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探究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张庆玉

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要:水利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体现在:提高资源、劳动、资金的生产力和项目资源的投入。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这不仅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质量,甚至还会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完善传统的管理方法,加强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这样才能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应用措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更高的挑战,水利是国家建设项目的重点之一,其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规模尚不大,与实际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此各地应合理引入相应的经费用于水利信息化建设,以确保水利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应有的水平,进而合理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能。

1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传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对单位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重组,从而提高单位效率和效益,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第一,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单位管理目标的流程。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在此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信息系统的准确和快速获取信息而忽略信息决策性作用。

第二,信息化管理并非单纯的与技术进行整合,而是融合、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与管理是一种相互促进、融合的关系,当信息系统与现行制度、组织等行为产生矛盾、需要在现行管理层次上进行真正的革新时,单位应通过改善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对管理进行革新。

第三,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信息化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在项目实际过程中不断总结,持续改进,以此推动信息化建设发展[1]

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2.1BIM技术

BIM技术在外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建模能力,是水保护管理的重要支撑技术,BIM技术展示了光接口下技术设计的优势。可以理解,所见即所得,在传统的工程设计中,设计师利用飞机的地质情况来制作平面图,这种飞机设计无法反映3D项目,BIM技术可以3D完成,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复杂性,提高了设计质量。建模技能可以更好地协调项目不同部分的设计,更好地分析设计中不必要的部分,帮助改进建筑设计,避免实际施工时出现返工问题,并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体施工成本。

2.2大数据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人力资源、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还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这些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如果相关技术人员采用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不仅会影响数据统计工作的效率,还会降低数据的精确度。如果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将施工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中,这样不仅能够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还能对所有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确保数据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另外,建立数据库还能为数据的查询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工作人员只需在搜索栏中输入想要查询的关键词,就可以调取所有的相关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

2.3水文信息数据库系统

当前,大部分河道、各种蓄水工程等都累积了大量的水文监测资源信息。同时,随着水文监测站的数量日益增多,水文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信息逐步丰富。水文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分析功能对城市水利防汛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具体为:在防汛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初始水文信息系统判断具体实际的河流水位、总雨量、流速等有关数值,进而把具体实际结果和预报信息结合起来,并通过对防汛管理工作内容的信息数据分析,为城市水利的防汛管理工作提供了比较实用的信息指南。目前,已在水文数据库信息建立方面采用了多项举措,并逐步形成了数据信息网络数据库体系,对今后的防汛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4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技术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常用信息技术,并且该技术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精准度高及数据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得出相对精准的三维坐标数据,且受到外界干扰的可能性较小,覆盖范围相对广泛,所以能够不间断地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所需的地理信息、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当前,卫星定位技术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技术。相比较无线电定位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更加精确,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一旦有灾情出现,其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定位操作,然后通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将数据信息传输到指挥救援中心,提高救援效率,为防震减灾起到应有的作用

[3]

2.5防汛视频会商系统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已全面运用到城市防汛管理工作中。防洪视像与会议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图形和视频技术来提供超文本信息内容,使咨询信息系统更便捷、交互、动态。我国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正是运用这种会商的特性,在与网络相连的状况下,对全国各县(区)的防汛状况进行即时监控,并把最终成果以文字、图形、视频或声音的形式,传递到上一级防洪抗旱指挥机构。

2.6水务公开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构成部分就是水务公开系统,此系统基于对通信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实现了对灌溉区农田水利相关设施的系统管理,具体包括用水量数据的实时获取、各单位水价、用水起止日期、应缴税费额度和关于灌溉区管理的制度内容等,将所有经信息系统收集而来的数据输入水务公开系统中完成分类、汇总和整理,最终传输到信息查询前端系统,给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2.7远程监听技术

遥感技术是一种地质勘测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需要利用监测和评估数据来收集、分析和处理项目建设所需的信息并监测进度。同样,地理空间数据将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准确定位不同的对象来帮助改进施工过程。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动态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监测技术的逐步普及,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减少监测和测绘工作,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高效运行。它还在物理地质现象的勘探和输水隧道等相关工程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8环境检测系统

环境检测系统主要联合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收集整理温室数据和生产信息,再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处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水利工程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有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就是根据植物正常生长所需提供适当的水分,那么环境检测系统可以动态化的检测农作物用水情况,以此为依据就能合理调配水资源,基于有效控制来提升水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

2.9自动监测系统

为了能够更好对雨情和汛情进行自动化监测,就需要通过对原来的水位站和雨量站进行不断的研究以及结合相关部门给出的水文标准和技术指标,而且还要根据相应的体系建设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自动水位站数值及位置、自动雨量站数值和位置以及视频监测站的位置和数值,最后在对这些数值和位置进行定位,指明相应的数值和位置对应的汛情的情况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使防汛人员对汛情有更快的了解,不仅如此,还要使报汛制度与通信规约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不仅使其更加稳定和可靠,还能更好的使部门之间产生信息共享模式。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遍。为促进水利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相关单位要制定配套农业措施,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配置专业团队,充分利用水利信息技术传递及时性等优点,为水利工程建设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苗丰慧.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7):119-120.

[2]宋智.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9):164-165.

[3]张书生.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