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效果分析

吴建国

平昌县驷马镇中心卫生院,四川 巴中,636475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根治性治疗运用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划分2020年7月-2021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为两组,分别采用四联疗法和三联疗法治疗,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镜和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和Hp根除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炎性因子和胃泌素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提高Hp根除率和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四联疗法;三联疗法;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胃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以腹部胀痛、餐后反酸、食欲下降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其特点主要为高复发率、反复发作、病程长,对患者身心健康危害较大[1]。当前在治疗慢性胃炎时,药物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时根除Hp,对控制病情进展和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了根除Hp感染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划分2020年7月-2021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为两组,36例/组。对照组年龄22-73岁,平均(47.1±6.5)岁,病程2-10年,平均(5.6±1.3)年,其中16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观察组病程2-11年,平均(5.7±1.4)年,年龄23-74岁,平均(47.3±6.6)岁,其中女性19例、男性1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区别(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三联疗法,即口服克拉霉素,每次50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每次1.0g,每天2次;奥美拉唑,20mg/次,2次/d,共治疗14d。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三联疗法上,再联合运用枸橼酸铋钾颗粒,每次220mg,每天2次,14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下列指标:(1)胃镜评分,即根据Lanza标准,运用4级评分法,其中胃内病灶>10个,且3个区域内出现糜烂为4分;3个区域存在糜烂,且个数<6个为3分;1个区域内出现糜烂,且个数为3-5个为2分;糜烂个数为2个为1分;无糜烂为1分;(2)临床症状评分,其中症状明显,且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为3分;症状中度为2分;症状较轻为1分;无症状为0分;(3)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测定,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测定则选择免疫投射比浊法;运用放射分析法对胃泌素进行检测;(4)通过14C呼气试验检测Hp,并且对Hp根除率进行计算。

1.4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价:(1)显效。Hp阴性,胃镜检查后,可见活动性炎症消失,且症状基本消失;(2)有效。活动性炎症和临床改善明显,且Hp阴性;(3)无效。病情加重或者Hp阳性,且体征和症状无改变。

1.5统计学分析

由SPSS24.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计数和计量资料对比行X2和t检验,

以P<0.05表示有差异。

  1.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Hp根除率和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1 两组疗效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Hp根除率

对照组(n=36)

15(41.67)

14(38.89)

7(19.44)

29(80.56)

22(61.11)

观察组(n=36)

26(72.22)

9(25)

1(2.78)

35(97.22)

31(86.11)

X2

5.343

9.112

P值

<0.05

<0.05

2.2两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的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胃镜和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x±s,分)

胃镜评分

临床症状评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36)

2.58±0.74

1.26±0.45

2.49±0.52

1.78±0.35

观察组(n=36)

2.61±0.76

0.49±0.12

2.47±0.55

0.74±0.12

t值

0.645

9.165

1.196

5.76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炎性因子和胃泌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TNF-α、胃泌素、CRP以及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

两组血清因子对比(x±s

组别

CRP(mg.L-1

TNF-α(IU.ml-1

IL-6(ng.L-1

胃泌素(ng.L-1

对照组(n=36)

9.45±2.67

58.12±4.35

169.34±9.87

116.37±13.23

观察组(n=36)

6.22±2.34

40.09±4.34

140.02±4.35

70.11±10.37

t值

7.494

8.112

5.308

7.487

P值

<0.05

<0.05

<0.05

<0.05

    1. 讨论

    慢性胃炎作为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消化内科疾病,具有复杂的发生机制,与诸多诱发因素如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营养不良以及饮食习惯不良等有关。一直以来,临床上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以三联疗法为主,即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奥美拉唑,可以阻断H+-K+-ATP酶,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并且抗生素可以直接杀灭细菌。但是因为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的种类和次数较多,逐渐增加了Hp的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从而导致三联疗法失败。在三联疗法治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可影响治疗依从性,其原因主要为抗生素会破坏肠道的正常微生态平衡,使肠道抵抗致病菌定植的能力下降,从而诱发病原菌增殖。而在四联疗法中,增加了枸橼酸泌钾颗粒,作为一种铋剂,可以有效根除Hp,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能够对黏膜屏障作用的增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加胃黏膜中的前列腺素释放,有助于黏膜再生,并且还能降低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预防疾病复发。研究[2]发现,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在胃黏膜表面,能够加快表皮生长因子和黏液细胞前列腺素的合成速度,也可以抑制细胞酶活性,使黏蛋白分泌增加,从而杀灭Hp。同时,胃泌素作为胃窦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道多肽类激素物质,可以对胃窦收缩进行刺激,对胃黏膜起到一定的营养作用,并且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关,尤其是胃体发生病变时,可升高胃泌素水平,导致炎症反应加重[3]。而四联疗法不仅可以使胃黏膜保护作用增强,减少胃内的Hp定植,还能降低胃泌素水平,减轻症状,可以促进治疗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临床上将四联疗法运用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有助于根除Hp,减轻症状和炎症反应,使疗效提高,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远中.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联合益生菌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胃泌素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09):173-175+200.

    [2]郭松林.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6):23-25.

    [3]张安楠,陈章兴.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0):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