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A系列铝电解槽二次焙烧启动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5
/ 2

500kA系列铝电解槽二次焙烧启动技术研究

 李鸿飞

鹤庆溢鑫铝业有限公司,云南671507

摘要随着全国用能的紧张形势,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导致部分电解铝企业产能受限停槽,其中一些新系列启动槽面临二次启动问题。本文结合某企业500kA系列铝电解槽二次启动生产实践从保护性扣槽、补槽、安全平稳启动等进行全面综合论述,提高二次焙烧启动槽的成功率,延长电解槽寿命,降低大修费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500kA;二次启动;焦粒焙烧;大修成本

前言

某电解铝企业自错峰用电及执行能耗双控政策要求以来,截止10月份共计停槽123台。2022年年初开始复产,通过采取保护性扣槽、优化焙烧启动方式、严格工艺管控等措施,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将前59台电解槽全部启动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良好。本文结合该企业500kA系列铝电解槽二次启动生产实践从合理地清槽、补槽和焙烧启动等进行全面综合论述,为同类型槽的二次启动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1清槽

1.1 回收物料

(1)待电解槽阴极内衬温度基本降至常温后,开始操作天车开口错位拔极,导杆上标注好剩余周期天数,做好残极“结对子”使用工作。

(2)清理槽内疏松的电解质块、面壳块进行分类装袋并做好标注,要求直径大小不超过30cm。

1.2 保护性扣槽

(1)待疏松的物料清理完后,使用风镐、板锄、簸箕等工具对槽内物料进行逐层清理,清炉底至阴极表面,中缝及阴极沟槽内沉淀结壳应清出槽。清理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底部和侧部碳块及人造伸腿。

(2)清理槽底铝块时,从角落位置处“起头”抠出底铝,视铝块大小情况进行分割处理。

(3)清理完物料后,利用刨磨机打磨阴极炭块表面的碳化物,确保阴极表面干净达90%以上,最大限度提升阴极导电性能,降低电解槽冲击电压及启动后炉底压降。

1.3 修补

(1)用风管吹净,对各部位进行全面检查(有无裂纹、掉块、冲蚀坑等),建立完整的单槽档案,绘制炉底情况示意图,记录好炉底状况,并附图存档,为二次启动提供依据。

(2)阴极裂纹采用石墨碎配合液态碳焦泥进行修补,冲蚀坑及表面破损点用镁砂、氟化钙、水玻璃混合物填补,保证修补后阴极表面平整紧实;侧部碳块根据氧化情况,氧化轻微的地方使用石墨碎配合液态碳焦泥填充,再用气动锤夯实,氧化较宽、较深的使用条状碳块拼接修补(提前量好修补点尺寸),间隙位置填入液态碳焦泥和石墨碎,将整个氧化位置填补饱满、充实。

2装槽

2.1 铺炉挂极 

(1)挂极前,用风管吹净阴极表面。选用粒度3-6m的焦粒,称重后用刮板均匀刮漏到阳极正投影区域。优化焦粒与石墨的配比,角部4组阳极为8:2,其余中间阳极为9:1,厚度为20cm,提高焙烧效果。

(2)挂极时,检查阳极底掌是否平整,外观有无缺陷,有则禁止使用,将阳极底掌清理干净,垂直落到焦粒表面,保证阳极底掌与焦粒接触面确保达到 95%以上。

2.2 软连接与分流器安装

(1)安装前,要做好软连接和分流器接触面的清洁、打磨、校正工作。软连接必须成“弧”型,保证软连接的伸缩空间不低于8cm。安装后,检查压接面压接状况,接触面无缝隙,否则重新安装。

(2)注意分流器的分流量影响焙烧升温梯度,该企业目前采用14组分流片进行分流,每组由12片2900*20*2mm铁片组成,大大增加了分流量,达到了较好分流效果。

3   通电焙烧

    电解槽焙烧是电解槽进入启动前的关键管理期。二次槽焙烧时间96h。焙烧期间管理的关键是温度,要求升温梯度均匀,阳极电流分布均匀,为确保电解槽焙烧达到要求,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管理:

(1)分流器的拆除:通电后14h,确认槽电压低于2.8V,拆除第1组;第1组后每组间隔4h以上,且电压低于2.8V;拆除顺序为1、7、2、6、3、5、4分7次逐步拆除(拆除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先将发红严重的分流片拆除)。

(2)通电后,重点监测阴极钢棒和阳极钢爪温度、阳极电流分布、软连接、分流器,并做好记录。

(3)焙烧至48h,处理一遍中缝物料,补热料避免空烧局部过热;启动前在A.B面极上各准备2-3t电解质,以便启动产生电解质,为后续二次启动槽提供液体电解质。

4   启动

(1)确认启动条件,中缝贯通(中缝电解质20-30cm),平均温度达到930℃以上(整个启动过程不高于985℃),执行“三级” 确认机制拆除软连接和夹紧小盒卡具,阳极升降机构调试正常,实施启动。

(2)根据槽型准备好充足的电解质,一般先干法启动两台,产生大量电解质,然后灌入到后续二次启动槽进行湿法无效应启动。将准备好的10-12t电解质连续快速灌入电解槽,当灌入的电解质流到烟道端时,开始上抬阳极,边灌边抬电压,要保证阳极浸入电解质8~10cm。灌电解质时,注意安排专人检查槽周钢棒窗口有无渗漏现象发生,监测三钢温度。

(3)无效应启动,灌完电解质后,电压控制在8V内。把极上电解质(或冰晶石)持续推入中缝熔化,侧部物料应自然熔化,严禁强行推入槽内,随着电解质(或冰晶石)熔化,电压会逐渐走低,调整电压保持在7~8V。待边部四周物料完全熔化,炭渣分离良好,将碳渣打捞干净。

(4)捞完炭渣后将极上预热好的热料扒到边部,再从A、B面各添加适量大碱,开通定时下料(NB),组织人员称氧化铝下料,确认下料量,以防漏料造成高温,导致阴极内衬受损。

5    灌铝

启动24小时后,开始分两次灌铝,总灌入30t,第一次在启动24小时后,第二次在启动48小时后,电压控制在4.8—5v。目的是控制二次启动槽温度在965℃以内,电解质表面易结壳,便于快速收大边,同时降低运行风险。收大边时边部留出散热带,并放上挡板,有利于边部散热形成炉帮。收完后盖好槽罩,逐渐点降电压至4.60V以下,此时开通RC控制、浓度控制、噪声控制。

6启动后期管理

启动后期的管理是指对电解槽启动后三个月内的管理。电解槽启动后期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快速建立规整稳定的槽膛内形,形成陡、直、硬、均匀的炉帮(13cm-18cm )。

6.1 电压管理

电解槽启动初后期槽电压具体下调幅度按阶梯调整,如表1所示。

表1 启动后期电压调整表

启动初后期

启动后第2天

启动后第3天

启动后第4天

启动后第5天

启动后第6天

启动后第7-17天

启动后第18-28天

设定电压(v)

4.6

4.35

4.25

4.2

4.18

4.0(每天降20mv)

3.95(每天降10mv)

降电压过程中应在电解槽稳定性允许的条件下快速降电压,设定电压调整表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如果槽况异常,噪声值偏大,应减缓降电压速度,待稳定后再降电压。

6.2 技术参数控制

启动后,前60天不添加氟化铝,分子比保持 3.0 以上,以便更好地形成稳固的高分子比炉帮,启动第 60 天以后,炉帮均达到 10cm 以上,开始添加氟化铝。如表2所示。

表2启动初后期分子比调整表

启动初后期

启动时

启动后第3天

启动后第10天~第30天

启动后第30天~第60天

启动第60天以后

分子比

≥3.0

≥3.0

≥3.0

≥3.0

按正常控制(2.4~2.6)

7实施效果

(1)通过采取保护性扣槽、优化焙烧启动方式、严格工艺管控等措施,2月份电解三、六工区59台二次电解槽全部成功启动,启动成功率达到100%,降低了大修费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启动后,电解槽运行平稳,各项参数均在标准范围内,能较快进入正常生产阶段。启动1个月后主要运行指标统计如表3所示。
                 表3启动1个月后主要运行指标统计表

工区

槽温(

平均电压(V)

分子比

铝水平(cm)

电解质水平(cm)

噪声值(mV)

Si含量(%)

Fe含量(%)

炉底压降(mv)

炉帮厚度(cm)

三工区

966

4.046

3.11

28.1

21.5

16

0.034

0.057

277

11

六工区

967

4.048

3.08

27.2

21.2

14

0.036

0.066

269

10.5

8   结束语

(1)采取保护性扣槽方式,针对侧部炭块存在不同程度的氧化,自主对侧部进行修补,有效解决了侧部槽壳发红的问题;

(2)优化石墨碎和焦粒配比,增强阴极导电性,增加分流片数量,加大分流量,有效降低了冲击电压和峰值电压,减少启动初期对阴极的冲击;

(3)严格执行好刮筋板标准要求,(A面侧部筋板向内收刮10cm ,并内置挡板,B面刮出筋板,留出散热带),加强侧部散热,铝水平严格控制在30cm以内,启动后期持续利用高温高分子比快速建立稳固的炉帮;

(4)槽温随着设定电压的下调而逐渐降低,但降温速度不能过快,启动后第一个月不能低于960℃,进入正常期后较正常槽偏低控制。降电压过程中应在电解槽稳定性允许的条件下快速降电压,整体呈阶梯状逐步下降;

(5)启动后期分子比不低于3.0控制,降幅过快添加工业纯碱进行提升,启动第60天以后,炉帮均达到10cm 以上,开始添加氟化铝,分子比一个月内逐步从3.0降到2.4~2.6;

(6)三钢温度中方钢温度比较可控,炉底和槽壳温度单点偏高。风险点通过边加工和吹风冷却等辅助措施进行降温处理。

参考文献:

[1]卢世励,400kA电解槽120小时焙烧启动实践,云南冶金,2020.

[2]李学文铝电解槽燃气焙烧二次启动关键点的控制及应用,云南冶金,2021.

[3]李国维,SY500kA电解槽启动后期管理实践,轻金属,2020.

[4]李国维,SY500kA新型节能电解槽焙烧启动与生产运行实践,轻金属,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