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探究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李民

 山东省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梁济运河分中心,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跨度相对较大并且影响范围广泛,在具体施工的时候,做好对其施工管控是极为关键的工作。信息管理技术和水利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水利工程的管理应用效率提升,为建设绿色节约型社会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并逐渐延伸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等各阶段,可以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内容广泛丰富。这些项目,特别是现代水利项目,具有运用先进技术和规模大的特点。全面加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国家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果,但由于其广阔的前景,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以确保其对水利工程等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

1.1为工程施工做好前期准备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能够为工程施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于水利工程项目而言,正式开展施工前,需对各个环节运行质量进行在此复查,为后续水利工程顺利施工做出基础保障。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将各施工部门职责与工作内容进行细致划分,确保在后续施工过程中能够做到各司其职,为水利工程有序开展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1.2有效促进工程开展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对水利工程施工具有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水利工程施工周期以及质量符合预期制定标准,首先,工程施工管理能够对施工图纸、施工计划以及实际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在施工环节中能够完全按照计划开展。其次,对于成本角度而言,施工环节所占成本一般占比工程投资六至七成,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施工建材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浪费以及材料因人为因素而受损现象,有效控制施工成本[1]

1.3提升工程施工安全性

为了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相关部门要深入探析施工建设的主要内容。因为施工量较大,如果无法确定施工内容,会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质量的问题,如果有关部门有效地解决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则可让施工建设的价值显著提升。在施工管理阶段,监管人员要能及时发现问题,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便于后期的施工监管,也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施工环境。

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2.13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三者综合统称之为3S技术。GIS技术是专门管理地理空间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动态显示等。质量监督人员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或移动GIS服务浏览查看整个工程建设区域乃至重点工程点的地理空间信息,基于用户的活动位置来交互信息。3S技术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移动及网络通讯等相结合,实现了在不同终端产品上现场采集、保存、处理与分析质量监督数据成果,多用户可围绕同一工程或同一活动同时开展监督检查。

2.2多源信息叠加融合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主要涉及到参建单位广、涉及各类工程专业杂、建设细节内容多,从地理空间影像及位置定位到各类质量监督业务数据,其涉及到巨大的信息数据。基于3S技术形成对各类空间和业务的分析支持,结合地理数据、基础参数、动态数据、历史数据、图层数据等多源信息,采用图层叠加、数据聚合、空间分析、关联分析、迭代分析等技术进行融合。从各参建单位及各类专业等多渠道来看,监督信息融合,能够实现对工程提供更高精度、更多种类、范围更广的基础数据资源,可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的覆盖范围、质量及实用程度大大提高。

2.3BIM技术

第一,虚拟施工应用基于BIM的虚拟施工指的是将BIM技术、虚拟技术以及三维模型等技术融合起来,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前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将水利工程施工工艺和施工的内容展现出来,尽可能地避免设计图纸和施工中出现的矛盾。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前将BIM虚拟施工技术应用到施工过程中,对制定的施工方案等进行检测和模拟,并对其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施工方案符合施工实际情况。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结束后,利用施工模拟技术,也可对完工后的质量问题的责任归属进行追溯;第二,可视化应用。将BIM技术的可视化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能够为水利工程施工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提供数据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信息的集中管理,包括施工信息的提取、插入、更新等,大大改变了传统施工的管理方式。可视化施工能够解决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专业信息交流不通畅、缺乏沟通等问题,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第三,用于施工安全检查。设置安全检查的规范与标准,确保BIM模型能够满足水利工程项目的相关条件。利用BIM模型可以进行自动安全检查,更全面地反映施工安全;第五,用于水利工程质量管控,利用BIM技术进行3D建模,根据施工设计中的相关参数构建建筑模型。与传统的二维模型不同,3D模型更接近建筑构件,在进行技术交底的过程中,设计方可以利用3D模型开展工作,施工人员也能更好地理解施工图纸,能够为后续施工提供便利

[2]

2.4网络技术收集与处理

随着TCP/IP技术不断更新和技术上突破,通过对远程监控、远程监控、远程监控、远程监控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使计算机网络数据传送速率大大加快,基础建设能够为今后建设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保证。从信息技术分析,信息收集、分析和传播是信息的3个方面。信息的处理尤其是信息收集方面,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和遥感技术,收集包括地质和水文环境等相关的信息,从而为后期建设提供支撑。通过对资料分析,能够得出符合水利水电施工管理需求的高品质工程资料及施工进度资料,采用网络技术及与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数据交互,能够充分发挥数据作用。

2.5微服务架构技术

信息化服务系统开发采用“微服务开发规范”,按照微服务架构原则分解和开发小而独立的应用,每个应用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采用轻量级标准化的通讯机制互联,且遵循松耦合和高内聚的原则,服务直接低耦合,服务内部高内聚合,便于模块化集成和扩展。综合分析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涉及的各业务数据流,并考虑不同终端设备的应用,本质量监督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来实现。每个微服务相对而言更为简单和灵活,能够独立的部署,将庞大的应用分开部署到若干小的服务器上去,降低了硬件成本的同时还能方便运维[3]

2.6中间元素操作系统技术

中间元素是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作为信息系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中间技术是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从信息系统管理功能、水利建设等方面来看,中间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的水利工程项目,由于施工管理系统和中间组件技术的有效集成,可以有效地利用水务技术信息的细节,建立数据库和集成平台,有效地利用各种数据和运行控制系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当今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水利工程属于民生工程,在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切实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乌云高娃.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实践[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27):2.

[2]程晓贤.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有效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8):2.

[3]曲军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21,40(3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