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财务管理作用,保障水利改革事业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发挥财务管理作用,保障水利改革事业发展

徐明兰

江苏省连云港防汛机动抢险队 222000

摘要: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明确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水利行业强监管,既要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链条的监管,也要突出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资金、行政事务工作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发挥财务管理作用,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绩效管理;到根据水利行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和发展重点,借助内控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加强利行业内部审计度,规范内部管理,防财务风险加强防倡廉为水利行业业务稳步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业务支持,保证了水利改革发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水利改革;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发展方向

强监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管理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新形势赋予水利工作的历史使命,是包括水利在内的各行各业谋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绩效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财务管理方式及监管手段,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规范运行以及建设市场、管护主体的监管,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发挥效益;通过对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得到安全高效利用;通过建立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的水利干部职工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干部职工队伍相互联动,认真履职尽责。

1.水利工程项目实行绩效管理

1.1强化水利工程项目绩效管理的意义

1.11提升整体工程管理水平

将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对实施期超过一年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实行全周期跟踪问效,建立动态评价调整机制,政策到期、绩效低下的政策和项目及时清理退出。建立符合实际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评价管理体系,以此来保障绩效评价的公正和客观,完善评价机构建设,明确权能,整体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1.12实现水利资金利用的最大化

水利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重点,是水利资金如何利用,并实现利用的最大化,开展绩效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判断资金利用的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实现了资金的利用价值。构建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水利资金在支出预算的范围内,是否通过正确的资金使用方式和方向,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是否出现被挤占、挪用、套取、贪污、滞留等问题,督促项目管理单位确保配套资金如期足额到位并加强支出预算管理,提升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

1.2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与流程

1.21制定水利资金预算目标

根据水利项目预算的内容和水利资金利用的现状,并参考上一年度的绩效评价信息,制定本年度的水利资金预算计划,为本年度水利项目的开展做资金利用上的指导,并设定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落实水利改革的工程监管措施,保证资金利用到位。各部门应加强绩效目标执行的监管力度,确保在支出预算的范围内,保证水利项目的预期产出,实现申请单位设定的绩效目标。

1.22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工作需要第三方的介入,以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公开,提高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防止内部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降低评价工作的可信度,以产出、效率、效果为评价原则,结合绩效目标,由多方进行综合性的绩效评价,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

1.23绩效报告

在绩效评价工作结束后,将评价的内容和结果,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报告,作为重要的书面材料。编写绩效报告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检查的过程,可以及时发现评价工作中的不足,完善工程监管上的缺陷,为监管工作的开展排除阻碍。

1.24加强绩效结果的运用

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绩效结果的运用,是绩效管理价值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实施支出预算监管的成果,也是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绩效结果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从而改进绩效管理中的不足,实现预算资金的合理利用,保证资金预算监管的有效性。

1.25绩效评价的经验总结

在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结束后,需要对此次评价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对评价工作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整改的意见和措施,改进绩效评价上的不足,提升绩效评价的监管职能,针对性的整改评价问题。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要扩大评价范围,完善指标体系建设,优化评分方式,健全支出预算管理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实现绩效管理的提质增效。

2.借助内控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的实际管理问题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靠性,有助于管理层实现营方针和目标,保护单位各项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除此外,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

2.1加强水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2.11保证各项业务管理活动平稳有序开展

加强水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助于保证各项管理活动的平稳有序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及时发现业内外的风险因素,从而有助于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这些风险因素。第二,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客观的评价单位的当前运行状况,有助于制定适宜的运行战略和策略。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增强财务报表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能够让管理人员更加了解实际情况。第三,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能让业务人员更加熟悉工作流程,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正常情况下,部门应当给每个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说明书,在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下,各岗位人员会更加了解所在岗位的职责以及任务,从而尽快熟悉和适应相应的业务流程,避免错误的发生。

2.12监控水利行业内部风险的发生

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监控其内部的风险。一方面,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监督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单位可能会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和退出机制不健全,人才后续提拔和培养方案不规范等问题。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另外一方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也有助于控制财务杠杆的调整速度,降低单位的财务风险。

3. 加强利行业内部审计度,规范内部管理,防财务风险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以来,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域逐步拓宽,力度逐年加大,成效逐步显现,在规范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3.1帮助防止财务状况出现问题。

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与各职能部门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般比较了解单位的运行状况,在检查单位内部的薄弱问题、财务舞弊问题等方面有显著优势,能更有针对性地披露财务信息和管理漏洞,为单位经济数据的真实性提供可靠保障。

3.2发挥监督参谋作用。

内部审计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水利行业各部门各项经费管理及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检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控,促进单位良性运转,从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同时,内部审计还能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为领导班子决策制定提供帮助,并随时进行过程跟踪掌握决策的落实执行状况,使水利行业各部门各项业务管理活动沿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语:补短板、强监管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强监管是总基调里的主旋律,而其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各级水利部门应准确理解和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方向,切实肩负起强监管的责任,尽快扭转行业监管薄弱的被动局面。各领域工作应聚焦聚力,全行业上下共同努力,真正把强监管作为水利行业的首要任务、重点内容,建立起促进人水和谐的长效机制,实现水问题的标本兼治,让新时代的水利事业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谷彩虹.水利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J].现代国企研究,2017,(10):164-164.

[2] 孙继昌.在中国水利工程协会水利改革发展报告会暨第三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9,39(4):20-23.

[3]杨霞.论水利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中的内部会计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14(09)

[4]张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中国内部审计,2015,(1)

作者简介徐明兰 1976.05.03江苏大学本科高级会计师江苏省连云港防汛机动抢险队研究方向:财务 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