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高处坠落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高处坠落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王佳豪,,陶正康,王浩然,陆旭滔,伍耀宇,

华润置地(苏州)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视为发展重点,施工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建筑施工领域高处坠落事故一直呈多发频发态势,形势较为严峻。根据统计分析,江苏省每年的高坠事故均占建筑施工事故总量的50%以上,是建筑施工“五大伤害”之首。因此,研究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特点,分析事故成因,寻找事故发生规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防范遏制建筑施工事故的重中之重。本文经过对全省近3年的建筑施工事故进行汇总,分析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范措施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高处坠落;原因;预防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暴露出了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不足的问题。从近几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来看,虽然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呈下降态势,但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率却居高不下。为减少高处坠落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就如何强化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高处作业风险管控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可以降低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风险。

1高处作业主要风险

1.1风险类型

按作业环境来分,高处作业分为临边作业、洞口作业、悬空作业和攀爬作业。从2019年至2021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统计来看,临边作业占比43%;悬空作业占比21%;洞口作业占比21%;攀登作业占比15%。

1.2风险时间和季节

从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时间段来看,主要集中在6:30至19:30之间,占全天比率达到96%。该时间段一般为现场主要施工作业时间。其中10:00至11:00,15:00至16:00期间达到事故发生峰值,此时间段为高处作业人员上午和下午作业后2~3h,人员会产生疲惫,因而放松警惕。

从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季节来看,春季占比34%,夏季占比31%,秋季占比24%,冬季占比11%。可以看出春、夏和秋季为高处坠落事故频发期。此三季节是黄金施工时间段,施工作业繁忙。

1.3风险点位

施工现场高处作业主要风险点位为:基坑周边和人员上下梯道、脚手架及模板支架的搭设和拆除、电梯井、通风井等预留洞口、施工现场吊篮施工作业、移动或悬挑操作平台作业、塔吊人员上下攀爬和安装拆卸及其他临边高处作业等。

2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2.1行为性违章方面

一是违反操作规程作业。如高处作业不系挂安全带、使用门式架时未采取固定措施等。二是冒险作业。如擅自进入无安全防护措施的区域进行作业,未经现场安全人员同意擅自拆除安全防护设施,随意攀爬阳台、吊车臂架等非规定通道等。三是操作失误。作业或行动前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而轻率行动,如在洞口、临边作业时因踩空、踩滑而坠落,在安装建筑构件时,因作业人员配合失误而导致相关作业人员坠落。

2.2管理性违章方面

一是安全设施与施工进度不同步。如搭设标准层模板支架时,对楼层内的电梯井口、采光井口等部位未能同步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二是防护设施拆除后未及时恢复。如砌体施工时,临边、采光井等部位的安全护栏被拆除,且未设置安全带系挂点或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三是安全防护设施搭设不符合规范要求。如在设置脚手架层间防护水平兜网时,对里排架体与建筑物之间未进行封闭防护。

2.3装置性违章方面

一是劳动防护用品缺陷。如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防滑鞋等用品因内在缺陷而破损、断裂、失去防滑功能等引起高处坠落事故。二是安全防护设施的材质强度不够、磨损老化。如用作防护栏杆的钢管、扣件等材料因壁厚不足、腐蚀、扣件不合格而折断、变形,失去防护作用,吊篮脚手架钢丝绳因摩擦、锈蚀而断裂导致吊篮倾斜、坠落等。三是安全防护设施安装设置不合格、装置失灵。如整体提升脚手架、施工电梯等设施设备的防坠装置失灵而导致脚手架、施工电梯坠落。

3事故防范对策建议

3.1落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

(1)实施高处作业风险分级管控。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对高处作业风险进行辨识和分级。将高处作业风险分为五个等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显著风险、低风险、可接受风险,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适用不同的管理层级,与之对应的管理层级分为公司级、项目部级、安全部门级、班组级、作业人员级。

(2)落实高处作业隐患排查。按照“人人管安全、安全人人管”的工作理念,发动全员参与到高处作业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中来,加强高处作业隐患排查力度。对发现的隐患问题,建立隐患台账,实施闭环管理,同时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对履职不到位的管理人员和违章作业人员进行处理。

(3)严格落实高处作业人员管理。对新进场高处作业人员检查其是否持有职业健康专项体检报告,确认其是否存在职业禁忌症和罹患职业病;作业前对高处作业进场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高处作业人员上岗作业时,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需在旁进行监督,发现并制止违章作业行为。合理安排工人作业时间,长时间作业时安排管理人员提醒作业人员适当休息,减少疲惫感。

(4)保障安全措施资金投入。为高处作业工人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安全带、安全帽、登高鞋等安全装备。在存在高处作业风险的隐患点位安装符合规范要求的硬质防护栏杆、盖板和水平兜网,并合理设置安全带系挂点、安全绳等。

3.2监管部门加大高处作业风险查处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形成监管震慑。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压实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发现问题督促项目参建单位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责令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及班组人员进行处理,并将监督检查情况送达其公司。依法依规对反复多次出现高处作业隐患的单位和人员实施行政处罚,让项目参建单位不敢违法、不想违法,主动消除和防范高处作业风险。

(2)实施差异化监管,提升监管能效。依托信

息化监管平台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定期统计分析高处作业隐患突出的项目和风险部位,对参建单位进行高处作业风险提醒并开展重点监督检查。

(3)推广科技防护,减少事故发生。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项目试点使用新型防护工具和管理模式,如智能安全带、视频监控等科技设备;推广安全教育考核培训手机APP,规范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定对应政策,开展广泛宣传和推广,促进安全技防产品的覆盖面,借助科技力量减少高处坠落事故发生。

(4)推进标准化水平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化水平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统一和规范管理人员管理行为,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做到高处作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安全措施资金得到合理分配,针对同一风险不同点位采取规范统一防范标准,充分保障安全措施资金发挥实效。

结语

根据市政工程高处坠落事故进行分析,归纳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点位、时间段和季节性,并查阅大量高处坠落事故调查报告,总结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按照参建单位和监管部门分别论述,提出相应防范对策和管理措施。希望可以为房屋市政工程高处作业风险管控和防范提供参考和帮助,减少房屋市政工程高处坠落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姜德强.施工安全动态风险分级管控的实践与运用[J].建筑安全,2022,37(3):60-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高处

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杨小高.基于企业特征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J].建筑安全,2022,37(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