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工程生态治理及建议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河道工程生态治理及建议探讨

孙冬冬

临沂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

摘要:河道工程通常有较大的施工量,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生态问题,如河道的挖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因此在河道工程结束后,应当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加以修护。本文旨在通过对河道工程生态治理方面工作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河道工程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河道工程;生态环境;生态治理;环境保护

引言:河堤不仅是水利工程中最基本的防汛手段之一,同时也兼具着生态保护的功能,现代的河堤建设是我国现代河道工程的基础构成,既能使河道工程的经济收益与生态收益得到提升,也能使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在带给人们更宜居的生活环境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一、现阶段河道工程施工常见问题

(一)水土流失

河道工程的施工自然离不开对河道进行大规模的挖掘,河道工程的施工现场,往往环境较为如昨,不能很好地对挖掘出的泥沙进行合理的处理,而是直接把泥沙堆积在河岸边,这就使河岸两边的边坡形成岸坡,河水冲击岸坡使得岸坡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进而使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河床上堆积了吼吼的淤泥,再加上河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能合理的处理废料,让土壤裸露出来,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象[1]

(二)河道工程施工造成的污染

在河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人力无法满足漫长河道的施工需求,对河道的挖掘工作只能通过机械设备来完成,而机械设备的运转就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扬沙等情况的出现,不管是对河道工程的工作人员还是河道周边的居民都会造成不便。而且在施工中可能会有爆破工作,爆破工作会产生废气,使施工人员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三)使原有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影响

目前有一些施工单位在进行河道工程的施工时,为了节约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而对堤线进行施工处理,天迈岸坡坡脚的部分,这样的做法极大地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环境,对河道的整体形态造成消极的影响,进而使水中生物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不论是河流的自然形态还是河流水流的形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

二、河道工程生态治理模式及性能分析

(一)现有的治理模式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相关单位应当将生态治理功能融入到河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河道治理模式主要集中在河道工程的防洪排涝功能上,只是简单的加固河岸,加高河床,这样的治理方式在如今看来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只是简单的根据周围的环境、周围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却并没有对河道工程的生态功能投入太大的重视,甚至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比如加固河岸的材料选择上,为了保证河岸的坚固度,通常施工过程中只注重了材料的强度,却忽视了材料的安全性,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会污染河流的水质,不仅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周围居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因此,现有的河道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在原有的模式上加入更多生态性的撕开,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应将河道治理的经济收益作为主要出发点,更要思考如何将生态收益最大化,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因素,在保证河道实用性的同时,增强其生态性[3]

(二)河道工程生态治理所发挥的作用

  1. 涵养水源

河道治理工程中的生态治理模式,需要使河岸周边的植被覆盖面积得到增加,人工干预曲折的河床。为了使生态治理的效果最大化,首先要对生态治理的内核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同时,不同破坏原有的河流走向,确保河道周围的自然形态得以保持,如果需要对河流中水流的流速进行控制,可以利用自然干预的方式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不仅利于水源的渗入,同时也稳固了河床及河岸土壤,使河道工程生态治理涵养水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 生态作用及景观作用

在河道工程生态治理的角度来看,首先要确保河流的水文特征得到充分的保护,对河道的治理要遵循不大面积破坏河道的理念来进行,这样才能使河道治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平衡的影响降至最低。正泰治理的出发点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同时具备景观性能、生态性能、文化性能以及经济性能几大性能特点。河道工程的生态治理能够有效提升河流的水质,进而使河流中的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发展,这样的良性发展能够反过来进一步使水质得到提升。另外,生态治理并不是任其自生自灭,其中也需要人为因素的干预,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环境本身就有较好的调节性,因此人为干预点到即止即可,相关单位应当在河道治理施工之前首先对河道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对河道内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充足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性河道治理的设计。河道工程的生态治理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使河道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宜居需求,更是使人与环境得到和谐统一的重要方式。为了使生态治理河道工程的美观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童谣需要注意到河道的文化建设工程,适当的增添硬质景观的内容,使人文与自然达到更为和谐的融合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河道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使引发人们对于生态治理河道工程的重视度

[1]

三、河道工程生态治理技术分析

(一)生物沉床技术

生物沉床技术对于河床有一定的要求,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对于河床进行更为生态化的治理,使淤泥堆积导致河床升高的现象得到缓解。沉床技术通过有机材料对河床的质量进行提升,然后对河床进行合理的规划,种植沉水植物改造河床,进而使河流内的水质得到提升。生物陈创技术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流速、水温、光照等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确保沉水植物的存活率,已达到改造河床改善水质的生态治理目的。

(二)水生植被恢复技术

不论是什么样的河道改造工程,施工时不可避免的会对河道及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河道改造工程结束后,需要利用水生植被护肤技术来对河道及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使之产生更多的微生物对河道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更快速的降解。主要实行手段则需要利用人工对水生植物进行移植和培育,与生物沉床技术一样,在进行水生植被恢复技术之前,同样需要基于工程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因素进行设计,确保水生植被的存活率,达到改造河道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同样具有一定的弊端,即如果水生植物死亡,会加剧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而使河道内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2]

(三)生物浮岛技术

生物浮岛技术对河道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河道内有小岛屿的存在,因而在应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该项技术主要通过水生生物在小岛屿周边形成微型的生态系统,进而使生态系统扩大,达到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该项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优点是能够对河道内大环境的健康性和生态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缺点则是应用条件具有局限性。

结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各项技术的加强,发展的重心已经从经济发展逐渐转向生态发展,河道工程的治理也要向着更具生态性的方向转变,想要生态治理河道工程,使生态治理的效果和质量满足生态发展的要求,需要相关单位在进行河道治理的时候,对河道内的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治理的规范化管理,在施工结束后加大对修复环境工作的重视力度,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生态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文钢.生态工程技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以马料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为例[J].低碳世界,2022,12(07):33-35.

[2]冯大勇.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以大凌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期工程为例[J].地下水,2021,43(02):252-254.

[3]刘清慧.阿什河干流(道外香坊段)防洪及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生态影响分析简述[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38(0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