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护理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阶段性护理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有效性评价

陈齐玥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枣阳  441200

【摘要】目的:探究阶段性护理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阶段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患者中采取阶段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产后出血量,缩短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护理满意率。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干预;产后出血护理;应用有效性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产后2h内,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产后出血在产妇中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同时,分娩对产妇是一个强烈的应激事件,大多数产妇在分娩周期生命体征出现波动变化,容易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并伴有失血性休克、贫血等情况。一旦患者出现产后出血情况,身心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1]。对此,在产后出血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阶段性产后护理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80例产后出血患者,均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院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阶段性护理)。对照组中,年龄22-38岁,平均为(28.63±3.21)岁。孕周37-40周,平均为(39.14±1.23)周。观察组中,年龄23-39岁,平均为(29.12±3.35)岁。孕周37-41周,平均为(39.57±1.46)周。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孕周在20周以前建档,定期复查,单胎妊娠,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内分泌疾病者、神经系统疾病者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现象,需要及时给与止血处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止血成功后需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与用药治疗。观察组采取阶段性护理,具体如下:

(1)诊断前护理

    在产后出血诊断前患者早期会出现一定的失血现象,部分患者出血量不多,容易引起感染、休克等症状,会加重出血症状。一旦患者出现出血现象,需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并且需要帮助患者自动按摩,及时检查出血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止血方案。

(2)止血阶段护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不同患者产后出血情况各不相同,对此需要对患者实际出血情况、原因等进行了解,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止血治疗方法。如果患者需要手术止血,需要及时做好手术准备。另外,患者出现产后出血情况,心理起伏大,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对此,需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减少应激心理加重出血情况的发生。

(3)止血结束后护理

止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由于患者失血后的身体较差,抵抗能力弱,容易受到病毒与细菌侵袭,需要做好感染预防工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来开展各项护理。同时,告知患者加强会阴部卫生护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在生活方面需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方面,帮助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及时补充营养,提高抵抗力。在患者为辅到稳定状态后,需要指导患者开展运动功能锻炼,加强康复训练,确保尽早康复。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出血量、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量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值验证;采用自然数/百分数(n/%)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值(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出血量、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出血量、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出血量、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止血时间(min)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40

682.45±12.68

56.89±4.26

9.58±1.67

观察组

40

508.76±9.23

42.67±2.94

7.02±0.64

t

10.235

9.517

7.867

p

0.012

0.019

0.037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明显,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对照组

40

19(47.50)

12(30.00)

9(22.50)

77.50

观察组

40

25(62.50)

13(32.50)

2(5.00)

95.00

X2

8.697

p

0.021

    1. 讨论

    产后出血时分娩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针对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与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的。一旦患者出现产后出血情况,需要及时明确其原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止血治疗[2]。在止血过程中还需要加强阶段性护理干预,以便对患者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确保快速止血。在阶段治疗中,通常分为三阶段,在诊断前阶段需要对患者的产后出血进行有效预防与诊断处理,一旦确诊需要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在止血阶段,需要做好止血工作。在止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感染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在生活与饮食方面加强指导,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3]。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出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阶段性护理,可以达到满意的止血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产后出血患者中采取阶段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产后出血量,缩短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护理满意率。

    【参考文献】

    [1]许欣欣.产后出血应用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婚育与健康,2021,29(24): 27-28.

    [2]聂鲁豫,张倩.阶段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2(9):148-150.

    [3]李翠.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效果观察[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