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在ICU人工气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7
/ 3

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在ICU人工气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谢悦

南京市中心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常规护理和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90例人工气道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RAND函数随机分成2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人工气道管理小组提供的小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期间的VAP发病率、MV时间、堵管和非计划拔管情况。结果研究组VAP发病率、MV时间、堵管和非计划拔管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人工气道管理小组是基于以科研结果为导向的实证护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优势,对构建ICU人工气道护理的安全体系有促进价值,可强化护理人员管理意识,使

人工气道护理服务更加规范化,确保护理质量不断提升,受惠更多病人。

[关键词]人工气道;ICU;护理;小组

ICU主要收治脑卒中、脑外伤及周围神经病变等重症病人,由于患者普遍伴有意识障碍,不能自主呼吸、咳痰,因此,必须采取人工气道以确保气道通畅,以防止发生缺氧状态,保证患者各脏器得到充分氧供,避免呼吸衰竭[1]。然而,因人工气道属侵入性治疗,不可避免的会破坏人体正常气道完整性,上呼吸道难以对气体加温、加湿,制约纤毛运动,这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咳嗽反射及一系列的防御性反射,加大了细菌侵入的可能。因患者长时间处于人工气道状态,气道分泌物更多,加之卧床、药物镇定等影响,其体质虚弱,导致痰液黏稠无法正常排出[2]。ICU人工气道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肺不张、意外拔管等。其中,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出现[3],会极大延长病人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其住院费用,更会进一步提高致死率、致残率风险[4]。可以说,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对ICU患者的最终结局有直接影响。因此,创造科学、合理、规范的人工气道护理体系,为ICU人工气道患者提供指导,对提高临床整体护理管理质量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我院ICU收治的人工气道患者采用两种护理方案对照使用,比较二者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90例人工气道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RAND函数随机分成2组,各45例,研究组女16例,男29例,年龄38~74岁,均值(56.24±4.43)岁;对照组女18例,男27例,年龄3578岁,均值(55.92±5.11)岁。纳入标准:无心肺疾病;未出现肺部感染;人工气道通气时间>48h。排除标准: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入住ICU时已出现肺部感染;严重心肺疾病;免疫力疾病;恶性肿瘤。两组数据综合比对,差异不突出(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药物;遵循“两前三后”标准做手卫生清洁、消毒,佩戴医用手套前后均严格消毒;遵循无菌操作标准吸取患者气道分泌物,保持病人上呼吸道畅通;遵医嘱适时采用雾化、机械排痰、体位引流等手段帮助患者排出分泌物;定时监测气囊压并实施声门下引流;定时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保证床头稍稍抬高30°,防止胃内容物返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避免被服潮湿;每2h翻身1次,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压疮;加强营养支持,关注营养指标;做好皮肤交接工作。

1.2.2研究组

(1)建立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医疗组长、护理组长和护理人员。小组成员均在重症医学科工作至少5年,从事领域涵盖临床医疗、临床护理管理、感染控制、护理教育。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梳理护理流程,优化不完善内容;医疗组长利用临床经验,对人工气道护理流程进行再一次可行性分析;护理人员为直接应用者;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对护理实施工作予以督导,保证护理管理工作得到全面落实。(2)预防误吸:人工气道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几率较高,容易并发误吸性肺炎,而出现误吸和病人意识、体位、喂养流程与途径密切相关,建议采用肠内营养管理预防误吸;可选择适宜长度的胃管(有必要时幽门后喂养),抬高床头,鼻饲前对患者予以翻身、拍背,保证气道通畅;

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min。如期间需吸痰,注意操作轻柔,预防呛咳出现,科学控制肠内营养的速度,观察腹内压情况,评估气道;定时监测气囊压力(3)吸痰护理:对一些老年患者,可采用侧卧位,头后仰并稍稍抬高床头,保证患者耐受,注意避免影响颅内压波动,保证颅内压稳定(4)感染控制:利用声门下吸引预防肺部感染;72h更换一次密闭式吸痰管;要注意先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吸气道内分泌物。(5)鼻饲及营养护理:给予合理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鼻饲前检查胃潴留情况,如>150ml停止鼻饲。对存在误吸史、肠内不耐受患者,建议更换小口径胃管分段喂食,鼻饲液浓度由低至高,速度由慢至快。(6)其他:①翻身流程。手卫生清洁,保证气囊压在正常范围,吸引口鼻腔分泌物,声门上分泌物,2名护理人员确认病人留置管道情况,二人协助患者至近侧,1名护理人员转到病人对侧,近侧护理人员注意病人监护仪,对侧护理人员注意病人面色,确定管道固定妥善后,扶住病人上肢,进行肩关节活动与上肢按摩后软枕抬高上侧上肢,给予双上肢约束手套以预防非计划拔管,近侧护理人员检查受压皮肤,予以拍背、臀部按摩悬空骶尾部皮肤,按照病情给病人选择合适侧卧角度后在背部垫软枕,悬空骶尾部,对侧护理人员帮助病人吸引气道分泌物,近侧护理人员在病人下侧下肢与双膝间垫软枕。②高危部位皮肤减压。明确病人可能存在的压疮高风险部位,事先予以泡沫敷料进行皮肤减压,预防因医疗器械造成的压疮。胃管、引流管、石膏、颈托、牵引治疗等导致的压疮。在高危部位提前应用泡沫敷料,翻身时如观察受压皮肤发红,可减少翻身频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期间的VAP发病率、MV时间、堵管和非计划拔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VAP发病率、MV时间、堵管和非计划拔管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详见表1。

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VAP发病率

MV时间(d)

堵管

非计划拔管

研究组

45

4/45(8.89%)

7.16±1.45

2/45(4.44%)

2/45(4.44%)

对照组

45

14/45(31.11%)

9.36±1.72

8/45(17.78%)

9/45(20.00%)

F

-

6.944

6.560

4.050

5.074

P

-

0.008

0.000

0.044

0.024

3.讨论

需要明确的是,ICU环境与设备管理等客观条件,对改善人工气道患者预后有直接意义[5]。例如,科学的ICU室内布局,严格遵循ICU环境控制,可以有效预防人工气道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适宜的温湿度可以极大增加病人的舒适度,也更有利于病人更好的将肺部痰液排出。此外,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均要始终恪守规章制度,做好感控隔离。

在人工气道管理内容中,设备管理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构成单元[6]。因此,需要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对病人使用中的设备要保证每天擦拭、消毒。同样,对小组内的护理人员实施设备应用知识培训,使其熟知各设备的使用方法。ICU仪器设备的有效运转,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可以确保一系列抢救、治疗工作得以有序进行。本质上,人工气道的目的在于保证患者维持呼吸道通畅,提供呼吸生命支持手段,而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依从性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和不良结局[7]。在建立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前,有必要按照相关指南和行业标准,对护理人员展开专业化培训,持续更新自身理论知识,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对其工作予以定期考核与指导帮助。目前,国内临床ICU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这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执行程度是重点;提高护理人员的执行力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事件出现。作为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制度、流程、护理计划的实施者,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关系到病人的安全与生命健康,所以,要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本研究在制订ICU人工气道患者护理效果的指标体系上遵循三个原则[8]: 一是科学性,强调指标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实际而盲目制定,只有保证指标的科学,其结果才有可靠性。科学指标应该保证简单、易于理解,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办法制定科学指标。二是实用性:强调指标需要对临床工作有指导价值,不仅可以动态体现护理中的问题,还可以有效预测结局,提高小组管理者与护士长的责任意识,持续改进护理措施,确保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指标的现实意义。三是全面性,敲掉指标需要从“结构、过程、结局”三个层面来体现护理效果,关注患者临床结局。

经临床实践发现,ICU人工气道患者口唇、面部、颈部常见一定损伤[9],多与人工气道固定欠妥与护理不当相关,进而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痰栓堵管多因气道湿化不足、分泌物吸引不彻底、气道内出血、误吸引发;非计划拔管则容易引发病人急性缺氧;上述常见的护理问题都要纳入到人工气道管理小组重点考察的指标,小组要从专业、全面的角度评价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本研究中,对照组使用的常规护理遵循2018年卫健委颁布的医院感染防控行标(WS/t592-2018)[10]实施,但护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组在依据行标深入分析常规护理的薄弱环节,在经过人工气道管理小组讨论后,建立了改进后的护理流程,包括口腔护理、气囊压力管理、气道分泌物吸引,有效降低了VAP发生率。两组VAP发病率、MV时间、堵管和非计划拔管情况差异显著(P<0.05),此外,研究组在翻身流程操作上极大的提示了患者的舒适度,对预防压疮、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有积极意义。护理人员均适时向意识清晰患者询问、收集、反馈护理意见,从而随时对护理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也进一步获取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综上所述,ICU作为抢救和监护危重症患者的特殊区域,是医院的“心脏部门”,也是医院最高医疗水平的象征。本研究对常规ICU人工气道护理流程进行改造,在人工气道管理小组讨论下,通过整合策略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设计,保证临床能够顺利实施。需要强调,在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是重要的实践者和改革者,需及时向小组其他成员反馈护理中的障碍,以便持续更好地服务临床。专业的人工气道管理小组有助于提高ICU人工气道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通气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舒越,毕蒙蒙,张超,等. 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4):3038-3045. 

[2]黄结姗,潘晗,谢莎. 循证理念在重症颅脑手术患者人工气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4):154-156. 

[3]张洪涛,吴玲玲,郭贤惠,等. 基于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综合性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8):3265-3269. 

[4]马扬.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进展[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5):32,35. 

[5]周军丽,徐萍. ICU床旁环境消毒集束化管理策略的制定及效果评价[J]. 当代医学,2021,27(17):102-104. 

[6]舒越,毕蒙蒙,张超,等. 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4):3038-3045.

[7]潘旭梅,章鹏飞,蒋燕. 格林模式指导下的培训模式在ICU护士人工气道气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全科护理,2022,20(17):2438-2442.

[8]苏丹,谢雯,宋宏. 追踪方法学结合FMEA模式在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1):107-109. 

[9]裴亚琦. 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作用探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46.

[10]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WS/T592—2018[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8):746-752. 

谢悦(1995-12),女,江苏南京人,汉,本科,南京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主要从事临床工作。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116号+南京市中心医院,邮政编码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