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分析

王伟

新丰水利管理服务站           江苏盐城:224115

摘要:河道治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基于此,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相关部门将河道治理与环保工作结合起来,在河道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型河道建设。生态型河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经过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等环节,且不能改变水生动植物和周边环境,如此一来则需要相关部门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全面考虑生物链的良性发展。本文重点分析河道治理以及建设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相关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完善责任机制,专项专人治理,把建设生态河道作为治理目标,安全管理,落实到位,促进河道绿色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

引言:

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中,河流属于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城市发展或多或少会对河道产生影响。如何善待河流、尊重河流的发展规律,如何维持河流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调,是当前河道治理工作中亟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河道治理措施分析

(一)完善责任机制,专项专人治理

河道治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有赖于完善的责任机制。所以,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确定责任机制内容,落实到位,且建立专门用于河道治理的部门和机制,明确主要负责人,然后安排其他的专业人员协助负责。河道治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交流与默契[1]。具体来说,主要负责人全面分析河道具体情况之后,再针对性安排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将治理内容细化,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上。各个部门之间要不断完善沟通机制,促进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当完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加以配合管理。河道治理过程中全面落实监督工作,提高河道治理效率与质量。奖惩机制,顾名思义,便是对于工作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工作失误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避免在后期工作中出现类似的失误。除此之外,对于已经遭受污染的河道,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管理,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净化水体。

(二)建设生态型河道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地情况综合分析评估周边环境,使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保证,将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集合,建设生态型河道。在此过程中,要求河道建设部门在建设堤坝和涉及河道工程建设时需要融入生态、绿化和景观等设计元素,使河道建设符合防洪防涝安全要求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协同共存的目标。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在现有的管理中探索出全新的河道管理措施,并落到实处。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工作人员要始终以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为目标,构建河道水体功能、生态功能的同时科学改造河道湿地、滩地以及水体环境。建设生态型河道,以此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河道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在河道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河道堤防、护岸以及涉及河道工程等方面的安全措施。另外,在审核各种建设文件的时候,要始终秉持着科学、合理、快速的基本原则,加强监督力度,促使各个部门严格落实各项工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安排专业人员做好河道的巡查工作,及时发现河道治理建设中存在的不符合规范的问题。河道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并提高河道治理水平,为居民活动提供安全稳定的河道环境,实现河道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

(一)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生态型河道建设原理是改善原有的基础河道。生态河道建设不但可以保证河道工程充分发挥出防洪防涝、蓄水供水的作用,还有助于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换句话来说,生态型河道建设不但可以为河道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在生态型河道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混凝土护岸等方式改造河道,避免周边事物影响河道质量,以此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2]。为了可以从根本上恢复河道的功能,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需要先拆除河道当中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并在堤坝建设的过程中使用土料,最后在堤坡上种植草皮加以保护,也可以使用生态混凝土草坪保护堤坡。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可以拆除河道当中部分混凝土护岸,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形成自然水路。如此一来,不但可以避免传统的河道设计影响生态环境,还可以营造符合生物生存的环境。另外,河道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根据区域特点,使用最适合建设的方案,从根本上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进而实现调节的目的,在防汛方面发挥其作用,随着时间推移,生态型河道会逐渐提高水体自净的能力和河水的质量。

(二)保护岸坡

河道岸坡建设整改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尽量保证工程建设不会破坏岸坡周边的绿植;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局部不太稳定的岸坡,工作人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科学的手段处理,有效避免出现大面积坍塌情况。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种植植被护坡的方式,在坡面上种植一定数量的植被,达到防虫巩固护坡的效果。在选择绿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到绿植自身的防水土流失能力。一般情况下,河岸坡面上侵蚀土壤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坡面上的土壤经过雨水冲刷被侵蚀,如受到周边动物来回踩踏会出现松动和破坏的痕迹;当松软后的土壤再次遇到强降雨的时候就会产生崩塌、滑坡或泥流;山体滑坡或者崩塌活动导致板块运动。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土壤侵蚀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最终导致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都是侵蚀力和土壤自身的抗侵蚀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通过种植绿植的方式有助于削弱侵蚀力,更好地保护边坡附近的浅滩和深潭,以此保护河床的多样化,提高生物多样性。

(三)科学选择堤型

在选择堤型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根据周边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深入思考之外,还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在选择堤型过程汇总,除了保证河道治理工程渗透稳定性和防滑性能之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生态保护和恢复能力技术要求,尽量使用当地出土的生态材料建设堤型,促使河道内外的生态环境保持统一协调[3]。在选择堤型过程中还需要避免过多使用直立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方式,确保堤型和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并提高堤坝内外的空气交换率。最后,在布置堤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到河道的各种特点,在保持原始形态的基础上科学保留河道的分叉散乱和蜿蜒性。也就是说,在建设期间不能破坏周边的湿地、河湾和浅滩。在建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堤线和岸坡顶部保持距离,比如可以在保留一定宽度的防洪断面基础上保持岸坡的整体形态,保护堤身稳定性的同时保护天然绿植,从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的蜿蜒性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态景观。河道建设过程中,应以人河合一生态理念为基础,河道治理措施和建设思路必须要是立体的、全面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高效地开发和治理生态型河道。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还要严格按照规定保护河道周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河道治理期间,管理人员应合理地融入生态治理理念,使得治理后的河道彰显出生态活力,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水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董存军.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分析[J].居舍,2020(06):33-34.

[2]张志威.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1,4(23):228-229.

[3]李团部.河道治理与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22,15(2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