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书法艺术基础培训普及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群众文化书法艺术基础培训普及探索

何晓巍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

摘要: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电脑、手机得到普及应用,很多人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教育教学中也存在重成绩轻书写的现象。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将书法教育提高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这为书法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坚定了做好书法艺术教育的信心。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加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加强书法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群众文化;书法艺术;基础培训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优秀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质,汇集了多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汉字发挥着重要作用,书法艺术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光辉闪耀。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艺术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书法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使命。在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1加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1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学生的书写能力逐渐削弱,出现了汉字书写危机。识字写字是学习的开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全面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我国教育的内涵发展。只有加强书法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书写能力,促进学生智育、美育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1.2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汉字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书法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汇集了汉字魅力与传统文化精华,也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传统文化是书法艺术的内在核心。通过书法艺术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书法中蕴含的执笔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能感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书法艺术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开展书法艺术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1.3是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需要

要想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找准文化所依托的载体,找到传统文化的“根”。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优秀思想,都是通过文字记录而来。中国书法伴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和应用中成为艺术形式。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书法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书法艺术的笔画、线条等都融入了书写者的情感,彰显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此外,中国汉字记载了历史、经济、思想等内容,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人文思想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书法艺术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2管理和实施书法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1)教师是书法教育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新课标也对书法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书法教师掌握专业的书法技能,又需要书法教师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具备专业的、熟练的书法技能,书法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顺利地演示、示范和指导。书法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功底,才能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也就是使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力。因此,应该尤其重视书法教师的能力和技能培训,重视书法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升。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校外的书法培训和研讨。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有意识地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关于书法教育的教材选择、书法专题以及新课标研究等多元化的培训。推进书法教师与时俱进和专业能力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书法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有意识地围绕书法课堂开展针对性强的书法教学研讨和培训,并在教师接受培训过程中逐渐发现更多教师的优势,挖掘在书法教育方面更具潜力、更优秀的教师骨干。

(2)帮助教师真正理清楚书法与写字之间的关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有明确的提示,“中小学阶段的书法教育应该重点以识字和书写为主,以书写和识字为基础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在反复的书写实践当中不断实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示,书法教育并不应该只是书法教师的事情。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识字、书写与书法的结合。中小学阶段,书法和写字是弥补可分的,书法课和写字课可以是融为一体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书写是否规范、是否规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加强教师的书写书法化培养。每一个教师的书写形式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书法的看法。所以,学校也应该重视教师书写的书法化。在日常的教育当中强调书法教育的普遍存在性。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重视自身书写的规范性和书法化的培养,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学生的书写。教师一笔一画的书写风格,美观的板书形象都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引导。

3实现策略

3.1引导书法审美方向,厘清书法乱象

中小学书法课程更注重书法技能训练而非审美教育,学生受到的书法审美引导较少,而书法界存在的一些乱象也对正确审美观造成冲击。把书法审美植根于学生的心田里,就需要引导书法审美方向,厘清书法乱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倡导正确的书法审美观念。欣赏书法不仅在于观看字形的飞扬或严整,更应该注重“心”的认识功能,体悟纸墨背后作者的心绪起伏与真情流露。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广泛欣赏名家作品,在比较中感受历代作品不同的审美偏好,体悟作品中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精神内核,不断从横向上拓宽学生的书法视野。其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解读书法作品,从汉字的字体演变中发掘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从书法艺术作品中感受作者书写的风格与美感,传承人品与书品并重、立品为先的书法审美传统。现今社会被市场经济主导,煽风点火和投机倒把成为书坛怪象,书法发展状况令人忧心。恢复文化世界的纯净质朴,要肃清书法市场中不以文化交流、升华性灵为目的的交易活动,保护一方文化天地。而从书协对于以射墨、盲书为美的“丑书大师”予以集体除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发挥书协作用,行使书协权利,不失为整顿书法市场的有力手段;而个人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也体现责任担当,维护书法市场的风清气正。

3.2健全书法评价机制,完善考核方式

衡量书法品质的标准受认知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因而并不统一。但区别书法的良莠应该有符合大众审美的准绳。此外,书法尚未被作为分科教学中的正式学科看待,考核方式也未全面建立。健全书法评价机制,制定有关评价标准,以提高书法关注度。作为一种各抒己见、包容度较高的艺术,书法课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多元的,不一定进行传统的闭卷考试,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让学生自主表述上课所学的知识,注重答案的多样性,从检验中发现书法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下一步的教学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智能化时代下,书法艺术逐渐被忽视,提笔忘字现象比较常见。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在书法艺术教育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书法艺术教育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分别在在笔画和字形教学中、在书法临帖教学中、在汉字构型教学中、在书法创作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推动书法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秀廷.传统生态文化下书法艺术教育对环境艺术的影响[J].环境工程,2022,40(4):287.

[2]杨永彬.书法教育:融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J].江苏教育,2022(29):6.

[3]马冬.小议书法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J].文化月刊,2021(1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