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低应变检测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基桩低应变检测方法分析

杜鹏

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桩基施工时隐蔽性特点较为明显,工程质量很难直观观察或者检测,所以采用有效的检测技术成为了关键。下面本文就基桩低应变检测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基桩;低应变;检测方法;

1 基桩低应变检测的价值

低应变反射波法主要是在桩顶瞬态激振的影响下,利用精确度较高的仪器设备进行波形测试,是以一维波动理论为核心部分,对桩体结构内部弹性波传播的波形变化规律、特点进行分析,准确判定桩体结构的质量。而桩体结构质量缺陷问题的发生,比如桩体有结构面变化、局部截面面积变化、局部物理性质变化出现的质量问题,如断裂问题、扩缩径问题、离析问题、局部孔洞问题等,会导致桩体有局部波阻抗方面的差异性,对弹性波的正常传播造成影响,使弹性波在质量缺陷的上界面、下界面、桩底的位置出现反射,反射系数K不等于0,主要的表达公式为:式中,A1、A2代表不同界面桩身截面面积;ρ1、ρ2代表不同界面桩身质量密度;V1、V2代表不同界面弹力波的传播速度。在检测过程中按照反射波信号的正负变化特点、大小变化特点等能够准确进行桩体完整度的分析、缺陷性质的分析、缺陷位置和程度的分析,能够精准对桩体结构质量进行判断。具体检测工作主要使用精确度很高的仪器设备,测试的系统涉及测量部分、采集部分和终端部分,测试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过特制类型的手锤,在桩顶周围不同位置多次进行敲击,生成应力波,之后进行波形图的保存、研究、计算,将波形图打印出来,如果桩体结构非常完整,就会表现出完整的波形图,为桩体质量的认定和判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对于存在缺陷问题的桩基结构,在观察波形图的过程中会发现下行压缩波不断减小,就会出现反射波与透射波,通过对波形图的分析以及对反射波的研究,可以认定和判定桩基的质量缺陷。由此可见,在桩体检测期间积极运用先进的低应变反射波法,能够提高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波形图直观显示桩体质量缺陷和情况,合理分析检测数据,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检测结论。

图 1 测试系统示意图

2 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应用要点

现阶段,低应变法在工程检测中主要应用于判别桩身缺陷及位置,评价桩身的完整性。桩基础工程属于深基础结构的一种,抗震性能好,易实现机械化、工业化,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由于桩身埋置于土层中,检测相对复杂,低应变法利用波的传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桩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到土层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桩身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上部结构的安全与否。根据成桩工艺不同,桩分为灌注桩和预制桩。灌注桩的常见问题有断桩、离析、缩颈及钻孔质量。预制桩一般采用静压式或锤击式,存在挤土效应,受地质条件、打入方式等影响会产生断桩、斜桩或上浮,另外受运输及起重设备限制,单节桩长不宜过长,且成桩时需要接桩。

2.1 试验前准备

桩基检测过程中应用低应变检测技术时要处理好桩头设备,具体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桩头的清理,将桩头浮浆、松散、破损处凿掉,新鲜混凝土表面裸露出来,桩面完整,桩头材质、强度、截面尺寸要和桩身相同;二是在敲击点、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行打磨,光面半径为8-10cm;三是处理裸露在外的钢筋时,向两侧倾斜,确保稳定性;四是桩身到达龄期以后方可进行低应变检测,主要是由于砼强度到达规定数值以后应力波才会沿桩身传播,反之波形处于畸形,桩基判断及分析会受影响。

2.2 现场检测要点

1)传感器的安装

传感器应该和桩顶面保持垂直状态;安装传感器的位置应该与钢筋笼主筋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主筋裸露在外干扰信号;结合桩径大小,桩心对称位置可以安装2至4个传感器检测点;在选择实心桩激振点时可以放于桩中心位置,检测点最佳的距离是离桩中心2/3半径处;而空心桩激振点与检测点应该选在桩壁厚度1/2位置,激振点与检测点、桩中心连线要保持合理的夹角,以90°为最宜;每一个检测点记录到的有效信号数量应该≥3个。

2)敲击设备的合理选择

瞬态激振力锤的选择要具有合理性,锤垫要软硬适中;桩底或桩身下方缺陷反射信号获取时可采用宽脉冲方法,桩身上方缺陷反射信号的获取则可使用窄脉冲方法。瞬态激振借助锤重量、锤头材料的改变,实现冲击入射波脉冲宽度、频率成分的变化。如果是大小相同的冲击力,虽然能量非常小,但对于大直径桩尺寸效应却有较大影响。

3)锤击操作要点

敲击时锤要落到实处,每一锤都要干脆利索,方向应和桩顶平面保持垂直,避免二次冲击,达到产生瞬间激发点源,入射脉冲狭窄且与半正弦规律相符。敲击时力度适中,太轻时桩底、缺陷反射信号较弱;而太重的话极易出现噪音,造成较大的干扰。由于敲击质量会对测试结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安排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

3 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应用案例

3.1 工程概况

检测项目位于常州市境内,规划建筑面积18500m2,其中地块南侧为C1#C2#住宅及部分裙楼,建设用于2栋32~33层住宅楼及1~2层商业街,地块东侧为C3#C4#住宅及部分裙楼,建设用于2栋26~27层住宅楼及1~2层商业街。项目基础设计等级为A级,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A级,基础形式采用灌注桩基础,总桩数为400根,其中抗拔桩156根,桩径分为800mm、1000mm、1200mm,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水下浇筑时按相关标准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的中风化花岗岩(3-3)为桩端持力层,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中风化30MPa。桩端入持力层厚度1~2m,灌注桩有效桩长6~38m,且不小于6m。依据有关的规范要求,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共检测92根工程桩。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2根桩进行研究分析。

3.2 检测仪器设备和标准

1)仪器设备采用武汉岩海公司制造的RS-1616K(S)型基桩动测仪(编号:KS1901012, KS1901013, KS160305)。基桩低应变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当不连续界面(如离析、蜂窝、夹泥等缺陷)和桩底面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后产生应力波,分析其传播时间、幅值和波形特征,从而判断桩的完整性,这种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反射波。

2)检测标准DBJ/T 15-60-2019《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3.3 成桩情况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施工资料,项目采用桩体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的冲孔/旋挖钻孔灌注桩,桩径为800~1200mm。

3.4 检测结果

根据所测波形特性,结合桩体设计强度等级要求,本工程桩体结构的完整性按四大类划分。I类:桩身完整;II类:桩体稍有瑕疵,对正常发挥桩体结构承载力不造成影响;III类:桩体存在明显缺陷,对正常发挥桩体结构承载力造成影响;IV类:桩身存在严重缺陷(断桩或桩长不够),一般应进行补强处理。图2为波形曲线。试验未考虑地质条件影响和桩土之间的关系,无法测出桩的承载能力。试验不能确定缺陷的类型,其可能存在的缺陷形式有离析、蜂窝、夹泥、缩径等。根据入射波和桩底反射波是倒置的,是端承桩,桩号B9在4.6m处稍有缺损,可能存在离析、蜂窝、夹泥、缩径等形式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判别,桩号B10在6m处有轻微同相位反射波,略有瑕疵,判定桩身整体性类别为II类。

图2低应变桩检测完整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桩基础低应变检测的基本原理。该方法利用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通过分析反射波的幅值、相位及到达时间等,得出桩身缺陷的大小及位置,从而评价桩的完整性,并对常见的几种缺陷进行了波形图分析,结合案例对桩体缺陷的位置及规范原理应用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孙景辉.在桩基检测中如何运用低应变检测技术分析[J].工程质量,2021,39(12):65-67+71.

[2] 贾同福,叶腾飞,周龙茂.桩基检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6):161-163.

[3] 贾同福,叶腾飞,周龙茂.低应变检测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