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建设路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构建育人建设路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刘冰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110148 

摘要:本文从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广告文案实战演练为课程思政的“实践场”,在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联动机制下,在价值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兼容对接,有效协调。

关键词: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   课程思政 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的缘起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课程思政,即充分发掘专业类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使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课程,而是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各育人环节的教学改革全过程,在“课程思政”达到的终极目标上达成一致共识,在课堂内外强化教育内容和方向引领,为培养新时代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课程思政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难点问题。

二、梳理指标、对标建设

     在查询2021年之后的关于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中找到对标依据:

1.2022年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观测指标中第二项评议性指标中提到“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

2.课堂革命典型案例推荐要求中提到“案例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够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学能力大赛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评价指标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及时反映相关领域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

    梳理文件中的指标,研读内容要求,在目标统一引导下建立导向意识和直达路径设计。

三、思政育人路径建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老师们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走上讲台前一定都进行过灵魂三问。

结合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广告文案写作实战演练,提炼出:

1.培养什么人: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具备基本的策略分析能力,新媒体广告文案的创意表现能力、沟通提报能力的文案初级写手。

2.怎样培养人:通过项目任务机制,课题任务达成模式、秉承以广告大赛学院奖,营创赛等专业赛事拉动教学,主训助训有机衔接等模式去培养人。

3.为谁培养人:为我们对应的企业市场部门、策略事业部、新媒体行业、广告公司各环节的岗位培养初阶文字工作者。

    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多元融通联系

    1.协同育人体系,规划课程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中,三观是核心知识范畴。三观正确的标准是基本符合客观对象、世界、人生和价值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产生道德认同,不违背公德良俗的行为。

依据三观所确立的消费群体特征,圈层属性、爬楼梯思考法、市场细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专业知识,都可以为依据引发讲解带入,学生完成价值观角度深入分析,教师完成专业课程思政挖掘,双向奔赴塑造价值观。

依托课程培养目标的岗位属性,在三全育人机制的引导下,建立对岗位、行业、创造作品的责任感,广告内容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深入分析挖掘内容联系,无形中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2.找寻思政内容,对接专业技能

在课程技能中,定位技能任务,找寻思政内容,建立有效对接。

如在广告语创作任务技能环节中,针对八字格的训练任务,找到对接思政案例——支付宝的广告语:便捷生活,一点就好。挖掘思政元素:该广告语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后续的讨论,营造梦想,为我们的奋斗建立目标感,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的期盼和付出为之不懈的努力。

在SWOT训练中,引导学生用SWOT分析,画出图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进行个人定位,分析就业形势,进行自我摸底,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3.案例分析解构,支撑技能吸收

根据新媒体时代下出现的文案相关岗位,进行内容补充,增加新媒体文案内容,进行课程思政融通衔接。如在公众号软文标题正文训练中,以案例“新东方直播间‘文化带货’和其他网红直播的区别”、

“进了新东方直播间,我重新开始相信知识的力量”、“新东方‘文化带货’火出圈” 为重点讲解内容,进行公众号软文文案结构解构,联系四个自信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重点分析文化自信,宣传文化的力量。提振国人强大的文化信念。

在视频广告文案项目中,通过选取洁柔的视频广告分析中国面孔,解读主题——中国面孔,属于中国人的这一刻,永远叫柔韧。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讨论,从分析产品属性、产品特点、产品利益点、消费者利益点,最后上升到价值利益点。引导思维逻辑流程,充分吸收案例,消化技能点。

五、思政元素传播量

在专业课程上,很多教师在思政内容的量上存在着误区,多还是少成为一种使用困惑。与其纠结使用量,教师更要关注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否做到“智育”与“德育”有机融合、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是否挖掘充分、思政元素是否与时俱进等,不能为了思政讲思政,也不能沾点就行,要体现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委员会要对课程思政设计起到指导和监管。

最后,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整体协同的建设,而不应只归结为某一门或者某几门课程的事情,综合考量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把德育理念贯穿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项 波,吴仰祺,路萍。江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