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理念

王启明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道路建设提供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绿道生态设计逐渐地受到重视。在不影响道路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应依据目前的状况,采取积极合理的举措,保证绿岛生态设计的质量。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理念;基本原则

前言

城市道路是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基础,承担着组织城市交通的重要任务,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的“动脉”。城市道路的生态设计是通过对道路体系的延伸,从而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体现。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道路断面结构、附属绿地、市政设施等组件的优化和调整,进而达到提升道路生态性指标的目的。

1 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城市道路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个性化原则

基于城市绿道生态设计的主要内容,城市绿道设计者要以人们生活为出发点,依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满足人们对城市绿道游玩和观赏需求,进而设计出一条良好的城市观景路线。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布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方面人们有效的使用绿色空间,从而让人们在绿色的环境熏陶下,在释放自身压力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

1.2地域性的基本原则

从生态位原理的角度看,每个城市所在地域都有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这就造成各个地域生态位的差异,形成了纷繁多元的生态世界。应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立地等条件。根据本地域实际的生态情况,选择有利于本地域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自然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合理的设计应与自然相结合而不是相抗衡。

1.3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只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本身并非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作用而存在发展。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应该将道路放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通盘考虑,考虑生态的连贯性保存和恢复生态系统。

1.4延续性的基本原则

景观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是文化的结晶,因而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必须融入各种文化元素,通过拷贝传统符号隐射历史机理,并尊重城市的传统发展和建设历史,做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因而城市道路景观在作为城市形象窗口的铜须必须坚持延续性的基本原则。

2 城市生态道路设计理念

2.1路线选形设计

在道路设计中,路线选形非常重要,要践行环境保护原则,应确保路线选择的合理性。首先,要对道路路线和城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路线与城镇距离较近的情况下,极易对道路线形的顺畅程度造成影响,并且道路通行会导致噪声污染和废气污染,沿线拆迁工作也非常严重。反之,若距离城镇较远,很难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道路路线应与沿线文化遗产等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对原有状态造成破坏,应密切联系当地政府和相关文化保护部门。再次,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绕行措施进行农田保护,并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

2.2城市人行道路设计对策

人行道路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道路排水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城市人行道路本身的荷载较低这一基本特性,有效地运用透水结构或缝隙透水来进行人行道铺装。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混凝土来对基层进行铺装,然后再在恰当部位处进行隔离层设计,保证人行道路路基的整体稳固性。此外,在人行道路的旁边部位处设计排水沟和截水沟,具体需要结合路基工作区的相应规模以及设计情况等,对排水沟和截水沟的设计深度进行科学确定,并要通过进行有效计算来持续完善连接管等相关设置的排水设施,确保可以对人行道路的雨水渗流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2.3设计规划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渗透“海绵城市”理念期间,为了提高道路设计的有效性,有必要先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形成深刻认知,然后结合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科学地开展道路整体规划设计,具体需要紧密结合现阶段城市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城市周边的环境、河流以及其他方面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等,科学制定道路设计规划与方案。在初步道路设计环节中,设计人员需要对道路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等形成深刻认知,明确雨水收集、道路铺设以及绿化设计的相关要求,保证城市下水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自然环境进行改善,减少城市污水系统的实际压力。此外,要有机结合城市道路设计与城市绿化建设,保证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生态景观或绿化建设来降低整体的市政建设成本,同时利用绿化建设来改善生成生态环境,减少水污染,从整体上提升道路建设的生态价值。

2.4建设市政综合管廊体系

城市中的市政管道基本依附于道路进行铺设,其与城市道路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关系。但市政管网的反复维修不但影响了道路的正常通行,而且在维修过程中对道路实施的刨铣和切割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粉尘,从而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市政综合管廊系统是指在城市道路下方采用盾构顶进或大开挖的形式,先行建设1条矩形和圆形的地下管廊,而各类市政关系则按照规划要求在管廊内进行布设。由于地下管廊系统通常由大型混凝土构件拼搭而成,其相对于各类市政管网外部的金属保护管或覆土层而言,其保护性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使是城市道路受到内部车辆荷载所碾压,管廊内部的管线均不受任何影响。同时,各类市政管网存在定期维修、新增或封闭接口等作业行为,市政综合管廊内所布置的管线在进行管道维修和割接作用时,工作人员也无需对道路进行开挖,直接在综合管廊内部便可开展各项日常作业,不但减轻了工人的作业强度,而且避免了重复开挖城市道路而造成的生态污染。

2.5道路边坡设计

在进行城市道路边坡防护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坡面防护、冲刷防护,有些城市还使用了灰浆防护以及植草被防护,现在城市发展中,植草、植树是最常用的防护手段。但是在构建石质边坡时,它的施工比较繁琐,会影响环境以及生态。因此,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能够有效保护城市生态及边坡质量。在设计中,通过分析岩层性质,精准核算边坡比,对坡度进行放缓。在增强支护方面,采用方格网植草及挂喷土植草。为使雨水收集达到一定效果,增强雨水渗透力,可在边坡的坡脚利用碎石设排水沟。

2.6利用植草沟、生态渠道等方式组织道路排水

传统的雨水管网是通过埋设在道路下方的管道组织排水,由于其埋设在地下日常清理维护难度较大,大量垃圾和树叶经常堵塞管道。在采用植草沟、生态渠道等形式组织道路雨水排放时可利用植草沟或生态渠道内的植物对地表径流起到初步的过滤作用,其流速也会得到一定的迟滞。与此同时,部分地表径流也会在流经植草沟、生态渠道时产生一定的下渗和吸收,进而达到削减地表径流总量的目的。植草沟与生态渠道通常裸露在地面上,只需定期对其内部的垃圾进行清理并对其中的植物长势情况进行修剪。上述清理工作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清理养护工作较为便利。

结束语

道路施工的设计是道路施工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增强道路设计水平,就需要正确指导工程建设,在施工时期生态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设计的时候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给道路设计提供保障。正确使用生态技术和生态理念,不仅需要改进道路功能,而且要降低对于附近环境的影响,把生态环保当做主要目标,给车辆的出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祁文洋.浅谈基于案例特征的城市绿色生态道路设计要素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9(4):33-34.

[2]杨国淑,邹寒,张改景.绿色生态道路理念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绿色建筑,2019(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