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创作的故事重构——以个人实践项目《查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浅谈纪录片创作的故事重构——以个人实践项目《查昂》为例

龙光维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556000

摘要

纪录片电影因为其自身的真实感而一直引起着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近些年来一部分纪录片电影因过于注重真实感而使得其作品经常呈现出进水账的状况,严重抑制了纪录片电影的蓬勃发展。而纪录片电影的故事感正是改善这个状况的重要工具,可以有效推动纪录片电影的高速发展。本篇文章针对纪录片电影的故事感做出了详尽的介绍,希望推动纪录片电影的长足发展。记实性是纪实的基本特征,然而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为了不少剧情片崇尚的作风;叙事性也是剧情片的基本特征之中,然而今天的叙事感却成为了纪录片电影中不容忽视的特征。"情节"相对故事片来讲是虚幻的,但"情节"相对纪录片电影来讲却是现实的,它源于被记录的真实故事本人和编导的创造。现在的受众早已不会满意于对"情节"或是"现实"单纯的索取了,在他们心中呼唤着二者的并存。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性、故事重构

目录

一、纪录片概述与故事性..........................................................1

1.1、纪录片概述................................................................1

1.2、生活中的故事无处不在........................................................2

纪录片的故事性处理..........................................................2

2.1、纪录片故事基础.............................................................2

2.2、纪录片故事性创作方法........................................................2

三、 实践项目《查昂》的故事处理与结构..............................................4

3.1、纪录片《查昂》概况与结构....................................................4

3.2、纪录片查昂的故事处理....................................................4

四、总结......................................................................5

参考文献..................................................................5

一、纪录片概述与故事性

1.1、纪录片概述

纪录片有着特殊的美学内涵,它融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为一身,具备揭示事实、传播思想、弘扬精神、提高美学等作用。我国纪录片在出现后曾产生了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精品纪录片,包括了《冈仁波齐》、《二十二》等代表作。好的中国纪录片将会激起社会大众对纪录片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带动社会大众对饮食、风俗、文化认同等领域的探索。由"生门"引发公众对生门、生活、责任、命运抗争等方面的思考。之所以引起社会大众对于纪录片的强烈反应,我们将从纪录片的出品精良、平民价值观、社区的精神认同和文化渲染这四大角度对其加以检视和反思,并希望对当今的纪录片制作和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启迪。

1.2、生活中的故事无处不在

人在生活中的命运紧紧联系,不管是人于人、人于社会,或者集体与集体之间都会遭遇各种各样曲折的问题,在处理这种难题的历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就是说,它是人们生活过程中出现最多的一种美术形态,其他种类的美术也和这门美术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纪录片电影的故事性主要归于讲述类型,但是纪录片电影类型中不管写实题材或者艺术题材的都可以触及到讲述,而这些讲述也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是中断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拟的,但都是剧情性的类型表现形式。

纪录片的故事性处理

2.1、纪录片故事基础

纪实片作为一个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表现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制作纪录片过程中注重真实感是十分必要的,真实感是纪录片的基本特点,但是也不要过于注重纪录片的真实感,如果过分强调真实性就会造成一种"纯客观"的极端。这种记录者认为生活是毫无联系的,如果建立起联系则失去了纪录片的本质,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叙事的时间空间上具有特定性。由于纪录片记录的只能是生活的片段,所以不可能实现对生活中所有的事件进行记录,只能记录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事情,所以故事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相对集中的;纪录片记录的事件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与专业的故事片相比,纪录片虽然有着随意化的特征,但在整体上还是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现在的纪录片都希望能通过自身传达一种精神或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创造者在创造时会自觉的寻找和选择有意义的题材,这些有意义的题材就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事件本身具有故事性特征。

2.2、纪录片故事性创作方法

故事采取,即在纪实片作品主题的选取过程中将"有情节"的形象事件都放在了首位。大千世界,无可不拍。当人们面临着今天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有太多的人事情都应该去展现。而纪录片电影的制作期限之长是任何纪录片电影制作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只要人们已经对制作的主题、对象都进行了选定,就可以义无返顾地继续前进。《龙脊》、《女特警雷敏》、《平衡》等纪录片电影都有经过好几个多月、一个乃至数年的前期制作,它们也都是比较成熟的优秀作品,也就可以说明创作者已经为他们所花费的时间与代价,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但也有不少编导跟了好几个多月,甚至更长期的创作出不来"事情",常听到不少人说"跟错人了,不出活"说白了是指自已所挑选的角色事物都不是故事。

故事录制,就在纪录片节目前期的制作中,去探索和发现真实故事。其中必须有一条"抓故事"的前提,即不干扰或阻碍事情的真实发生。符合了这一准则的纪录片节目,才是真实含义上的纪录片节目。因为纪实编导虽然是为了制片人的角色而出现的,但并非对被摄事件的直接执行者。所以哪怕像《望长城》那种有着明显"我在场"意识的纪实,编导也决不会去无中生有地指使被摄群众去"演"叙事。有时间摄象机的客观地出现会使被摄事件形成某些改变(如某些人会变得十分礼貌,不说实话之类),虽然这些改变都有非主体的,但还是一定要尽量避免,不然很容易干扰一些正在发生的情节。有了好的题材,抓情节就全凭编导的才华和耐性了。

故事重组,记录客观事物的"原始形式",再现事情的"真实样貌",已成为众多纪实作家所坚持的写作宗旨和共同追求的理想。但任何理念如果趋向极端,都很容易产生偏差,也容易禁锢着自己的手脚。纪录片电影如果一味排斥创作主体的角色和对某些表演方式的参与,就很容易流于"自然主义",其故事性也得不到相应的表现,而这样的创作也必将沦为真实叙事的堆积或流水账,结构拖沓,氛围低沉,没有艺术意义,最后也就必然会背离了导演的创作本意。现在不少编导都将"长视频、同时声、全程跟踪录制"奉为至尊,笔者曾经看到过一段记录老下岗职工日常生活的纪实,当中有这么一段情景:主人公走进老朋友的家中,问讯事情有着落。不知道由于何种缘故,编导们把"主角公走进小镇、拐弯、上楼、直到相遇打招呼"这种毫无意义的流程,处理为了一次接近二分钟的长镜头,但实际上整个影片的总长度也仅有近二十分钟。纪实技术的确给纪录片电影增添了一点新鲜,不过一些长画面的出现也让纪录片电影节奏拖沓;长镜头时数量的多寡并不和摄影机的长短成正比;同期声由于采访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限制,在讯息传递的数量和内容方面效率也远远低于旁白,因而存在口齿不清、节律紊乱的现象。

三、实践项目《查昂》的故事处理与结构

3.1、纪录片《查昂》概况与结构

纪录片《查昂》以苗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主要将拍摄主体投入与生活中。主人公苗法师龙再生是名法药师。法药师属于现代的心理医生,法药师只是通过一些仪式或祭祀舞蹈来完成对病人的治疗。介于宗教迷信,此处作出说明:法药师所展现的舞蹈主要对病人起到安抚作用,更多的是心理暗示。对于传统文化的说法,法药师能通阴阳。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他们会抓住人们的心理愿景,给别人制造一种假设,使得你从中得到想要的安慰和疏导。

《查昂》跟随苗法师龙再生走村串乡,到处帮人消灾解难,为人祈福求安。并且妙法师以真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区别与江湖上的骗子,到处招摇撞骗,取人钱财。而苗法师相反,在过程中并不取人钱财。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传承这种文化只是当成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对待而已。本作品从人物的活动深入到内心,从现象触碰到文化的根本。将镜头对准苗法师的生活,记录他的日常轨迹。

在结构处理上,本片属于分散式构成,以苗法师为主线,从而引出多角色的生活真实。处理上比较困难的是几个不同空间的人物需要与苗法师无缝地衔接起来。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投射。有时候更需要离开主体去关注副体,通过副体的信息来衬托主体,更使两者具备一定的辩证关系。如主体传达出一种预测信息,副体在后期的变化中将需要长时间记录,以此来观察副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构成上,主体形成主线,生活和外出施术。这条线贯穿苗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写照。从主线发散出的多支结构则直呈当下山区生活的写实环境,也隐问其内在的信仰和命运。

3.2、纪录片《查昂》的故事处理

《查昂》的故事线单一且复杂。单一指的是整部影片以苗法师的活动为牵引,其故事的冲突和转折较弱。复杂的是从故事主线中散发出的多支故事线且形色多变,情节复杂。其中引出的民族传统文化较多,使此片引发的思考空间较大。在处理上,作者和团队多次磨合,在表达上出现多种意见。最后还结合被摄对象的意愿进行表达。基此,在叙事上有了明确的方向。故事片叙事手段介入,真实纪录片电影的摄录方式呈现。利用剧情片的蒙太奇手法进行整编。使得纪录片作品在不缺真实性的情况下更突出故事,更具备叙事流畅感。如,我们拍摄了不同时间段的素材,从事件、色彩、内容上去重新整合,抛开记录片的时间线框架将其分解,最后建构具备叙事感的和体系感的叙事组。在后期编辑中,选组和删组对于作者来说是痛苦的,但为了不违背《查昂》的设定基础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如其中有一段影像,苗法师在进行仪式的过程,摄录时长达到15分钟,这过程是精彩的、神秘的、有文化厚度的,那么在影像叙事上不得不裁剪部分多余的,中间切入相对协调的画面来调节其沉闷感。以传统的直呈方式表达则直接运用此长镜头,以还原其真实性和时间感。那么在我们所要呈现的故事性纪录片便不能如此,更多要考虑节奏和叙事关系。当然,影片中也有部分长镜头,但这种长镜头是必不可少的,纪录片不完全等同于故事片。纪录片只能在真实中去重构故事,而不能完全效仿故事片的虚构性艺术手法。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会触碰到很多严肃且沉重的事件,于此,纪录片作者本身也融入环境,更多的需要尊重事件本身乃至对所直视文化的敬畏。

总结

纪录片拍摄的对象是实际生活,但由于故事感是现实生活中所固有的特性,所以,纪录片的故事性也是由真实生活所赋予的,而并非是编造或虚构的。真实感是纪录片节目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在真实感的基石上进行创作的纪实,其所包含的故事性都有一定站立的基础,所以要认识纪录片节目中的故事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纪录片的发展。纪实是"等"来的现实,不下相当的功夫是得没有故事化的现实记录的。画面语言表达起来的叙事是纪实的血肉,是推动电视节目取得成功的魂魄,纪实中的叙事不像影视剧一样依靠文艺脚本,就是在"意料不到"中"自然而然发展"的叙事,但出色的编导总是能够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叙事的源头,这依据于人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了解。纪录片电影纪录片叙事化的不同手法,也可以认为是对纪录片电影在纪实这种特殊范畴内的靠拢、借用、相互补充与融入,但获得的结果依然是真相。所以只有把握了真实性的底线,叙事化处理也是没有脱离纪实本质的。

参考文献

[1]  纪录片《看见台湾》美学分析. 李玲靖.   大众文艺. 2014

[2] 科学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陶贤都,戚煜珩.  科技传播. 2014

[3] 纪录片创作六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王竞. 2016

[4] 文化传播:区县台的实践与启示——以长三角地区三家台为例. 李学军.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5] 跨文化场域-“中国故事”纪录片的影像建构.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王庆福.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