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宝 ,宋竹兴 ,吴佳卓 ,李金秋 ,张启贤 ,丛林通讯作者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摘要: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都是河北省发展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之一,同时也能为高效实现其他四大要求提供软性支撑力,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乡土文化,乡风习俗

一、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概况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地跨海河、滦河两大水系。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征促成了河北省多样的乡风民风。因此,在研究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时必须重视其地域特殊性,尤其是环绕首都的重要政治意义。

二、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农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通过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促进了农村文教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道德素质,去除了一大批陈规陋习,农村不良的社会风气有所扭转,减小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阻力,奠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2.农村文化建设明显加快

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加大,农村物质水平的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短板不断补齐,文化体育设施利用率有所提高,农村文化设施更为齐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农村文化建设衰败落后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止。

3.移风易俗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方式随着精神水平的提高也发生了改变。各地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逐步摒弃传统陋习,在农村逐步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移风易俗取得一定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1.传统乡土文化流失严重,乡土文化发展受限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调查中,26771份问卷中有25.5%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不需要保护,有10.8%的受访者持无所谓态度,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传统乡土文化面临严重传承发展问题。

2.乡土文化不能充分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对于民间传说、戏曲曲艺、民风民俗等传统乡土文化的主要作用评价,52%的受访者认为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其次是20.9%的受访者认为是“维系乡村良好道德”,仅有7.3%的受访者认为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

3.各地市不良习俗仍泛滥,农村社会风气亟需纠正

55.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所在农民仍存在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高价彩礼、闹婚等不良现象,存在上述现象比例最高的是邯郸市(60.1%),最低的是唐山市(49.5%)。70.1%的受访者参加过当地的烧香拜佛、祈福消灾、岁时祭祀等一些民间信仰活动(其中经常参加占比19.1%,偶尔参加占比80.9%),存在上述活动比例最高的是邯郸市(76.8%),最低的是廊坊市(58%)。

三、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忽视传统美德的传承

优良“家风”逐渐失色。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注重追求物质财富丰裕,忽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对传统美德的传承逐渐冷漠。目前的农村社会,“百善孝为先”、“长幼有序”等传统美德逐渐被不赡养老人、手足兄弟反目成仇等不和谐、不文明的风气取代。

(二)乡土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一方面,乡村主体对乡土习俗认识程度不高,未能将传统乡土文化活动及时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乡土文化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乡土文化和乡土习俗吸引力下降,村民对乡土文明认知受限,政府策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本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乡土文化和经济建设,未能进行深度融合,无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乡风文明建设具有见效慢,周期长且不容易考核的特性,部分地方领导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其中,更加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轻视乡风文明建设,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格局被打破,但是乡风文明建设没有改变,面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的地方重视不够,有的地方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却没有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四)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程度低

乡风文明建设兹事体大,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完成。农村地区发展整体相对落后:人才匮乏,缺乏智力支持;产业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组织较落后,缺乏方向引导,难以对优秀传统乡风文化进行挖掘和创新;同外界联系较薄弱,乡土文明影响力较小。

四、推动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培育文明乡风习俗

1.多举措多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行政管理规制和社会治安治理等多种组合手段,在乡村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习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通过宣传手段在本村塑成良好的乡风习俗,引导农民转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习惯,积极宣传朴实、务实、踏实的农村办事风格。

2.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制止不文明习俗和整顿不良风气

对于本村内出现的封建迷信活动要主动制止,同时及时上报乡镇政府。基层政府加大对本地民间信仰活动的行政管理规制,对于一些不涉及封建迷信,不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信仰活动,加大对活动的监管力度,保障其合理性、合法性和安全性;对于一些糟粕性的民间信仰活动,首先通过行政指导,引导农民自动不参加此类活动,其次通过行政执法遏制其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

3.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书屋、公共健身场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发展壮大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

1.充实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人才

挖掘农村当地管理人才,首当其冲是规范农村管理干部的选举活动,在尊重农村民主自治的基础上,管理干部的选取向年轻农民、高学历农民和城市返乡农民倾斜。其次,注重重塑“乡贤”群体,乡贤群体是农村中比较有才能和见识的群体,且深刻了解农村发展现状,也受到当地群众的推崇。最后,将农村宗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纳入农村管理人才队伍中,增强农村管理队伍在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

2.培养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人

培养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人需要保护现有乡村艺人和培养新艺人。保护现有艺人,首先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调研摸底,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整理编纂农村传统文化统计册,建立乡村艺人档案库。培养新艺人,通过在农村地区进行传统文化展览、乡间手艺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加大传统文化宣传以及为农村传统文化乡间技艺现有传承人创造开展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艺的条件与平台。

(三)大力发展农村乡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1.大力发展农村乡土文化事业

深入挖掘和保护优秀乡土文化,避免优秀乡土文化没落甚至消亡。尤其是加大对民间戏曲曲艺、传统手工艺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护其根,修其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障其自身的“文化生命力”。主动寻求高校等科研组织加大对本地区的乡土文化科研性挖掘与开发。地市级政府以科研项目方式招纳科研人员揭榜挂帅开展乡土文化研究。

2.大力发展农村乡土文化产业

创新对优秀乡土文化的开发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形式,将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乡村“文旅”产业;将乡土文化与加工业有机融合,打造乡村文化产品产业。通过发展乡土文化产业,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为乡土文化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增加农民和企业收益,吸引更多农民和企业参与乡土文化产业,最终保障其“经济生命力”。

本文系河北省2021年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多元、多维、多样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0210301110);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KY2021074);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行政管理学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Q2021016);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