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2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马玉涛

敦煌市医院 736200

【摘要】目的:以儿科护理工作为中心,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汇总,寻找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过往一年内(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儿科患儿护理方案进行汇总,就护理方案中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提取,并寻找护理防范措施。结果: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较多,以护理人员工作素养与患儿因素为主,但此类风险均有可规避的特点。结论:在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过程中,护理风险因素能够得到防范,由此儿科要不断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素养,同时对患儿相关行为进行制止,以此强化儿科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儿科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我国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国民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不断增长。儿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患儿年龄普遍偏小,因此护理服务过程中患儿无法有效配合护理工作,甚至对护理工作存在抵触心理,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风险发生率,不利于护患关系的维护。对此文章对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研究,致力于提升儿科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为研究起止时间,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此时间段内儿科患者护理方案618份,对其中是否出现护理风险进行调差。患儿护理方案相同、护理人员相同,研究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汇总儿科护理方案,对所涉及的护理风险进行研究,寻找风险隐患规律,规范护理流程,提升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患儿护理中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计算。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n(%)]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儿科患儿既往护理方案进行研究,可知,输液管脱落、伤口感染、重复静脉穿刺属于儿科常见护理风险,护理发生率为8.25%。见表1。

表1 儿科患儿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风险隐患

例数

占比

输液管脱落

18

2.91%

患儿坠床

7

1.13%

重复静脉穿刺

11

1.78%

伤口感染

15

2.43%

共计

51

8.25%

3讨论

3.1儿科常见护理风险

儿科护理工作压力大,在护理人员工作任务的繁重的情况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这也影响着科室护理水平,甚至对医院行业名誉与地位具有影响。对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不断就儿科常见护理风险进行汇总,以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成因、护理纠纷问题进行研究,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进而致力于护理质量的提升。

由上文数据可知,输液管脱落(2.91%)、伤口感染(2.43%)、重复静脉穿刺(1.78%)为常见护理风险隐患,此类护理风险的出现,会诱发患儿哭闹,甚至引起患儿身体损伤,对此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护理常见风险因素的规避,及时对以上风险事件成因进行研究。

3.2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成因

科室护理管理制度因素。儿科患儿数量较多,但科室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因此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在工作内容多、护理压力大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无法及时对患儿状态进行观察,由此导致患儿容易出现输液管脱落等现象。科室护理管理制度是对护理工作流程的约束,但在护理工作压力明显的情况下,科室制度难以起效,对此科室要不断就自身护理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以缓解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人员专业性因素。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在护理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其无法保障自身护理工作质量,这也就导致护理人员护理过程存在问题。儿科患儿年龄较小,在护理过程中其无法配合护理人员,且容易出现哭闹现象,年龄越小哭闹现象越明显。当下父母对子女健康十分关注,在患儿出现哭闹的情况时,部分家长心疼子女开始对护理人员产生质疑,在护理人员心理素养较差时,护理工作往往出现问题,这也就加剧了患儿家属的不认同感,由此所导致的护患纠纷较多。

服务理念落后。当下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常常以常规护理模式为主,护理过程中缺乏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考量,导致实际工作中,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护理人员要不断就当下护理方案与护理理念进行创新,以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有意识的对潜在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规避,以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护理服务理念决定着护理措施的应用,对护理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护理工作落实中,护理人员要优化护理服务理念,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患儿因素。患儿年龄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患儿无法根据护理人员要求保持安静,在患儿肢体动作较大的情况下,患儿容易出现输液管脱落等不良现象,此类现象的出现需要护理人员重新进行静脉穿刺,反复穿刺会导致患儿情绪不稳定,对护理工作难以有效配合,由此,护理风险事件频发。

3.3防范护理风险隐患的措施

完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制度。规范的制度是高效落实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同时制度能够对护理流程进行规范,为各项护理环节提供参考。科室护理制度需要从科室护理特点、护理工作等方面进行着手,以为护理人员提供工作引导。制度具有规范性与科学性,是结合当下护理风险隐患所制定的针对性措施,由此,在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科室工作制度执行护理操作的情况下,儿科护理质量将大幅提升。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儿科护理工作压力大,对此科室要就护理人员进行调配,不断结合护理工作需求对儿科护理人员数量进行调配,满足科室护理需求,减轻护理人员压力。另外在秋冬等儿科疾病高发期,科室要对护理人员排班进行优化,确保每位护理人员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进而更加高质量的参与到护理工作中,以此致力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此类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使患儿及其家属得到更加全面的护理工作,能及时对患儿输液状态进行观察,是防范护理风险发生的关键。

强化对护理人员工作素养的培养。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不断接受护理培训,以提升自身护理水平,强化自身岗位工作能力。儿科护理质量与操作决定着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此科室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训练,对儿科安全用药、患儿静脉穿刺、仪器使用等进行专项培训,同时要注重对护理人员心理抗压能力的培养,以此确保护理人员能够额娴熟的完成相关护理内容,并有效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以此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优化护理服务理念。护理理念要不断优化与创新,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家长对儿童的重视较强,且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对此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理念,以创新传统护理措施,不断对护理细节进行优化,实现对护理管理制度的优化,从而提升护理工作人员参与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工作的热情。

强化对患儿的引导。患儿作为儿科护理的对象,患儿年龄较小,其无法有效配合护理工作,对此护理人员要强化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告知,加强其对患儿肢体动作的约束,以减少肢体动作过大、好奇、哭闹导致的输液管脱管现象。患儿家长在强化对患儿引导的情况下,患儿能够对自身动作进行约束,能够避免脱管、感染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较多,主要可分为护理因素与患儿因素,为规避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护理人员同样要从护理工作与患儿两个角度着手,不断就科室护理管理制度、护理理念、护理人员素养等进行优化,以此完善护理防范措施,控制护理风险事件及其护患纠纷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霞.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2):139-141.

[2]颜丙霞.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4):95-96.

[3]马贺贺,赵月梅.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2):121-122.

[4]蒋新鑫.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