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保护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5
/ 2

铜鼓保护与传承

周薇

广西河池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547000

(摘要)河池,世界传世铜鼓之乡。河池沿红水河流域的地区至今保存着使用铜鼓的习俗,成为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国家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落户河池。利用河池铜鼓的文化价值,并针对我市的铜鼓范围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河池)  铜鼓文化 历史发展 面临问题 保护 传承意义

河池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和“中国铜鼓之乡”。河池,世界传世铜鼓之乡。全市现存民间传世铜鼓1450余面,几乎与全国馆藏铜鼓总量1460余面相等。都安巴马东兰南丹等县,可见这几县铜鼓蕴藏之多。1990年,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南丹县一次发还给当地瑶族的铜鼓就有十六面。据1987年上半年对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升乡的初步统计,该乡现存铜鼓有一百零六面。

河池铜鼓文化

河池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河池沿红水河流域的地区至今保存着使用铜鼓的习俗,成为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铜鼓,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但凡被冠以“活化石”之名的事物,往往意味着“濒危”,使用铜鼓的习俗也不例外。 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铜鼓是河池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在东兰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红水河沿岸的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喜庆吉祥,沿红水河两岸村寨是东兰壮族铜鼓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区。据资料统计,而东兰县现存量就达612面。铜鼓是东兰壮、瑶人民心中的神物。铜鼓文化流传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世所罕见。近年来,东兰铜鼓也走出山门,曾多次在县、市、自治区舞台表演。先后参加《中国有条红水河》、中央电视台《壮锦献给毛主席》等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还在第四届全国民运会开幕式、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桂林山水节、“中华鼓王”大会、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等一系列庆典活动上表演。古老的东兰铜鼓,以其独特的魅力,饮誉大江南北。2004年5月被自治区文化厅正式命名为“广西铜鼓艺术之乡”。2006年4月,东兰铜鼓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池铜鼓的历史发展

铜鼓文化是一种创新的文化,铜鼓的形象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并被大量地应用到现代的建筑中,是现在深受欢迎的极富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由于铜鼓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心理内涵,因此铜鼓文化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尽管如此,广西铜鼓文化保护仍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河池文物所老站长梁富林记载传授,尽管他在民间铜鼓的保护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民间传世铜鼓的现状依然十分令人担忧,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使用中造成的自然损坏,二是人为造成的流失。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已引起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年申请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池铜鼓面临的问题

文物贩子的倒卖,让铜鼓流失严重。《文物法》规定,传世文物不能自由买卖。而河池民间历来有自由交换和买卖铜鼓的习俗,河池铜鼓都是从外地买或交换得来的。严格禁止自由买卖,对民间铜鼓的发展和铜鼓文化传承极为不利。传统习俗和法律的冲突,给了文物贩子可乘之机。一些人打着“收藏家”的旗号,进行铜鼓非法买卖活动,如2000年前后,南丹县城一药材商在乡下购买近30面铜鼓,现都已下落不明。 2005年,河池市政协组织专家学者对该市传世铜鼓情况进行调研,指出:“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估计在50年后,我市1/3的民间铜鼓将完全损毁;100年内,2/3的民间铜鼓将完全损毁,世界‘传世铜鼓之乡’的美名将不复存在。”

河池铜鼓保护

为了保护铜鼓,1997年,河池地区行署发布了《关于保护民间传世铜鼓的通知》;2007年,河池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民间传世铜鼓保护管理的通告》,明确了民间传世铜鼓的管理流通方式等。在实施的“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程中,全市的每一面传世铜鼓配上了“户口本”,记录着鼓所在地、鼓主情况、鼓的特征等,并配上照片。

河池铜鼓的传承意义

穿过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铜鼓至今仍在节日喜庆、嫁娶丧葬等方面,发挥着其他什物器皿难以替代的作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2011年11月01日

,汇集特色民族文化精髓的“第十二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随着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不断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姹紫嫣红正当时,聚山水灵气,以民族、红色、生态、长寿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的“文化宣言”下,河池的民族特色文化盛宴,异彩纷呈本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将包括文化、经贸和旅游三大内容,具体项目有艺术节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晚会、文艺汇演、山歌比赛、广西歌王邀请赛、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艺术和传世铜鼓展演、“红水河画风”首届中国画作品邀请展、金城江区群众文化活动、艺术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投资项目签约、工农业产品和旅游商品展销、美食街、车展,以及景区游、奇石展等。目前,开幕式和各项展演活动,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排练。 “要把本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各项活动都办成精品,给全市、全区人民一个惊喜。”市委副书记秦斌在艺术节筹备、汇报会上多次要求,各项节庆活动不但要出新、出奇、出异,还要突出河池民族特色。 “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孕育下的“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从1999年至2009年,经过全市11个县(市、区)的轮流承办,已逐步打造成为广西三大艺术节之一,并在今年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1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荣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

铜鼓山歌艺术节的各承办县(市、区),累计筹资超过3亿元,在全市推动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树立,在各县(市、区)打响了一批文化节庆品牌,培育出了具有河池民族文化和生态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河池壮乡铜鼓的载籍,自代以至清,两千年来,真可谓史不绝书。河池地区这种史不绝书的情况,是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这样大量、丰富的历史文献,对探讨铜鼓的来源、族属、使用方法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