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教育理念重构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基于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教育理念重构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基于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的探索

                                 ,                                        ,祝洁1.2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强调不确定性以及秩序和混乱之间的平衡,要求重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复杂性思想指引下,人才培养应认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自组织性,塑造“交互式”、“多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策略,强化知识背景教学,保持自我批判的精神,并且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伦理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复杂性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教学策略

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突破了经典科学的简单范式,被认为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创新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想传入国内,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尤其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更新的路径。本文通过对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及其教育理念的研究和揭示,探讨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有效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1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

1.1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提出的背景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是基于对哲学史复杂性思想的继承和对经典科学简单范式批判提出的。

哲学历史上对复杂性这一问题的思辨性思考一直存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概念:“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1]。”这一思想无疑突破了对事物非此即彼的二元化认识,体现了一定的复杂性思维。古希腊另一名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提出“存在的只有元素它们互相穿插一会儿产生出这个一会儿产生出那个并且象这样一直下去永无止境[2]。”帕斯卡在他的《思想录》中说:“我认为不认识部分就不可能认识整体,同样地不认识整体也就不能够认识部分”。黑格尔通过概念自身矛盾对立统一展开的辨证过程,以及尼采对人类理性与确定性的否定和抛弃,无疑都影响了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形成。

经典科学及其认识论是建立在近代经典力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的科学体系,所以追求结果的简单性和统一性则构成了它的本质特征。简化范式主要具备有普遍性、还原性和分离性三重原则。牛顿曾指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埃德加·莫兰在其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简化范式例如猿猴向智人转化的过程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各自分立的学科之间的沟壑又割裂了自然界固有的联系,人们只能根据片段化的知识进行思考和研究,无法把研究对象置于整体中掌握。

1.2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1.2.1复杂性

关于什么是复杂性莫兰提出:复杂的东西不能被概括为一个主导词,不能被归结为一条定律,不能被化归为一个简单的观念;复杂性是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加以定义并取代简单性的东西。莫兰提出了应用“宏大概念” (macro- concept)来认识对象。宏大概念是由若干不同的基本概念或观点组成的概念网络,作为组成单元的概念或观点之间存在着互补、竞争和对抗的关系,而它们每一个又揭示出复杂对象性质的一个方面。

1.2.2复杂性的基础

世界构成复杂性的基础是因为世界原本就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世界并不是单一有序或单一无序的,有序性可以维持现有事物的存在及常态化运行,无序则带来创造性的变革,二者是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的。长久以来,部分科学倾向于把无序、随机、个别事件排除在外,认为其不属于科学的一部分,科学应是有序、理性和稳定统一的。但是随着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界量子力学的发展更加强化了矛盾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来自不能同时确定一个基本粒子的动量和位置,矛盾来自不能合乎逻辑地设想基本粒子对立地时而表现为波动,时而表现为微粒。只有合理把握复杂性的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有序和无序之统一。

1.2.3复杂范式的认识论

莫兰的元观点认为任何一个概念系统必然包含一些超越系统本身才能解决和回应的问题。因此,要认识一个系统就必须参照一个元系统。他提出要把研究者也视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要求人们的研究视界从系统的层次上升到元系统的层次。在更高层次的元系统之内就可以看到研究对象的整体及缺陷,省察自身,以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观念来认识研究对象。

2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关照下的教育观念

2.1对知识错误有警觉性,重视错误的根源

莫兰认为,所有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谬误,正如所有信息的传播都有歪曲事实的风险。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局限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甚而局限于条块分割的各类专业领域之内。而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借助于感观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的无数次信息转换才产生了对事物的感知。例如我们看到光线,往往只能直观地感受到光亮的刺激,即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而无法看见光谱中的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在感官系统向大脑传递的无数次信息交换过程中,也会有错误的风险。只是传授知识是不

够的,要认识到知识错误的可能性及其根源,具备自我批评与反思的能力。

2.2 教授关联背景之下的知识

莫兰认为确切的知识是与其背景相联系的知识,是将部分放到整体之中的知识。单个的语句或篇章并不能准确地揭示其完整含义,只有将其置于上下文的特殊背景之中才能是人们了解历史渊源和前因后果。尤其是现代各学科隔离独立、条块分割也使知识更加支离破碎,例如人这样一个复杂的个体,生理、心理、宗教、文化等不同学科都习惯于从各自的框架内解释人的某一种特性,但是人是一个融合以上各方面属性的多样性的统一体,由此盲人摸象,管窥蠡测。

2.3重视人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学习不同的文化

人是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群体。人诞生于宇宙之中,人类身体的组成元素都来自于遥远的太阳和地球本身。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个人,而且我们属于一个种类。但是,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不同,人具有思维和认识能力,既是动物又超越动物。并且,人类的统一性必须体现在形形色色、多样的个体之中。

2.4了解现实,揭示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剧。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逐渐开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文明的迁移和重构,也伴随着西方世界的殖民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形成。现代新兴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现代社会各种进程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人类已经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尤其是未来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核武器,生态受到威胁,民族主义浪潮汹涌],这都是必须了解的知识。

2.5直面来自不确定性的挑战

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科学领域,不确定性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即存在于认识对象中,也受制于认识主体的局限性。人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不确定自身的命运;疾病和病毒总是反复对人类发起攻势;基因在传递信息和排列组合时总是会有突变的可能性;复杂的气候变化并不完全与气象观测结果或历年统计数据保持一致……明确了外界和自身的不确定性,才有对抗不确定性和参与冒险的勇气。

2.6系统、具体地开展理解教育

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组织地内部成员之间,大到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互相理解,和谐共处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一个家庭之中,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互相不理解的情况,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解释,如果不能够以同理心宽容他人,也是会矛盾重生、纷争不断的。

2.7建立超越个人的、全人类的伦理

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也是族群和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在同一个时空,共同面对生态环境、核威胁、资源短缺、新冠疫情、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每个国家和个体的命运息息相关。超越个人的、全人类的伦理是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让每个个人、国家和社会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3.1认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自组织性

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学管理人员、教育决策者等都是具有自组织性的复杂个体;其次,社会系统的无序、不确定性也影响着教学系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会受到人文地理环境、文化因素、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以及遗传和大脑等的影响;再次,高度复杂性的人类文化以知识的形式由学生学习、理解、思考和批判,也说明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最后,教学活动不仅蕴含着知识的传授过程,还包括对知识的筛选、更新、批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各类能力,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也导致了教学结果的不可控性。

同时,教学活动具有自组织的特性。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和默契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教学活动包含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学习系统和教学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合作以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存在涨落及创造性。

3.2塑造“交互式”、“多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这个复杂系统中,教师、主体、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等各部分相互作用统一于教学系统这一整体之中。各部分之间的互动除了师生课堂互动之外,还包括文化交往、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此外,在教学系统之中,并没有绝对的中心地位,教学活动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师中心或者学生中心都并非完全正确,它的相对稳定依赖于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因此,教学实践要遵循“交互式”、“多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活动整体的有效和平衡。

3.3重视教学策略而非教学程序

教学策略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措施集合。教学程序是指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相对于确定性的程序,策略是在目标指引下相对灵活的执行方案,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或者执行新的方案,所谓“教学机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学过程这一复杂的互动活动,更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以目标统筹各个部分的配合协调,根据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和反馈及时做出改变。

3.4强化知识背景教学,强调知识的多学科背景

一方面,应强化知识背景教学。缺乏背景的孤立知识并不能为人所理解,只有将知识与其背景联系起来,才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3.5师生保持自我批判的教、学精神

自我批判来自于知识自身和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知识输出和学生被动接纳的过程,更需要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批判创新。知识自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人类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绝对正确和可靠的,加之教学参与者的复杂性和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师生始终都要保持自我批判的教、学精神,不仅对知识的谬误保持警觉,而且重视错误的原因,打破教条的束缚,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探索的兴趣,从而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获得新的发现。

3.6培育学生的社会伦理和健全人格

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还包括对学生内在能力、素质和品格的培育,使个体获得成长与发展。首先是兼容并包的态度。这一点既包括对他人、不同类型族群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也包括教学过程中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兼容并包; 其次是身为人类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黑格尔指出最高的伦理实体就是国家,莫兰提出要建立全人类的伦理,对他人和社会负有责任,摒弃自私自利的个人意志,融入更高层次的社会共同意志;最后是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既包括性格、情商、习惯、志向,也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三全育人”导向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2021SJGLX244Y)和郑州航院2021年度在线开放课程“电子文件管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刘小红.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产生背景[J].科技信息,2009(17):52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