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地质数据库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基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地质数据库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王飞 韩贺 路梦君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

摘要: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质资料是地质科学数据的集合体和地质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数据源。地质数据库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服务价值的地质资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数据资源,对于地质科技活动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基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地质数据库体系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地质数据库;数据库体系;应用服务

引言

全国地质资料馆负责汇聚全国地质资料,并基于地质资料开展开发利用工作,对资料数据进行集成整合并建立地质数据库,提供数据共享服务。近年来,全国地质资料馆先后集成了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调查工作信息、地质科学数据、地质扶贫专题、地质灾害、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题地质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单一、不成体系的地质数据库已不能满足地质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对地质数据库的需求。

1、地质数据库建设原则

(1)先进性原则。规划建设的地质数据库产品在数据内容上要能够满足科研人员、地质调查人员与社会公众需求,反映地质专业学科研究前沿与热点。选用当前国内外先进的建库技术,能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能够代表主流的数据库建库方向。(2)需求原则。规划建设的地质数据库需要满足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和社会公众的需求。(3)边建设边服务原则。规划建设的地质数据库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地为国家战略布局、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国家能源矿产资源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同时采取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缩短地质数据库建设—服务周期,提高数据更新维护效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4)共享与安全性原则。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与服务机制,确保不同地质部门建设的地质数据库可以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在共享服务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安全保密标准和保密规范,确保数据的保密与安全。

2、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与数据采集

200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实现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作为一项主要目标任务并进行部署推进。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涵盖地质工作所有业务领域和环节,实现各业务领域从头到尾的数字化、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研发了野外数据采集仪、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智能地质调查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基本实现,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还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和扩充。

2.1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覆盖的环节

目前开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主要覆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和报告提交环节,还应向前拓展环节、向后延伸环节。一般情况下,地质工作以项目为基本单元组织实施,一项地质工作从最初的动议选区论证开始,经过申请报告编写、项目申报开展、项目获得批准、设计或工作方案编写、图件编绘、报告编制等环节。地质工作在项目申报书编写、设计编写两个环节开展一定的野外工作和资料综合研究工作。选区论证及申报书、项目设计或工作方案编写都有相对固化的模式,其形成的资料是后续工作的基础。地质项目经成果评审后要进行归档和资料汇交,归档和资料汇交的材料也都有相对固化的模式。工作人员完成资料汇交后,还应根据项目立项意图,基于业务成果报告编写成果应用报告或建议。这是项目地质成果报告的第一次应用。选区论证及申报书编写、项目设计或工作方案编写、汇交地质资料制作、成果应用报告编写4个环节都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环节。每个节点都有工作规范和要求,依据的资料和数据都存在上下游逻辑关系。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系统研发应该包括或覆盖上述环节。

2.2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主要功能

在数据采集方面,数字地质调查系统采用地质点、分段路线、点间界线地质数据模型对野外调查观察进行记录,采用标准的表格规范数据采集项,基本上实现了以描述为主的记录转为结构化数据,便于后续处理、分析和综合编绘图件。今后还应根据地质工作发展,进一步增加规范的数据项,适当扩充表述空间地质特征的结构化数据项。在数据采集阶段,该系统提供数据字典,并通过云环境自动推送相关的标准化描述和已有的工作记录。这些资料和数据只能作为工作参考,可不提供复制功能,避免因利用复制导致的工作简单化问题。在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该系统可集成矿物、古生物、岩石野外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协助地质人员辨认地质体或地质现象。

3、地质数据库在线服务应用

3.1加强地质资料档案化管理的建议

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梳理并制定(修订)地质资料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地质资料管理与利用的要求,对地质资料保管的强制性要求、服务方式和销毁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明确地质资料管理在遵循本身相关管理规定的同时,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也适用于地质资料管理。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规范各级各类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保管设施建设。从地质资料管理角度明确业务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责任,落实馆舍建设预算和日常运行经费来源,参照档案管理的标准核定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馆舍和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馆舍和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按照档案管理要求推进地质资料管理馆藏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纳入档案管理组织体系,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将馆藏机构的地质资料从业人员作为业务人员纳入档案业务管理体系,参照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适合地质资料业务实际的职称评审和技术岗位遴选的标准及条件,改善地质资料从业人员的晋升通道,推进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业务人才建设。

3.2地质资料检索及借阅管理系统

整体架构采用多层扁平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设计和实现,应用系统只需要布署到服务器,就可以同时满足多用户使用,借阅系统提供在线地质资料借阅和查看功能,方便用户使用。系统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可以按关键字进行查询,也支持按条件进行查询,满足不同的查询需求。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的建设,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建立了地质资料数据库,针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借阅人员开发了不同的应用系统,既能满足对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又能方便地质资料的共享。目前,业务内网已经建设完毕,保障了地质资料数据库和局内部用户的互联互通,业务内网和互联网完全物理隔离,为地质资料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必将为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信息化、可视化的平台工具。

结束语

地质数据库体系构建突出了地质调查成果的功能和价值,全面提升了社会化服务水平。地质调查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其社会化服务是本质的功能和价值。不同的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不同的用户,丰富完善的地质数据库体系可以提升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突出其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华军.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9,28(增刊1):359-366.

[2]齐钒宇,李晓蕾,孔昭煜,等.基于知识服务的地学数据库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20,29(5):50-53.

[3]齐钒宇,李晓蕾,商云涛.大数据时代地质资料向知识服务转型策略研究[J].中国矿业,2019,28(6):51-54.

[4]李晨阳,吴轩,齐钒宇,等.全球地质数据出版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地质,2017(增刊1):1-7.

[5]吴小平,王黔驹,姜天阳,等.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建设[J].地质通报,2020,39(10):1663-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