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骨超声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诊断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肌骨超声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诊断效果观察

王莹雪,张文婷,袁晓文

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特诊科 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目的:探究肌骨超声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诊断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进至我中心治疗的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总计45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并作为诊断标准,全部对象接受肌骨超声诊断,综合超声表现与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病情,分析肌骨超声诊断效果。结果:经肌骨超声诊断,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超声表现以高低回声相交接、1级血流信号为主,诊断准确率高达95.56%(43/45),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肌骨超声应用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诊断工作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肌骨超声;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影像诊断;价值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属于人体浅筋膜结节性纤维细胞的增生性病变类型,生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是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特征,单发患者较多。本病的发生原因并不清晰,可能是外伤感染所致,20~40岁年龄层的人群相对多发。通常,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无身体部位发生限制,但以上肢、头颈部位较多见,一旦快速生长结节,会对患者的容貌带来不良影响,增加患者自卑心理,所以临床应尽早诊断和科学治疗[1]。人体浅表肿物通过影像学检查,安全方便,特别是超声技术的操作简单、无创,可以在患者后续治疗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现对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6月我中心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予以肌骨超声检查,取得理想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选取的45例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均是2021年1月到2022年6月于我中心就诊治疗的患者,包括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跨度是25~49岁,均数(40.28±3.28)岁;病程范围3d~3个月,均数(1.12±0.58)个月。研究开展被伦理委员会大力支持,患者知情,家属同意,且把先天性心脏病、精神障碍、认知异常患者排除在研究人员之外。

1.2诊断方式

本研究纳入的45例患者均开展肌骨超声诊断:检查前需讲解注意事项,叮嘱患者注意休息,调节饮食;选择西门子S2000 Helx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实施诊断工作,患者左侧卧位,探头频率设置成6~14MHz,经病灶部位开展纵横切面扫查,对患者血流量、状态、速度、血流压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分析肿块形态、血流分级、大小、回声、筋膜粘连状态。通常情况下,把测量的最为精准的直径视为肿块大小和任何切面参考标准,肿块形态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把皮下组织回声作为内部回声参考标准,如低回声、高低回声、无回声等;结合患者血流状态进行分级,未发现血流信号记入0级,少量血流且出现1~个点状血流信号记入1级,血流丰富且出现3~5个点状血流信号记入2级,血流信号非常丰富且超过5个点状信号记入3级。

1.3观察指标

把病理诊断结果视为检查“金标准”,综合超声影像结果和患者症状分析肌骨超声检出结果,计算诊断准确率(诊断阳性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对本组患者超声表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涉及回声(均匀低回声、低回声伴高回声、高低回声相互交接、无回声);血流分级(0~3级)。

1.4统计学处理

SPSS23.0软件处理与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述,卡方验证;α=0.05作为研究检验标准,P<0.05则说明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肌骨超声诊断结果   本组45例患者经肌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是95.56%,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如表1所示。

表1 本组患者肌骨超声诊断结果分析[n,(%)]

诊断方式

例数

诊断例数

诊断准确率(%)

肌骨超声

45

43

95.56%

病理学诊断

45

45

100.00%

X2

2.046

P

0.015

2.2分析肌骨超声表现   经肌骨超声检查,42.22%%患者出现高低回声相互交接现象,血流分级1级患者占比最高,高达33.33%(15/45)。如表2所示。

表 2 本组患者肌骨超声影像学表现分析[n,(%)]

超声影像学表现

例数

占比(%)

回声

均匀低回声区

10

22.22%

低回声伴高回声区

13

28.89%

高低回声相互交接

19

42.22%

无回声

3

6.67%

血流分级

0级

11

24.44%

1级

15

33.33%

2级

12

26.67%

3级

7

15.56%

3讨论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结节边缘并不清晰,以蟹足状延伸至人体肌肉或脂肪组织中,一般临床常见三种类型,如黏液型、纤维型、细胞型,组织成分和肿块病程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早期肿块多表现出粘液组织成分,晚期则以纤维组织为主,甚至同一肿块的组织成分并不同。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生长速度较高,细胞异常活跃,可能会误认为肉瘤,阻碍合理治疗的时机,导致患者病情恶化[2]。手术局部切除病灶效果确切,但因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加之疾病的自限性,无需手术即可自愈消退,所以需要对患者病灶情况进行准确诊断,便于后续治疗工作的良好开展。

肌骨超声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开展相应诊断,便于良好观察患者病灶位置、肿块大小和轮廓,准确鉴别疾病类型。通常,肌骨超声下的浅表性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肿块以圆形、椭圆形或者分叶卵圆形为主,多见于人体皮下浅层脂肪层和中央脂肪层中,回声状态和增生肿物成分相关,对于粘液基质,多表现出低回声区,细胞成分则会呈现明显的高低回声交接情况[3]。除此之外,肌骨超声诊断过程中,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肿块筋膜回声线的移动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了解血流信号状态,从而准确判断病灶来源[4]。在本次研究中,肌骨超声诊断准确率高达95.56%,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肌骨超声可以良好诊断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肌骨超声影像学图像特征一般是:单发肿块,直径不足40mm,边界模糊,不见包膜,多数外周回声强,易存在深筋膜强回声线后移现象,伴有高低回声相互交接特征,血流信号较少。本组患者中,2例患者未能经肌骨超声明确病情,临床误诊为神经鞘瘤,影像学图像中,可明显发现低回声伴边缘高回声区,神经鞘瘤包膜清晰,出现神经粘连现象,相关瘤体神经经两端穿过,而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边缘回声较高,且多呈现出三角状,角样或者星状延伸到周边组织内部,不会与神经组织产生直接性联系。鉴于此,为更加科学准确的鉴别疾病,临床需要结合影像学图像密切分析回声状态和病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性判断[5]

综上所述,肌骨超声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诊断中的影像学价值较高,可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彩云.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肌骨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A5):198-199.

[2] 苟夏娟.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肌骨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8):83-85.

[3] 周文阳.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肌骨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2):3817-3819.

[4] 杨洪敏,董华,翟廷贵,等. 肌骨超声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2):189-190.

[5] 王丽,施敏. 探讨肌骨超声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