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重要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重要意义

石吉运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流域防洪体系是抵御洪涝灾害威胁、保障防洪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关乎流域安全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对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重要意义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防洪减灾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带来的影响。但由于各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水平不一,受自然因素、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洪涝灾害仍频繁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此应充分认识水文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减灾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更新监测检测设备,提升群众防洪减灾意识,确保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1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短缺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由于自然资源利用工作普遍存在着过量利用地下水的状况,在中国部分缺水区域,因为地下水利用过度而导致了地面沉降等各种环境继发问题。在水产业规模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大批工业生产污水未经有效处理便进入了河道,长期以来显示出水质污染量有增无减的态势,在净水方面投资的项目成本也不断增加,如果一个环节出现了偏移,就将直接危及市民生命安全。而现阶段,由于自然资源使用方法不合理,伴有比较明显的资源浪费现象,大部分具有循环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都尚未获得科学合理的有效使用。此外,由于农村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较高,所以农村灌水的规模也很大,但一般采取的都是大水漫灌的方法,虽然喷灌节水技术已经成熟但仍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普及,所以及时改变农村灌水方法至关重要,要全面回收雨污,并将其作为农业灌溉用水,摒弃传统粗放型用水方法,以提升农业集约化管理水平。

2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重要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工业,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由于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得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类气候灾害,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对人民的生存、发展、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只有对水文水资源进行全面的监测,才能更好地控制流域的汇流,才能更好地监测降雨,以便对水文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对洪水的发生规律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效率。

3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3.1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为发挥出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实际效用,还需要注重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其次有关部门在加强监测人员专业培训期间,还应该不断落实分层分级培训,以全面提高各个层次人员的能力素养;最后注重改善监测人员的待遇,以便吸引更好的人才从业该工作,在福利待遇以及政策上要逐渐向监测人员倾斜,解决监测人员的后顾之忧,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水文水资源的监测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强化水文水资源监测人员的服务意识,只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大众参与到水文水资源管理中,以便更好的接受公众监督,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持续发展。

3.2对 GIS 的“3S”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对于“3S”而言,目前在地理角度的研究应用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最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快速、精确获取工作人员所需关键信息,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在的作业效率,全面保证各项数据资料的最终处理效果。在此期间,由于其准确率较高,所以可以让数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发挥出良好效果,这也是其成为水文地质学领域发展的原主动力。在持续强化“3S”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科研发展工作可以为 GIS 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作用,如果“3S”一体化能够有效帮助工作人员完成对地下水文地质的管理和处理,则此时建立的数据库则具备实时更新能力,并且此时一体化状态下的“3S”同样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完成对关键数据的分析,最初最终决策,并保证各类数据模型的合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多元化角度出发,比对系统信息资料,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信息准确性保障。

3.3完善数据库系统,总结经验完善平台

水资源信息化建设使用视频监控或雨量、水表等传感器,在采集区域进行水文信息的采集,最终汇总入数据库,呈现在可视化界面上,以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水位、河道以及湖泊等具体情况。为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完善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数据库初期建立的合理性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对功能进行充分的分析,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协同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拿出合理的方案。通过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过与专业人员讨论,不断完善可视化界面平台的合理性,从而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熟知当前管辖地区各个部分水资源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监控情况,结合水资源监测结果、水资源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实际经验,不断优化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应该通过对建设经验的充分总结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正,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3.4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构建“四预”体系

根据水利部部署,构建全国水利一张图,为防汛抗旱以及水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精准化支撑,同时,也为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河湖长制的实施提供精细化服务。当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四预”业务是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中,水资源管理与配置作为水利“2+N”业务的核心,在以往的建设中,虽已有相关预报预警功能,但远远达不到水利业务“四预”基本要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对照要求,加快构建具有“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3.5优化信息化系统

(1)明确信息化建设组成。 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同时开发了相应系统,该系统中涉及部分较多,为了优化水资源信息化建设,需要分析其组成部分。 对于水资源信息系统而言,其主要结合了数学模型、仿真模拟和计算机网络这三个部分,可以有效收集管理信息,并在可视化基础上进行灌输区域调度。 此外,应用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可以自动运行不同分水枢纽,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同时降低管理误差,促进水资源发展。(2)优化水质和旱情检测系统。 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时,需要在灌溉范围内设置专门的监测设施,实时监测区域水质情况,及时发现水资源污染后利用管理系统模拟污染物扩散路径,提前预测扩散区域,做好污染物处理工作。 另外,通过建设旱情监测系统可以提前监测降水、土壤等变化,合理分析管理区域情况,并确认管理区域旱情。 若是监测发现水资源管理区域出现旱情,管理部门利用定位系统可以确定旱情具体区域,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处理旱情,降低危害。

结语

总之,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是防治洪涝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立体监测体系,实现对水文对象和涉水活动的全过程、全要素、全量程立体感知,同时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积极支撑水工程调度,为做好防洪减灾工作贡献水文力量。

参考文献

[1]郭道冉,孙静,高尚嵘,迟守祥.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意义[J].清洗世界,2021,37(06):75-76.

[2]沈比几,祝佳.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51(03):29-31.

[3]郑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分析[J].乡村科技,2022,13(02):132-134.

[4]胡君.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22):113-114.

[5]张亚平,张延彬.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分析[J].智慧中国,2021(09):78-79.

[6]冯越,郭慧昊.水利工程建设中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研究[J].居舍,2021(2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