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院校助力人才强农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院校助力人才强农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刘,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保障。为了全面掌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办法和途径,并提出了高校助力人才强农战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强农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准则,是实现我国乡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才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是当前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因此,乡村振兴也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和农村人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缺失且综合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培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现阶段能够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农业人才严重缺失、结构不合理。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和农村事务管理的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基础学历偏低而且也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和整体年龄偏大等现象。当前这些从业人员无法满足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流失较为严重,其乡土创业观念较薄弱,大量大中专毕业生离开家乡寻找就业机会,这种潜在人才的流失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从而导致了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的严重缺失。

(二)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能力不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影响。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仍是以农民为主,这些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能力较差,无法掌握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技术和高水平机械化操作。同时,当前从事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高水平农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

从事三农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目前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员中,文化程度在初中文化和高中文化以下的人员人数较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尤其是能够掌握农业生产和技术研发使用的农业人才不足,由此可以得出,具有高水平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三农”工作者严重缺失,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的素质提升。

二、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主要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人才缺失和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高速增长,一部分地区先富了起来,但还存在一些发展较慢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乡村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相对于发达城市,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农村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支撑起搭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使用平台和载体。

(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

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致使一些本地区的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更高水平的人才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吸引,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一些大学毕业生返乡到基层扶贫、创业,农业和农村人才严重缺失状况有所缓解,但由于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人才更愿意留在收入相对较高、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

)缺少促使农民成为农村人才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在农业发展中,缺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无法创造出形成专业村和专业户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可吸纳农民的能力有限。村级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不畅,学习培训场所有限,可教授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有限,学习新技术的资料不多等,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当地农民成长为农业和农村人才。

三、人才强农战略实施路径

(一)做好宣传工作,开发农业和农村人才

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要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重视开发和利用农业和农村人才[1]。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覆盖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农业和农村人才带来的成果,从而促进农业农村人才积极主动带领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并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提高对农业和农村各类人才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2]

(二)加强教育和培养打造新型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

第一,要做好基础教育工作,邀请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家和技能人才,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和相关的农业技能培训,培养急需紧缺的农业和农村人才,使农民广泛接受到农业技能培训和教育,从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和使用,培养出更多的农业和农村人才成为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中坚力量[3]

(三)完善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的管理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人才的激励和保障制度,鼓励农业和农村人才进行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二是打造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农业科技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户开展科技推广和农业知识普及等工作;三是选送青年农民到高校进修深造等。

四、高校助力人才强农战略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担负着重要职责。一是对应用型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教学培育人才;二是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不仅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技能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一批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青春力量;三是要建立扶农助农专家团队,深入乡村开展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四是加大科研力度,将相关农业技能、设备和平台等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并派遣专家下乡开展使用培训;五是,动员专家、教师和管理人员等,主动下乡挂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耿继静,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03):115-116.

[2] 胡显军,关于恩施州人才强农问题的思考[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4(06):59-68.

[3] 肖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09):85-87.

作者简介:刘蕊(1996—),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研究实习员,硕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农业经济与政策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