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部位选择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6
/ 2

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部位选择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李华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719000

摘要:目的探析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部位选择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10—202110月诊治的尿毒症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均伴有肾性贫血,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n=53)给予给予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组(n=53)给予鹰嘴(肘关节伸侧部区域)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8周后、12周后的HbHCT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内的EPO总使用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心功能指标LVEFC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且血清CT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皮下注射红细胞生成素可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机体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降低注射部位疼痛和出血、僵硬等并发症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尿毒症血液透析

引言

缺血性贫血是尿道血液透析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肾功能衰竭,血红蛋白的自身产生很少,结合长期血液透析导致失血,增加红细胞的脆弱性,加重贫血症状。研究表明,血液透析自身产生促红细胞生成反应非常低,红细胞生成延迟,贫血的恢复过程相对缓慢,如果想快速改善贫血症状,就应使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反应。红细胞生成素可以直接促进前体红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研究表明,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动员有显着影响,可以有效地加速血红蛋白的恢复时间。目前临床使用三角肌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方法,但三角肌注射的疼痛明显,而且很容易形成硬结或出血影响治疗效果,而静脉输注管对疗效损失较大,半衰期短影响治疗效果。研究表明,部分大腿关节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较少,皮肤湿度较低,血流量较少,流动速度较慢,可以有效地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本研究探讨了红细胞生成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对治疗性血液透析在细胞中的有效性的影响,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诊治的尿毒症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均伴有肾性贫血。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3例,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5.6±6.8)岁;原发病: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病9例,痛风性肾病12例,肾病综合征4例;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6.5年,平均(2.85±0.30)年。观察组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5.9±7.1)岁;原发病: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8例,痛风性肾病12例,肾病综合征7例;血液透析时间9个月~7年,平均(2.89±0.33)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每周两次皮下注射雌激素注射到上臂三角肌的下边缘,剂量为150U /(kg周),并在12周后比较临床效果。观察组每周两次在关节区域皮下注射雌激素,采用垂直注射针法,注射针60以上螺旋皮肤消毒,注射针伸展到游艇上,左手指示,大拇指距注射点5厘米,右手握住注射器,注明注射器固定为垂直注射针,注射针的深度因体重而异,注射针的速度更快,以减少皮肤注射,减轻疼痛,降低出血率;注射液体后,可允许少量气泡进入针孔,以阻断液体输出,确保注射前后针头部位无液体污染,避免针头部位的液体刺激小血管皮肤损伤,导致局部斑块形成;注射后,用两条棉线挤压穿透点,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1)血清学指标: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分别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2)EPO使用量:收集整理2组患者治疗12周内的EPO使用总量。(3)心功能指标: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同时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2mL,以2000r/min转速离心10min后,取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水平。(4)不良反应发生率:收集整理治疗期间血压升高、肝功能异常、口干、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血清学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8周后、12周后的Hb、HCT、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2组血清学指标比较(x±s)

2.22组EPO使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EPO使用量为(3120±345)U,对照组的EPO使用量为(5237±736)U,差异显著(t=18.960,P<0.001)。

2.3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12周后LVEF和CI均高于治疗前,cTn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x±s)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维持血液透析是简单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定期和长期的血液透析会导致体内的环境破坏,增加红细胞的易感性,恶化贫血,导致低血压,心律失常,肌肉抽筋和许多其他透析并发症。贫血是尿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加速体内缺氧和缺氧的反应,导致肾小球和纤维化之间的应激现象的发生,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并增加死亡率。据估计,60-80%的血液透析患者患有贫血。肾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的肾分泌急剧减少,这导致体内缺乏叶酸和铁等物质,导致体内红细胞易感性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目前,临床红细胞生成素已成为治疗肾性贫血的首批药物,可有效改善肾病终末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延迟和视网膜细胞计数。外源性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红细胞和干细胞形成的早期阶段,对骨髓细胞具有特定的刺激作用。研究表明,用高剂量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以在6周内达到有效或显着的疗效水平,并且由于疼痛,皮下出血,不适等原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率不会增加,臀部选择较少(臀部外),腹部注射红细胞生成素。目前,大多数血液透析卵巢患者接受静脉注射或三角注射,但静脉注射会加速药物的半衰期,三角注射容易发生地下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寻找临床最佳的注射部位对于改善贫血症状和君主制患者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皮下注射红细胞生成素后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很少见。在乳头状关节(骨)的皮肤下注射药物有效地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允许更长时间地维持有效的血液浓度,并减少注射部位疼痛和出血的频率。

结束语

总之,皮下注射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改善贫血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机体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降低注射部位疼痛程度和出血率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佳,郑栋材,舒宝仙.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透析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的改善作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9,30(03):9-10.

[2]林辉.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2019,41(15):1665-1666+1672.

[3]窦海川,郭宏艳,陈燕,王红月.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贫血患者炎症及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1):2707-2708.

[4]蒋予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王莹.左旋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9,20(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