游空间在使用上也具有交叉性与重叠性,乡村既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也是游客游览的空间。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村民为了确保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会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2.2游客对乡村环境原真性的追求

潘炫在探讨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时将其原真性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遗产原真性,包括传统风貌的完整,不仅要对单个建筑进行保护,还要对村落周围的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是人文遗产的原真性,即确保村落选址与格局保持传统特色[7]。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时,更希望体验到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土性。而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乡土性,如生活垃圾的增多,趋利性导致乡村破坏环境来新建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等等。因此,为了确保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本真”,很多游客开始加入到乡村旅游的生态保护,如成立保护组织,宣传生态环保标语,做志愿者服务等等,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中重要的推力。

3.乡村旅游生态保护路径探究

3.1政府方面

3.1.1 加强宣传,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第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地是在乡村,而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因其生活习惯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单薄,政府在进行生态保护宣传时,应保持一定的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在农民脑海里形成了生态环保的概念,树立了“生态优先”的新理念。第二,政府在进行宣传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挪用,如樱桃沟在实行垃圾分类时没有沿用城市里“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而是采取“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分类标准,既符合村民的生活习惯,又便于实际工作的开展。第三,在宣传手段上,尽量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宣传语的张贴,宣传册的分发,宣传资料的学习等传统手段,也要结合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电视媒体,如有关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短视频的拍摄,网络推文的撰写,还可以发展研学旅游,以学生和教育者为推手,带动其周围人群生态保护意识等等。

3.1.2 合理规划,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走边开发边保护的道路。在开发新的乡村旅游资源时,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为了使乡村内环境管理和资源利用到位,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樱桃沟村采取了三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实行人畜粪便综合利用;二是充分利用能源,为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工程,减少村民对林木的砍伐。再具体实施上,樱桃沟村建立了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站,该站也是十堰地区首座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站,村民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类后,再由保洁员挑选出有机垃圾,将其导入站内的设备中进行发酵处理,使其变成可供直接使用的生物有机肥。有机肥料可供村内种植业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土地的肥力,还确保了农作物的绿色有机。

3.1.3加强管理,完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

生态保护法规体系不仅要包括限制性条例,还应包括奖励性的政策。首先,各级政府应联合起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研读与学习,制定一系列法规条文,如对农家乐的审批、经营和管理制度;对农户种植与养殖的界定与监督制度;对入驻企业的审查制度等等。其次,对村民和村内的管理人员制定奖惩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如樱桃沟村实施评分制、“十星级”农户评选等制度,分数与管理人员的工资挂钩,农户可通过积分换取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看似很小,但在实际操作方面产生了重大成效。

3.2村民方面

3.2.1积极配合,村民全面参与

张安毅在研究村民参与生态保护时,发现村民存在三大方面存在困境,一是村民参与的滞后性,二是村民参与的无序性,三是村民缺乏积极性[8]。村民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建设中来,并确保参与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区政府和村委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围绕乡村发展来展开,拓宽渠道,让村民参与其中,献言献策,不仅可以让规章制度顺利实施,也可以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3.2.2保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也更懂得了乡村古朴的人文气息与优美的自然气息得来实属不易,村民通过乡村旅游有幸扩展乡村产业,增加收入,但是,要明确这是基于乡村性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切不可盲目扩展,跃进式开发而将其摧毁。村民在保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时要做到三点,一是要遵守村内的规章制度,在开发和开展乡村旅游时以规章制度为准则;二是树立自豪感,乡村原真性的保留是祖祖辈辈的功劳,基于此游客才有机会欣赏和体验乡村旅游;三是主动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古朴的乡村气息。

3.3游客方面

3.3.1和而不同,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游客在进行乡村旅游时,应保持两种态度,一是求同存异,乡村旅游中大部分的游客是来自周边的城镇,乡村与城镇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不以要城镇发展的标准来对乡村进行评判,游客要做到求同存异,乡村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如正是乡村缓慢的发展才保留了绿水青山;二是学会尊重,乡村因其原始的地理位置导致发展滞后,与外界接触较晚,存在一些古老陈旧的风俗习惯,游客在乡村中旅游时,要以尊重的眼光看待风俗习惯,学会欣赏当地的文化习俗,当然,对于陋习要加以去除。

3.3.2积极参与,主动奉献

游客虽然只是暂时性的在乡村中游走体验,但是同样担负着乡村旅游中的生态保护。只有将己视为乡村中的一份子,才会更加真切的感受乡村的地脉与文脉。而乡村因其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力量有限,对生态保护投入的力度也非常有限,所以,游客需要积极配合,主动奉献,为乡村旅游的生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4.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不仅可以将乡村现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走出去,还能引进大量的游客到乡村中来进行旅游体验活动,从而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本文以十堰市樱桃沟村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现存生态问题,探讨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路径应从三个主体入手,分别为政府、村民和游客,并详细结合实例,说明了具体实施方法。对其他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文峰,姜佳将.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美丽乡村[J].浙江经济,2014(21):56-57.

[2] 谷婕,黄璜,吴涛,高志强.基于SWOT分析的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OL].作物研究,2018(02):146-151+155[2018-04-25].

[3]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4] 兰珠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村环境问题研究——以山东省费县周家庄村为例[J].江西农业,2018(04):73-74.

[5] 郭丽. 安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6] 郭文,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2):117-124.

[7] 潘炫. 风水视角下皖南传统村落遗产原真性的保护[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 张安毅.农村生态保护中农民生态参与的困境、成因与对策[J].财经科学,2014(10):133-140.

第一作者简介:周开智(1986-),男,湖北十堰,学士,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十堰市郧阳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