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2

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的效果分析

徐港

自贡市中医医院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分析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括约肌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行常规肌间瘘管结扎术﹐实验组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每组27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指标对比,试验组显优(P<0.05) 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显低(P<0.05)。结论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可获得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产生。 

【关键词】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括约肌肛瘘;手术指标;并发症

肛瘘属于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肛肠科疾病,此病治疗难度大[1]。既往在肛瘘的临床治疗中,多采取手术方式,但是手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因此总体效果不佳,无法较好的推广于临床上。伴随医学技术的发展,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问世,该术式损伤少,疗效好,治疗括约肌肛瘘可获得显著效果。为此,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括约肌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括约肌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行常规肌间瘘管结扎术﹐实验组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每组27例。其中参考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5例、12例,年龄34-65岁,均值范围(56.54±3.23)岁。实验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4例、13例,年龄32-67岁,均值范围(56.79±3.54)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小(P0.05)。

1.2方法

1.2.1参考组

本组行常规肌间瘘管结扎术,在探针的辅助下,于瘘管上沿肛缘括约肌间沟作1.5到2.0 厘米弧形切口,进入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之间的平面,沿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之间的平面分开直至瘘管并与内括约肌平面贴紧,使其横断,并选择3-0型可吸收缝线缝合内括约肌一侧开口,然后分离外括约肌,切断外括约肌侧瘘管,通常长1厘米左右。用刮匙完全刮除感染肉芽组织,以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瘘管,以可吸收线缝固瘘管,切断内外,肌间切口应松解缝合,并局部用纱布加压包扎,完成手术操作。

1.2.2实验组

本组行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确定内口后,用探针从肛瘘外口腔探出,然后从内口腔探出,如果内口腔不清楚,可以给亚甲蓝加过氧化氢,从外口腔位于位置的内口腔内注射;用手指识别括约肌间沟位置,从外口沿瘘管行走,贴瘘管壁自由向外括约肌瘘管方向延伸至括约肌间沟处,用止血钳夹封闭瘘管并取出外侧已自由瘘管并与外括约肌侧面紧密贴合,用3-0型可吸收线将瘘管在近内口处缝合闭合结扎。如果瘘管较深,游离后,可用神经拉钩进行有效牵引显露,以尽可能降低外括约肌损伤范围。在创口内注入过氧化氢并证实瘘管至内口处完全闭合,剪除创口为“喇叭型”,用敷料压迫包扎,完成手术。

1.3 疗效标准

1.3.1手术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予以观察比较,其中可见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

1.3.2术后并发症

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可见肛门益液、排便困难、顽固性排便。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分析

表1显示,手术指标对比,试验组显优(P<0.05)

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d)

住院时间(d)

切口愈合时间(d)

实验组

27

32.34±3.21

5.43±1.23

15.43±2.12

参考组

27

38.76±2.54

6.57±1.54

17.64±1.45

t

-

8.149

3.005

4.471

P

-

0.001

0.004

0.00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表2显示,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显低(P<0.05)。

2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n,(%)]

组别

例数

肛门益液

排便困难

顽固性排便

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

27

0(0.00%)

1(3.70%)

1(3.70%)

7.41%(2/27)

参考组

27

3(11.11%)

4(14.81%)

2(7.41%)

33.33%(9/27)

χ2

-

3.176

1.983

0.353

5.594

P

-

0.075

0.159

0.552

0.018

  1. 讨论

肛瘘是肛肠科的多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其是肛门切口引流或因周围脓肿化脓所引起的后遗病变。研究资料显示,肛肠疾病中肛瘘在我国发病率大约1.67%~2.60%左右,而国外肛瘘发病率8%~20%。肛瘘在临床上通常是肛瘘外口腔反复有少量脓性、血性及黏液性分泌物流出,以上症状均可刺激肛周,继而出现瘙痒感和潮湿感,严重者可形成湿疹而影响外口愈合;此外,瘘管中还可能会形成脓肿而导致乏力、疼痛,从而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前临床上多以手术治疗括约肌肛痿为主,但其手术种类较多,手术不同,所获得的疗效存在差别,常规肛瘘手术可能造成创伤,再加上手术出血量大,从而推迟患者术后康复,也有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功能,从而影响患者术后排便[2]。本次研究中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患者结果显示,手术指标对比,试验组显优(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显低(P<0.05)。可见该术式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产生。笔者分析认为,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较肌间瘘结扎术有以下特点,可对外括约肌痿管及远端瘘管予以完全切除,方便引流、换药,降低切口、病灶残留积液积血后未愈率,用包绕外口单一手术切口经皮下游离瘘管至括约肌间沟可避免在肛缘内侧做切口,有利于降低缝合切口开裂和积血感染机会[3]

综上所述,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可获得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产生。 

参考文献

[1]叶鹏飞,叶朝辉.改良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2020,28(08):102-104.

[2]丁将益.针对低位肛瘘患者采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实施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6):43+58.

[3]曹亚秋.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