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

马兰英1,巴哈提2

新疆乌鲁木齐县畜牧兽医站,830063

要: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牛病毒性腹泻,属于复杂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剧烈损害牛的病理和消化系统,造成牛的生长发育障碍,甚至致命。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治疗方法,仅能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发病机理的基础上,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牛;诊治

1 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瘟病毒属的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该病毒属于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能够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感染牛群。此外,患病动物的分泌物、粪便排泄物、血液、肠淋巴结等组织也能将该病毒传播给其他动物,例如羊、猪等。该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体内的骨髓、淋巴结和血液中,并通过分泌物、乳汁和排泄物等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圈舍内牛群的快速感染[1]。该病以6~18月龄的牛为主要发病对象,冬季和早春是其高发季节,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奶牛和黄牛是该病的高危易感群体。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约为2周,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刚出生的牛犊,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食欲减退、呼吸加快、精神不振,同时,还会导致消化道和呼吸道的损伤,如鼻腔流鼻液、口腔黏膜糜烂、呼吸恶臭、腹泻等症状。急性型的牛犊通常在发病后1~2周内死亡。慢性型的病牛则无明显发热,但常出现皮肤和黏膜的侵害,如鼻镜溃烂、蹄叶炎、趾间皮肤坏死等。此外,妊娠母牛若感染该病毒,可能会造成流产或者初生牛犊存在先天缺陷,例如眼瞎或小脑发育不健全等。

3 发病机理

牛病毒性腹泻在冬季和春季更易发生,尤其是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高发。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复合体病毒(BVDV)和新城口疫(N-CPE)病毒,它们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牛,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和细胞坏死[2]。由于这些病毒损害了牛的黏膜和免疫系统,牛会出现低烧、腹泻、出血性腹泻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4 诊断

4.1 病原学诊断

为了分析病死牛的情况,采用无菌方法收集它们的血液和组织脏器,包括肝、肺、脾和淋巴结等,进行病原检测。解剖时,观察是否有水肿、出血和淋巴病变等病变发生在消化道和淋巴结处,以及胃肠道粘膜是否出现充血糜烂和水肿等现象。将处理过的组织液接种在牛源细胞上培养,但没有发现细胞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法进行识别,如果看到病毒有分裂和变异的迹象,就可以确定是病毒性腹泻的原因。

4.2 血清学诊断

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这些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是否存在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从而判断动物是否感染了相应的疾病。然而,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诊风险。例如,中和抗体检验方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是在病牛处于免疫耐受期时,其血清学检验结果可能不反映真实的感染情况。免疫耐受期是指动物在感染病原体后,由于免疫系统的抑制或耗竭,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导致血清学检验结果呈阴性,而实际上动物已经感染了疾病。此外,动物疾病的诊断还需要与其他一些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例如牛恶性卡他热、口蹄疫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牛出现发热、流涕、跛行等症状,但是它们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通过更精确的实验室检测来区分。

5 防治

5.1 治疗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因此,为了确定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对牛进行疫苗接种和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应将持续感染的牛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在牧场内扩散。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会引起牛的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因此治疗时可使用收敛药剂、葡萄糖溶液和抗生素等药物,以缓解牛的不适症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根治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因此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要止泻、补液、调节酸碱平衡,又要提高牛的免疫力,从而增强牛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首先,要及时控制发病初期,因为这是病毒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牛最容易感染的时期。要避免垂直感染,即母牛将病毒传给子牛,以及持续感染,即牛在康复后仍然携带病毒。其次,除了给予基础治疗,如补水和电解质外,还要采取病毒控制措施,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抑制剂。同时,要定期检测健康牛群的病毒载量,并按时接种疫苗,以提高牛群的抵抗力。再次,牛康复后,要添加益生菌来改善肠道功能,因为肠道是牛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益生菌可以帮助牛恢复肠道平衡,增强免疫力。最后,引进新牛群时,要做好检疫和隔离,确保新牛群是健康和阴性的,才能与原有牛群混养。否则,新牛群可能会带来新的病毒或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5.2 预防

5.2.1 保证牛舍环境卫生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与传播与牛舍的卫生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牛舍环境较为肮脏,将增加牛群感染该病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有效地预防该病,确保牛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长,应对牛舍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保持牛舍周围的环境卫生,定期排查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如垃圾、废水、有害生物等,以免对牛群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加强牛舍内部的消毒工作,可以利用紫外线杀菌灯定期对牛舍进行杀菌,有效降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牛群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三是做好牛舍的清洁工作,每天保持通风良好,空气干燥,控制湿度在适宜的水平,防止霉菌的滋生。同时,要及时清理牛群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消除异味和污染;四是调节牛舍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合理使用通风、遮阳、取暖等设施。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时,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牛群受到寒冷或炎热的刺激。

5.2.2 注重牛群饮食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还需要集中注意牛群的饮食,保证牛群的水源供给,夏季要增加饮水量,防止脱水和中暑。同时,要注意水质的检测和处理,确保水源无污染和有害物质,并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抗生素的摄入量。建议每日在饲料中添加13mg/kg的抗生素,以增强牛群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其次,除了维生素和抗生素之外,还要注意其他微量元素的补充。可以定期放牧牛群到原生草地,让牛群接触自然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5.2.3 及时处理患病牛

对于患病牛,应与健康牛分开饲养,并对其原来所在的圈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消除病原体。而对于死于病毒性腹泻的牛,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尸体深埋在远离养殖场的地方,并在土壤表面撒上生石灰,以消灭残存的病毒。另外,已经消毒过的圈舍和饲养场地,应静置15天以上,待病毒完全消失后,再引入下一批牛群。

6结语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牛病,其危害性表现在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方面。该病毒感染的牛会出现高烧、精神萎靡、腹泻、出血等严重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给我国的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为了有效地防控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饲养人员不仅要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措施,如定期对牛舍和饲料进行杀菌消毒,按时给牛群接种疫苗,提高牛的抵抗力等,而且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参考文献:

[1]于成蛟.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J].中国畜禽种业,2022,(04):148-149.

[2]雍天春.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及预防措施[J].农家参谋,2021,(2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