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和引导式在外科护理学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任务驱动法和引导式在外科护理学的探索

张文莉,尹萍,王益军,冯志强

 江阳城建职业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本文拟将任务驱动法和引导式教学结合,探索在本校高职学生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的效果。从任务设计、任务安排、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四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引导式教学;外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护理专业必修课,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以人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让学生能运用科学全面的护理方法,对外科患者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护理工作[1]。外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与临床衔接密切的核心课程,要求护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护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2]。因此提升外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本文拟将任务驱动法与引导式教学结合运用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中,对其应用进行探索。

一.任务驱动法概述

任务驱动法式教学是通过“目标任务设计、操作实施和效果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团队协作的意识[3]。有研究指出,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护理专业护生的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教学实践质量[4]

二.引导式教学概述

不同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引导式教学并不直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5]。引导式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刺激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不仅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还能提高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三.我校《外科护理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校《外科护理学》教学现多采用传统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主动性和参与性普遍不强,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临床思维模式水平有待提高,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优化。

四.  任务驱动法和引导式教学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探索

本文拟随机抽取我校2021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外科护理学,理论课108学时,分上下两学期完成。本研究以《外科护理学I》56学时为目标课程,选取休克、围术期护理等36个学时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干预。两组授课教师、教材、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相同[6]。为控制主观偏差,两组学生对试验均不知情,授课教师不参与期末出题、阅卷。 对照班用传统授课法,实验班任务驱动法和引导式结合式教学。期末时,对学生平时表现、考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多维度进行对比,评价两个班学习效果。

4.1教学任务设计

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网络为载体,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引领,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7]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设计实施

4.2教学任务安排   

对照班进行传统方法授课。实验班以6名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入课前任务发布单,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锻炼独立思考及团结协作能力。具体按课前、课中、课后如下所示:

4.2.1课前:教师集体备课,提前两周设计不同分数等级的课堂任务,以休克患者的护理为例,如休克概念、分类(1分);病理生理、表现(2分);护理诊断、措施(3分),小组选择6分的课堂任务,合作探究,绘制思维导图、制作PPT,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课前一周发布任务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任务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4.2.2课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答疑,学生课堂展示[8]。以休克患者的护理为例,完成休克临床表现内容后,①由学生扮演患者,展示、陈述病人表现、感受,探究病因;②学生代入护士角色,询问病史、评估患者;③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如:患者呕吐、腹泻可提出的护理问题?其他适用场景?如何解决?课堂展示,组内自评结合他组互评。

4.2.3课后:学生利用慕课、B站等学习平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继续合作完成任务、进行知识拓展,加强组内成员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总结经验;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回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课堂设计。

4.3任务实施内容

任务实施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任务

梳理外科护理学知识点,阶梯式设置课堂任务,课前一周发布

接收任务,复习旧课、预习新课,对课堂任务有初步了解

任务兼顾课程重难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重视知识衔接,加强知识连贯性

讨论、分析任务

解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细化组内分工、绘制知识导图

构建知识框架、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展示、课堂点评

管理课堂,记录各组表现,评价学生成果

分析案例、情景展示;组内自评与组外他评相结合

培养各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悟患者心境,提高护理人文修养、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完成任务

教学总结、反思,完善课堂设计

制作PPT、微课

提高教师课程设计逻辑性;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团队意识、信息整合能力

4.4任务评价

    教师设计任务贴合学生学情、符合教学内容,阶梯式任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任务,仅极少数学生任务配合度低,缺乏自律性,反映此任务设计后续还有提升空间。学期末进行验收,通过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期末考试,发现实验班学生对外科护理学基础知识、技能及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护理的能力高于对照班。任务驱动法下任务明确,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故实验班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习满意度较好。

五、结语

外科护理学密切贴合临床实践,传统教学学生被灌输知识,临床思维匮乏,无法贯通应用。通过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疾病概念、病因病理、体悟患者感受形成知识架构,牢固掌握临床表现,提出护理诊断,探究护理措施,构建临床思维模式。根据本次探索,笔者发现明确任务的驱动法,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批判思维,为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1.教师专业素养要求高。教师需要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在此基础上分析、安排、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9]。2.学生自觉性要求高,下发任务需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及课后任务重、耗时多,部分学生惰性强,完成度欠佳。

就以上问题,在此提出一点思考以便于后续探索:1.加强教师自身教育,提高专业素养,安排教学技能培训,不断学习积累。2.积极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不断接触和学习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10]。3.加强引导、监督,完善促学机制,小组互评,对学生汇报内容、制作情况、课堂纪律进行评价,将小组整体表现纳入小组任务评价,发挥学生集体意识的力量辅助管理课堂[11]。笔者相信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分析可以逐步地得到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爱娟,张秋丽,刘春霞.浅析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2):36-37.

[2]孙心悦,杨永,张瑛,杨连招,赵甜甜.PBL教学法在高校外科护理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科技风,2021(24):30-32.

[3]白万富,郝海梅,赵冬冬,郑东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04):102-104.

[4]李佳.任务驱动法在外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01):142-144.

[5]杨怀玉,李冬林.引导式任务驱动法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150-151.

[6]王英芝,陈霄云,侯冬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教育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第24期).

[7]张向锋, 马帅, 苗茂云等.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基于应用SP病人的高职外科护理教学设计 ——以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23):155-156.

[8]何丹龙,赵健梅.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探源与纠偏[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 (4):18-21.

[9]郭刚,蒋刚.高职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1):82-84.

[10]龚晓艳.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79-180.

[11]高职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提升途径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2018:60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