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铜矿7A-9B线勘探间距合理性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3
/ 2

沙溪铜矿7A-9B线勘探间距合理性讨论

汪远航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矿产资源中心,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沙溪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大型深埋裂隙叠加的斑岩型铜矿床。具有埋藏深,产状陡,品位低等特点。在沙溪铜矿详查工作过程中发现,受矿体产状较陡的特点影响,以往施工的深直孔对沙溪铜矿矿区内矿体控制效果较差,所得地质资料无法为矿山开拓设计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现采用坑内钻为主要手段,对矿区内矿体进行追索控制。以满足矿山实际生产中对矿体形态,产状,品位等参数的需要。合理的钻孔勘探工程间距对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和矿山生产的经济性成正相关,为探究现有勘探施工间距是否合理,本次选取Ⅲ号主矿体见矿中心部位即铜泉山矿段7A-9B线,通过对比勘探时期和矿山生产时期的矿体形态、资源量等参数变化情况,判断沙溪铜矿现有勘探施工间距合理性与否。

关键词:铜矿;勘查工程;探采对比

1 地质地理特征简述

沙溪铜矿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南部,距离庐江县县城直线距离约10km,矿区紧邻G3京台高速公路,G330国道。交通位置极为便利。

沙溪铜矿整体面积不大,但恰好位于复式背斜的核部,又叠加多次成矿前断裂和次级构造,加之岩体对地层的破坏作用和岩石自身的蚀变,地层出露无规律可循。结合整个矿区的分布特征,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高家边组和坟头组的砂岩和粉砂岩;岩浆岩主要为石英闪长斑岩和成矿期后的徨绿岩。

Ⅲ号矿体作为矿区内最大的矿体,位于沙溪铜矿矿区中南部。整体沿走向长度1000余米,最大倾向宽度480.54m,最大斜长640.34m。矿体形态较为复杂,矿体在沿勘探线的截面上总体表现为不规则的透镜状,层状。矿体两侧有分叉现象;在沿水平截面上表现为杠铃状。

2 勘查工程对比选取简述

2.1 勘查工程选取原则

根据《沙溪铜矿勘查网度研究报告》,沙溪铜矿铜泉山矿段采用50米乘50米的参数作为勘探网度是合理、经济的。采用25米乘20米~25米的网度作为矿山生产的网度,可为矿山采准设计提供依据。本次选取沙溪铜矿2022年编制的《沙溪铜矿铜泉山与凤台山矿段-410~-650米加密勘探地质报告》(以下简称《勘探报告》)作为勘探时期地质资料。在《勘探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矿山生产新施工工程,在铜泉山矿段竖直标高-650米至-410米,水平方向上7A-9B线的空间范围内,新增坑内钻孔54个合计10895米,基本分析铜样品数据7263个,使得总工程网度基本满足25米乘25米的要求,作为矿山实际生产所用地质资料。

2.2 矿体形态及产状对比

Ⅲ号矿体在剖面上整体为不规则的透镜状,矿体内部因为脉岩的不断侵入和破坏,以及含矿岩体本身矿化均匀度的影响,局部存在少量夹石,夹石成分以低品位矿石为主。通过对不同勘查间距下所控制的矿体形态和产状进行对比,随着控制工程的增多,可以发现矿体形态的不规则程度在变大,形态则更加趋近于似透镜状,矿体中部的分枝,分叉增多,其内部包裹的夹石也在增多。新增的控制工程同时也追索了赋存于Ⅲ号主矿体上下盘低品位矿石及部分小矿体。使得小矿体数目增多。但矿体的总体形态并未发生变化,矿体产状也与勘探时期保持一致,厚度变化稳定。满足矿体形态控制的精度要求。

沙溪铜矿为斑岩型铜矿,主矿体形态较为复杂,矿体顶底板边界极不规则,无法精确得出矿体顶底板的具体偏移数据。本次通过对比7B线、9线、9B线三条勘探线在-410米中段、-530米中段、-650米中段的顶底板位移情况,将各点顶底板偏移数据取平均值代替整体顶底板偏移情况。

具体测量数据:主矿体顶板在-410米中段均未发生偏移,在-650米中段仅在7B线发生偏移6.9米,在-530中段7B线、9线、9B线分别偏移4.6米,1.3米和3.8米,平均偏移1.8米。主矿体底板在-410米中段9线发生偏移0.3米,在-650米中段9B线发生偏移11.5米,在-530中段7B线、9线、9B线分别发生偏移0.3米,3.2米,0.5米。平均偏移1.7米。可以得出,主矿体在本次分析空间范围内,顶底板偏移较小,顶底板位置相对于勘探报告来说整体变化不大,均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2.3 主矿体面积重合度对比

通过对本次新增勘探工程之后的矿体形态进行重新圈定,并将重新圈定之后的矿体与勘探期间查明的矿体面积进行对比,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主矿体面积重合率表

剖面号

7B

9

9B

重合率(%)

90.59

94.24

94.35

图1 线矿体形对比图

从图1、表1中可以发现,剖面上矿体的面积重合率为91%-94%,误差为6%-9%,明显低于允许误差范围,表明圈定的矿体是较为准确的,勘探间距也是较为合理的。

2.4 主元素资源量对比

2.4.1 勘探报告估算资源量

《勘探报告》的资源量估算范围包括本次的对比区域范围,但《勘探报告》中无单独对比范围的资源量。以本次对比范围对《勘探报告》中所估算资源量进行分割,重新估算方法,及估算所用的各项参数均与《勘探报告》保持一致,估算结果如下:

《勘探报告》在本次对比范围内共有21个矿体,工业品级铜矿石量599.65万吨,金属量41131.87吨,平均品位0.686%。另有低品级矿石量236.09万吨,金属量6465.15吨,平均品位0.274%。

2.4.2 本次工作估算资源量

本次对对比范围内矿体利用最新工程进行重新估算,估算结果:

本次工作区内共估算工业品级铜矿石量574.39万吨,金属量40665.93吨,平均品位0.708%。另有低品级矿石量231.92万吨,金属量6202.66吨,平均品位0.267%。

2.4.3 资源量变化情况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与2021年勘探报告对比,工业品级铜矿石量减少25.26万吨,金属量减少465.94吨,平均品位上升0.022%,矿石量减少4.21%,金属量减少1.13%。低品级矿石量减少4.17万吨,金属量减少257.49吨,平均品位下降0.006%,矿石量减少1.77%,金属量减少3.98%。矿石量和金属量增减均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表明勘探工程间距应当是合理的。

3

通过对选定对比范围内,勘探工作所得出的主矿体形态、产状,顶底板及边界控制情况、面积重合率、资源量等多个参数与矿山实际生产所得出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对比的各项参数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表明沙溪铜矿目前所采用的勘探间距是合理、经济的,可以为矿山提供较为真实准确的地质资料。

参考文献:

[1]周旭林,傅群和,王宏宇,等.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探讨[J].地质论评,2018,6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