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实践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实践探析

陈阿娟

身份证号码:411422199302100786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运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施工技术,对 于建筑物工程施工品质与效益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稳定建筑物总体结构,以增强建 筑的美观性能与实用价值。本文章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具体施工技术应用进行了探析,以期业内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建筑行业发展。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析

引言

框架结构作为基础结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可利用土地资源匮乏。为保证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在该背景下,需要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准确把握施工差异和要点,减少施工安全隐患,从而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提供更多保障。本文章以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论述框架特点,探讨框架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旨在为框架结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提供参考。

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特征

1.1框架结构的结构抗震性

在抗震性能方面,框架结构体系相较于结构和框架结构,具有更多优势。但是在延展性层面,结构具有更多的优势。框架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当中,主要是根据抗震的实际情况发挥作用。如果地震烈度较小,承载的负荷来自于水平方向。而地震烈度居中,框架和进行有机配合,共同作用,达成对的保护目的。对于地震烈度较大的情况,因本身具备较大刚度,一旦发生大地震,则会成为抗震当中的第一道防线,随着逐渐开裂,它所具备的刚度也会逐渐被削弱,进而框架会接替的职能,发挥作用,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保驾护航,避免因大地震而导致整体结构出现坍塌的情况。

1.2框架结构的受力特征

受力特征是指在剪力等不同力的作用下,框架发生弯曲和变形的现象。框架-结构是由框架和这2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这2种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变形性质都不相同,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属于剪切型变形的竖向空腹悬臂构件,而在水平力作用下属于弯曲型变形的竖向悬臂构件,由于有刚性楼盖将框架和连接成一个整体,使框剪结构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受力体系,其变形既非剪切型,亦非弯曲型,而是剪弯型。

1.3框架结构的刚度特征

通常情况下,当基底的弯矩达到总弯矩的23%左右时,在刚度特性方面结构具有与纯框架结构相同的力学性能,此时应当按照框架结构对抗震等级进行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但如果基底的弯矩值高达80%以上时,框架自身的刚性将大幅度缩减。要想整体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达到减震、抗震的目标,应及时采取措施对框架的结构进行强化,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2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2.1施工准备

为保障整体施工的高效性及质量,在框架结构正式开工之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技术交底:开始框架结构施工前,需组织参与施工的各方及相关技术人员等进行图纸会审,确保参与施工人员能清楚掌握框架结构图纸的设计意图及关键点,了解各环节的施工流程。同时,施工单位需结合图纸要求及实际情况编制出科学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及进度计划、质量管控标准及安全管理方案等,并针对性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开展全面详细的技术交底。材料准备:材料是框架结构施工必不可缺的,所以开工建设前,需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及施工对材料的规格、数量、性能、质量等要求,及时采购相符的材料,并有序安排材料进场。另外,也要安排专业人员在材料进场前、后落实好质检验收工作。现场准备:为保障框架结构施工的高效优质建设,应在现场铺设临时通道,并对软土等必要位置做好硬化处理,以便施工机械通行及运输材料。同时,也需在现场做好排水措施,以防现场积水影响施工进度。

2.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混凝土施工是框架施工的重点环节,通过混凝土浇筑,可塑造框剪结构构件形状。对于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多采用混凝土泵、配管,将配制好的混凝土直接运输到模板上进行浇筑。但是对于所处位置比较高的构件,为加强浇筑质量,建议采用分层浇筑方法,在新浇筑层和旧浇筑层两者之间浇筑一层水泥砂浆,此层水泥砂浆要求不添加石子,并且保证厚度控制在3~5cm,使两层混凝土能够充分融合。除了分层浇筑外,也采用分层振捣方法,每完成一层浇筑,则及时进行振捣。由于框架梁、框架柱构件以及结构中都布设钢筋,振捣过程中振捣棒务必要避开钢筋结构,从而避免框剪结构力学性能降低。每层浇筑后,需在此层混凝土初凝前继续浇筑混凝土,以免层与层之间出现不融合或融合困难现象。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后,严格根据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制备材料性能来确定开始养护的时间,并且根据施工现场条件、气候环境制定养护方案,明确具体养护时长。如果混凝土中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则容易产生裂缝,为避免此种情况,采用洒水方式进行养护,尽量避免混凝土构件直接接触空气,或者暴露时间过长。

2.3模板施工技术

模板工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从以下3方面入手。在设计内外侧模板时,要注重模板的配板作业。在配板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外墙模板内侧和外侧的比例,内侧模板要长于外侧模板,实际数值应为200~300mm。在支模期间,要视浇筑过的墙体为主要参照物,外墙模板与墙体要保持紧贴的状态。为有效保护墙体,可以将海绵垫在模板和墙体接触的部位,确保墙体具有完整性。在浇筑模板的过程中,内侧模板及模拟的墙根,可能会发生向内侧或者向外侧偏移的情况,这会降低模板的准确性。为避免模板移动,需要布设钢筋在模板内侧,起到固定的效果,促使其更加牢固稳定。模板浇筑极有可能发生漏浆,这种现象会影响到模板的稳定性,而在有缝隙的位置填入水泥等材料,能够有效避免这种现象。此外,在开展墙模的吊装作业时,要保证作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吊装的过程中,墙膜与钢筋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接触。要合理设计吊装的位置,若位置控制不得当,不仅会降低楼板的稳定性,还会给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此外,为提升建筑工程框剪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在拆除框架模板时,建筑物的强度要达到指标。施工人员依据具体的施工方案,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地划分,然后给各个施工区域绘制了框架结构模板样图,在施工过程中应用了18mm厚的多层胶合模板。在施工内外侧模板时,让外墙模板内侧始终比外侧大约250mm,完成浇筑作业后,墙体直接被作为立模的参照物。在固定内侧模板时,将短钢筋布设在模板内部,促使内侧模板更加牢固。在吊装墙膜的过程中,利用泥砂将所有的缝隙都填实抹平,进一步提升墙膜吊装作业的水平。

2.4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框架结构会使用筏板基础,由于基坑开挖可能无放坡条件,加之受内外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土方开挖作业时要加强防护。在基坑施工中,可以利用机械施工技术,如使用反铲设备挖土,再用大卡车将挖出的泥土运送出去。此外,土方开挖的难度较大,但分级施工能够有效降低难度。

结束语

在建筑施工工程推进的过程中,框架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建筑物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也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指标。所以应加强对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当前的施工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提升框架结构主体工程施工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水平,加强对施工的质量控制,不断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探析[J].安徽建筑,2022,29(8):29-30.

[2]陆少华.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冶金管理,2022(3):115-117.

[3]张克.探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要点[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0):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