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刘瑶

辽宁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虽然职责不同,但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面临着一下现实困境,为了有效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本文也将针对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协同育人;现实困境;举措

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导师,双方在教育方面的协同育人是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融合。

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适应新时代人才协同培养理念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今这个文化交流与碰撞多元社会,作为90,0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系统地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制落后腐朽信息对学生不良诱导。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协同培养理念的必然选择,现在高校育人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树立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我们需要培养培养既富有思政政治理论内涵又富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时代新人,我们培养这样的时代新人就需要紧密联系高校教育理念。

2.树立协同培养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要求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对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进行持续的深化和改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各大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特别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全程、全方位育人,为高等教育事业开拓新的局面。由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迅速在各大高校之间铺设开来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和专业师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其同协作,良好配合,通过高校各属性课程来协同育人,在给学生传递专业化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关专业技能。因此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围绕学生为中心理念,思政课和专业课共同配合,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才能培养出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生力量,在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埋下一粒坚强的种子。

二、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在运行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

  1. 协同教育观念不强,协同交流欠缺

思政教师普遍对思政相关理论有深入的了解,传统的大合班授课教学,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多数是课堂,课前课间休息时间,时间有限,对学生了解的不够深入。然而,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课的负责人,在大学期间有的专业教师至少给学生上三门课左右,平时和学生接触的相对较多,远远多于思政教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授课的重难点各不相同,思政教师课堂会讲授理论知识同时加上育人教育,但是专业教师平时可能侧重对理论的讲授,忽视了育人的理念,二者协同育人观念不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平日里见面机会较少,同时缺少沟通教育的平台,所以导致二者协同交流的欠缺。

  1. 协同教育重心不同,协同动力欠缺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这两支队伍,工作的重心是不同的。思政教师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这些科目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先学会做人,然后再进行做事,做文章,工作的重心在于“育”。专业教师说讲授的内容,都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对知识的讲解,实验的相关操作上,让学生专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本领,专业教师他的工作重心在于“教”。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缺乏协同动力。对于一个大学生不仅我们要注重“育”同时也不能忽视“教”,二者应该相结合。例如针对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学生专业本领强,同时也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 协同教育身份难转化,协同机制待完善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工作重心不同,任务也是不同的。思政教师队伍老中青比例构成不合理,特别是近几年来,思政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占比明显提高,教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青年思政专任教师急需提升能力。

很多教学活动专业教师被要求参加,应该发挥专业教师学生课下的良师益友,专业课教师如果过多的重视专业知识和科研,即使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本专业学生,也很少影响专业课教师的个人发展。同样,思政教师如果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课堂学习效果关注不够,认为这应该由专业课教师来做。如果有相应的机制来做支撑,有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对教师的育人要求加以明确,两支队伍一起进行协同育人,才能更好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三、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践行举措

面对现实困境,深入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就要在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协作沟通渠道强化协同理论指引,拓展协同动力体系加强队伍协同建设,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以此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老师良性互动。

  1.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协作沟通渠道

首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应该抛弃原来固有的观念,双方应该加强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双方协同育人的充分条件。学校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为双方协同育人提供沟通渠道,例如可以建微信群,qq群,或者通过公众号加强双方的协同育人影响。建立这些平台后,双方要有效利用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学习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对学生基本信息要存有备份,以便日后工作的开展。

其次,高校要在发挥二者协同育人最大优势下,充分调动两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两支队伍不单单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指导,更应该为学生实践活动加以指导。例如,思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讲“我心中的思政课”,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课堂听课的抬头率和听课效果,还能促进学生ppt制作和演讲能力,提升大学生对问题的敏锐性,引导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思考。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做实验,进工厂实习,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把课堂学的理论知识能学通、学懂,真正能学以致用。

再次,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还应该做一些活动规划。例如,思政教师走进学生专业课的课堂,专业教师走进到思政课课堂,看看学生在专业课上课的状态,再想想思政课堂学生的状态,双方思考下自己课堂的缺点在哪里,有哪些可以吸取的优点,可以引入到自己的课堂。这样既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也促进课堂的听课效果,促进这两支队伍的沟通与交流。

  1. 强化协同理论指引,拓展协同动力体系

首先,思政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了解较少,专业教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例如,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来听取新闻,即利用零散时间又在不断充实自己。每天抽时间在学习强国学习相关理论,还可以了解每天的要闻、看理论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做事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归宿。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应该强化协同理论的学习,我们进行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习致用,最后指导如何进行协同育人。

再次,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是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上,应该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融合,寻找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交集部分,在讲述思政理论知识的对其升华,在讲述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拓展二者的动力体系,培养既富有思政政治理论内涵又富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时代新人。

  1. 加强队伍协同建设,建立健全协同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是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前提条件。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协同机制,引导、鼓励教师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事当竞争对手,甚至制造同事间的人际关系矛盾。对于协同育人的教师及工作人员可以建立实用性强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绩效、评优、职称评定,纳入到激励机制,可以激发这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新闻媒体就像一条纽带,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协同育人为目的,建立一个网络环境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互联网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能够更快的了解学生的动态,与线下协同育人进行优势互补。

再次,为了提升全体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推动教师交流机制形成,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共同推进协同育人建设工作。可以寻找协同育人优秀典型进行推广,进一步激发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积极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可以有针对性满足需要,定期召开培训,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视角,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焕.课程思政视角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1(43).

[3].滕苏苏.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

作者简介:刘瑶(1991.08—),女,汉族,辽宁朝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as20222012):“微时代”下鞍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