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与宋代士人家庭节俭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袁氏世范》与宋代士人家庭节俭教育

丁新月[1]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

摘要:《袁氏世范》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之作,为南宋乐清县令袁采所做,包含三个内容,即睦亲、处己、治家。在《袁氏世范》中,袁采花费较多笔墨为后世子孙传达着立业守成与节俭量用的思想观点。在《袁氏世范》节俭思想传达中,我们也窥鉴到宋代士人家庭以身作则、齐家亲善、家国同构的教育路径。在这样的传达路径影响之下,宋代社会自下而上,自平民到士人再到国家,无一不受到节俭思想的影响。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宋代士人的节俭思想与家庭教育路径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袁氏世范》;节俭思想;家庭教育;家训

梁治平先生在《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曾指出“传统的东西只要发挥得当,就会变成现代化的创造性因素”。[[1]]家训作为自古以来传递至今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一,对于古代家庭、社会的治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被宋代陈振孙评价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袁氏世范》更是被《四库全书》评为《颜氏家训》之亚。家训教导家庭成员合理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多是从自身的人生经验出发,为后辈子孙提供一定的人生建议。中国家训的主要内容多为修身、治家、治物等方面,这些家训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塑造提供了一种基本精神具化引导。吴县范氏家族范仲淹、范纯仁、范正平的尚俭家风在宋朝时候便被广为传扬,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这般描述过范氏家族的生活状况,“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家法也。”[[2]]可见家训对于家族教育的重要影响。在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的中国古代社会,这样的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自下至上,自平民到士大夫再到皇帝,无一不将节俭作为重要的治理准则。本文旨在通过对《袁氏世范》中节俭观的提倡,揭露其背后所展现的宋代士人家庭教育特点,及这种家庭教育特点对社会的影响路径分析。

1.《袁氏世范》中的节俭教育

《袁氏世范》是南宋乐清县令袁采所做,原名《训俗》,在刘振为其写序时更名为《世范》,后又改为《袁氏世范》,《四库全书》在《提要》中评价其为《颜氏家训》之亚。《袁氏世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从和谐亲族、修身正己和治家有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家庭教育的诸多方面。在“处几篇”和“治家篇”中,作者多次提到“用度宜量”“起家守成”等观点,可见节俭观念在袁采的家庭教育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而《袁氏世范》又因其通俗性故而可以对当时的士人家庭教育窥见一豹。袁采的节俭观点主要包括“立业守成”“节俭量用”两个方面。

立业守成,兴家守为先。袁采认为家庭节俭首先便在于立业与守成,在家业基础之上,家庭成员应该时刻保有忧患意识,不为现下眼前的财富所惑。尤其是当时南宋社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出现了一种普遍的奢靡之风,在这种奢靡浪费之风盛行之下,袁采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了对家庭未来发展的担忧。“起家之人,生财富庶,虑不免于饥寒;破家之子,生事日消,乃轩昂自恣,谓不复可虑。”[[3]]起家兴家的人面对着得来的许多财富,还需要日夜忧惧,日日操劳,才能够保住当下的家业。但使家庭灭亡的成员,产业日渐破坏,却仍旧高傲放纵,不思发展之法。通过兴家者与破家子的对比,显示了袁采认为人应当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要时刻以保有家业为要。在《论语·述而》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颜氏家训》“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4]]《论语》与《颜氏家训》都多偏向守成立业,并不主张过分地谋取财富,这与袁采的家训所提也是基本一致的。故而,袁采在家业的开源方面多以守成为先,强调要日夜忧惧以兴家业,在此基础之上,袁采又进一步地提出了他的节俭量用观点。

节俭量用,持家俭为要。在已有固定家业的基础上,袁采认为家庭成员应该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抵制奢侈行为。在量入为出方面,袁采认为家庭应该在自身家业基础之上做到适度消费,需要量入为出,避免出现过分透支家财的状况。这种思想具有极强的历史特性,陆九韶在家训中也曾有“用度有准、丰俭由中。”的言谈,陆游多以示子诗文教导子孙量入为出,摒弃奢侈之风等。这显示与宋朝时候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正是因为社会奢靡风气的渐起,宋代传统士人又承袭一贯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思想冲突,这也成为宋代家训尤为突出节俭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士人家庭教育的基本路径

这条路径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士人、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当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路径特点。袁氏家庭的教育模式也大体可以想见当时宋代士人家庭的基本教育模式。《袁氏世范》希望实现的家庭节俭教育也多通过以身作则、齐家亲善、家国同构的方式进行。一个袁氏家庭的教育模式也大体可以想见当时宋代士人家庭的基本教育模式。宋代士人家庭也多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进行家庭教育,将修身、齐家、兴国的文化特点引入家庭教育之中。

在家庭教育当中,袁采首先是将节俭看做自身修养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家庭教育当中,中国士人家庭也多是将传世准则首先看成是对自己的要求,所谓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在《袁氏世范》中亦不乏对个人德行约束的家训。“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3]一个人真正做到德行高洁,别人才会真心实意地敬重,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只有你真正地品德高尚,做好修身己事,才能成为齐家的基础。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也曾多次以自己作为榜样示范,“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5]]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首先是向后人陈言自己当年的节俭之行,向后人陈述了自己心中以俭素为美的价值观念。在《训俭示康》最后,“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5]希望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首先用这种节俭思想约束自己,在亲为之后,再用节俭思想教导子孙,使后世子孙能够指导家族先辈的深德厚行,以此完成司马光的家庭教育。中国士人家庭,除袁采、司马光外,诸如范仲淹、陆游、陆九韶等在家庭教育当中,都是将以身作则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步,也反映着修身的哲学理念对中国士人的巨大影响,对中国士人家庭教育路径的巨大影响。

3.总结

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传统士人家庭中,家训作为家风与先人意志的载体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在宋代这样一个造极之世,家训中对于节俭观念的倡导显得更为贴合社会,所谓俭,德之共也。中国传统社会对于节俭的提倡从未式微。

从《袁氏世范》中的守业与度量的节俭思想,我们可以窥见宋代传统士人家庭的基本教育特点,与中国知识分子一贯行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径相吻合,在这样的节俭家庭教育影响之下,极大地影响到了当时的宋代社会,自平民到士人再到皇帝以及国家制度,无一不受到节俭风气的影响,这样的节俭风气也伴随着宋代士人家庭教育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端丰富的现代社会,节俭思想的提倡便显得尤为重要,俭以养德,不仅应该成为当代人们的个人修养准则,更应该将其作为家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对后世子孙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现代社会,塑造一个更加风清气正的物质与精神双腿走路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 作者简介:丁新月(2002--),女,四川内江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


[[1]] 梁治平.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文化的检讨 [J]. 比较法研究,1987(2).

[[2]] 孙菊园,王根林.曲洧旧闻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115,115-116.

[[3]] 郭超等.颜氏家训袁氏世范 [M]. 北京:蓝天出版社,1995:51,163,265,295,356.

[[4]] 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6:153.

[[5]] 司马光.训俭示康:卷六十七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