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早期救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1
/ 1

严重性创伤较一般的创伤病情较为复杂,而且易累及多个器官,死亡率较高。因此,采用有效的急救方案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常规急救方法,只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死亡率、昏迷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急诊在救治多发伤口,创伤早期救治能够控制原发损伤,利于创伤急性反应期平稳过渡。创伤是一种严格的损伤,它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的伤害因素,包括交通事故、高空坠物、枪击、刺伤、爆破伤和烧伤等。由于外伤患者病情严重,伤情复杂性多样,常伴有休克、病毒感染和重度低氧血症,极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采取有效的院前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缓解病人的疼痛,减低危险,挽救性命,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接下来的治疗创造有力的支持。在救治过程中,先对原发伤口进行控制,待生命体征维持在平稳状态时,确定病人已度过危险期,再对其进行针对性救治。在临床中,常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进行急救,该种技术能够救治多发生、失血量过大等危重疾病患者,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在欧美等国家,严重创伤的院前抢救通常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消防人员来完成。然而,在我国,这一职责仍然由医护人员承担。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开始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四种。

①指挥中心型:仅负责组织调度,不提供出诊服务;②分散型:设有数个应急站,分布在各公立医院周围,但自身不收治伤者;③包括抢救、急诊科、ICU和部分专业,或者加入训练管理中心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④依托型:隶属于一个特大型总医院,既可以凭借全院的医疗技术能力和技术设备共同完成院前抢救的整体过程,也可以组织调度市内的应急网络系统协助实施院前抢救各项任务。

近年来,有学者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损伤治疗模型,以期望能够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整体治疗成功率。他建议,应当从传统的二维模式转换为"院前损伤抢救-急诊绿色通道-ICU恢复住院"四维模型,以期望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和个人的需求。在院前损伤抢救中,缩短反应时间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

院前急救和护理:①"快速运送""稳定后运送"在院前抢救方面存有差异,但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快速运送可以有效减少院前死亡率。因此,我国学者提出,应当在现场经过简单的处理,保证呼吸道通畅,限制进行性大出血,之后再予以转送,如果条件允许,应当同时进行治疗和转送。②在群体伤害现场,应当采取"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的急救措施,以利于尽早抢救受伤者。为此,应尽快构建23条高效的静脉通道,以利于及时补足液体,其中应选用上肢静脉注射、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注射等常用的静脉注射。目前,现代临床治疗上常用16~18号静脉注射套管留置针实施静脉注射穿刺造影,这种方法动作简便,穿刺造影迅速,易于定位,管径粗,能够迅速补足血液容量。对于那些穿刺困难的病人,静脉切开置管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补液是不是有用仍然存在争论。③在转运途中,应当严格监控病人的身体状况,并使用功能监护仪,动态情况监控病人的通气、降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状况,以确保病人的安全。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氧气供应充足是创伤治疗中最重要的任务。为了有效地改变病人的低氧状态,应尽快清理肺部分泌物,并通过氧气吸入时,必要时进行氧气插管,使用呼吸机协助吸氧,并且将体重改变作为确诊和防止休克的重要依据,以确保病人的安全。特别要注意血压变化,如果降压差较小,表明血管痉挛程度较严峻;而如果降压差较大,则表明血管痉挛已经逐渐缓解。应用止血带止血的病人,应该作出明确的记录,并记录止血带的时间,每3050分钟松开一次。当病人出现颅脑损害时,如果意识从平静转变为躁动或沉睡,并且瞳孔改变,应考虑到或许存在继发性颅内血肿和脑疝。研究表明,重度颅脑损害的死亡率与低血压的相关性比格拉斯哥评估更为直接,而长期低血压或许会导致预后不佳。对于疑似有颈部损害的病人,需要采用颈椎固定托,而四肢骨折者则需要夹板定位。医师应当密切监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救治。④心理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多数病人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会遭受巨大的伤害,从而引起剧烈的人格改变和心理应激反应。在抢救过程中,采取积极、准确、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提升病患对医生的信赖,增加他们对抗病魔的自信,进而减低严重创伤病患的心理反应阈。此外,通过话语抚慰和非语言交流,如一种亲切的目光、一种温柔的抚摸和握手,可以传达给病人自信和动力,进而让他们更加坚定地面对疾病。

总之,急性重度创伤病人的院前抢救行动应当及时、高效、精确,以确保病人在最短距离内获得最佳治疗,保持良好的呼吸和循环,正确搬运伤者,及时进行手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活率,尽量减少后期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