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病房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1
/ 1

本文通过对儿童康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在对残疾儿童进行监护时,应尽量降低或排除安全隐患,以预防住院儿童的危险事件。

一、安全因素分析

(一)、疾病因素

儿童康复科主要治疗的是心理、语言和行为发育不健全的幼儿,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健全,事故频发。长期不进行或轻微的自主运动或不定期的锻炼,儿童康复患者的身体素质比一般儿童要差,身体机能也比较差。康复后的儿童由于动作发展缓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肌肉力量不足、坐立位平衡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等,容易导致意外受伤。针对康复科的特殊病人,要识别出潜在或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检测,以达到预防护理安全风险的目的。

(二)、心理因素

儿童的心理和情感经常会因为自身的疾病而出现波动。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或因与正常孩子不同而产生的负面抑郁,在多年的康复过程中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使其顺从性较差。

(三)、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经常手足无措或缺乏应变能力,容易出现护理失误。若护理人员不了解操作流程和方法,将会导致操作步骤的简化或省略,从而影响到整个护理流程和效果。另外,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过大,会造成精神上的疲乏、生理功能下降、或产生职业倦怠,降低了工作的质量和进程。

(四)、家庭方面

患儿住院期间,护士未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住院教育,包括膳食、防噎食、儿童防烫伤护理知识、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摔倒等知识。缺乏知识的父母会感到不安,不能与护士建立信任,且依从性也比较低。

二、预防措施

(一)、完善设备

医院对基本的护理设备要定期进行更新,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在确保儿童安全的前提下,应根据病人的特殊临床特征,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辅助设备。若要在病区内设置基本设施,在走廊、卫生间等容易跌倒的地方设置扶手,使地板保持平坦,消除障碍,确保床边呼叫系统工作正常。每个隔离病房的床位不得超过2张。卫生间设施应适宜于幼儿,桌椅角落应设置保护,并在门上设置防夹装置。安装有限制装置的窗户和散热器的设备应该有安全保护。进行无死角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的物品,在使用完后要对儿童用品进行双重消毒,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条例进行处理。

(二)、病房管理

防患儿跌倒先保持周围环境安全,首先要保证病房里有足够的光线。地板要干,不要穿着尺寸不适当的鞋子和太长的长裤,鞋子要防止打滑。24小时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危险的地方有警告标志。合理摆放床、椅,收起轮椅,助行器,避免在特定的位置摆放。在睡觉时要把床条拉开,离开床时要有人陪伴。把电话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定期进行检查。教育孩子的家庭,合理地选择辅助设备,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操作。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身体约束。开水间定时开放。不得擅自调节医疗设备。不得私自换床。

(三)、心理护理

儿童康复科收治的学龄前幼儿数量多,护士与其进行直接交流困难,这时需要家长的协助。在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父母的心理护理,了解父母的担忧,消除孩子的焦虑。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获得病人和父母的信赖,为后续的护理工作做好准备。让父母成为护理人员的助手,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和参与到康复治疗中来。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吵,从而影响到医疗进程。如果患儿持续闹腾影响体能,根据医嘱并在家长的同意下可以考虑镇静药物。

(四)、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帮助父母建立有关意识。住院后主动做好安全教育,面带微笑,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耐心的讲解内容。一周之内,责任组长跟进家长掌握情况,并对不懂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辅导和解释。此外,在病房走廊的宣传板上,定期更新安全常识,在每月的公共休息讨论会上进行预防烫伤、防止跌倒等宣传,强调遵守医嘱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父母,采用个性化的语言解释和指导,减少了护理纠纷。

(五)、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医院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其基本技能进行评估,通过应急演练和临床实践考核,强化急救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对设备的使用和急救设备的熟练掌握可以降低很多的安全风险。要熟练地运用康复科的护理技术,尽量降低儿童的疼痛和无谓的损伤,把护理隐患消灭在萌发阶段。

三、小结

安全、高效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和恢复,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儿童病人。护士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医疗安全意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