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作的主要栽培技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水稻旱作的主要栽培技术探究

杨素桃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泸水 673203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水稻旱作主要栽培技术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水稻旱作栽培技术的应用现状,结合其在水稻种植前的土壤和水肥处理、旱稻种处理,旱稻生长周期管理及旱稻储藏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确定针对性的水稻旱作管理方案,为旱稻生长提供合理环境,逐渐提升旱稻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水稻旱作;栽培技术;病虫害

水稻旱作可以减少水稻种植数量需求,农户等的种植压力也明显减轻,能够缓解因农村劳动力不足而产生的种植难题,进一步提升农作物产量。但是当前水稻旱作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其各项技术仍不成熟,导致该技术普及范围受到影响,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该技术的应用方向和配套技术等进行调整,为农村地区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提供可靠支持。

一、水稻旱作栽培技术现状

水稻旱作栽培技术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与传统水稻栽培方式相比,该技术可以减少水稻种植的水量和劳动力需求,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轻群众生产负担,因而在应用中具备较高技术推广价值。在低洼地等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区域,推广水稻旱作栽培技术可也保障水稻产量,提升土地利用率。

二、水稻旱作栽培技术优化控制

(一)水稻旱作选地与整地

选择旱作稻时,应当尽可能在有水源、地势开阔的区域种植,通过对土壤含碱量进行调查,在中性土地、偏酸性土地上种植旱作稻,避免盐碱地影响作物成活,也避免选择水肥截留效果不佳的土地,为旱作水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种植旱作水稻前,种植人员应当在四月平整土地,将土壤中的杂石、根茎和其它影响旱作稻根系发育的杂物剔除出去,使用专用工具,并按流程均匀播撒水稻用肥,可以在保证旱作稻种植土地平整的同时,改善土壤水肥条件,为作物种植提供优质环境。

(二)科学选育种子

因旱作稻推广种植时间和范围限制,当前市场上旱稻品种仍相对较少,在种植过程中选择的种子以水稻种子为主。为保证水稻旱作培育质量,选取种子时应当选择发芽早于当地品种十天左右的种子,着重关注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并对其水分和温度耐受情况等进行选择,保障后期水稻种子培育质量。云南省优先推选种植滇禾优615,种植过程中首先使用高氯氟.咯菌腈.噻虫胺等药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晾晒后在进行播种,可有效降低水稻生长过程中遭遇病虫害问题的概率,保障水稻出芽率。水稻适宜种植温度在十二到十五摄氏度之间,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当地地势情况,选择条播或穴播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条播一般使用人工方式,行距在二十一公分左右,种植深度两公分,播种结束后需要镇压。穴播一般采用水稻穴播机等专用设备,播种时行距同样为二十一公分,穴间距在十二公分左右,每穴播撒十七粒左右种子,种植深度两公分,播种结束后同样进行镇压。

(三)旱稻施肥

水稻旱作施肥时可以根据其在不同时间的生长需求分别补肥。住职人员可以按照每亩施加十到十二公斤纯氮,四到八公斤纯磷,五到八公斤纯钾的比例。按照底肥和分蘖肥,穗肥,粒肥4个周期,以4:3:2:1的比例分别施加相应的肥料。同时在具体施肥时,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专用的水稻复合肥来进行。在旱稻进入分蘖期之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补肥,此时可以将尿素按比例施洒进去,并通过灌水溶解的方式使其逐渐进入到地里,可有效保障旱稻肥料吸收效果。七月中旬时,种植人员应当有计划地施加穗肥。在旱稻进入抽穗期后则需要适当的增加粒肥,保障其果实饱满度。

(四)旱稻除草

水稻旱作种植区域内杂草相对较多,且单次很难完全去除,因此在除草时,种植员一般都选择“一封二杀三补”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分批次的处理,可以收到相对较好的除草效果。“一封”是指在播种之后三到五天内,通过土壤封闭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此时施加的药物有丁草胺、二甲戊灵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等,在试药之后,应当通过定期浇水喷洒的方式,使土壤在4~5天内始终保持湿润状态,但又不能过度积水,可以在快速除草的同时规避药害问题。“二杀”是指当旱稻进入分蘖期后,杂草也处于刚萌发状态,此时则可以进行二次喷药除草处理。种植人员可以选用专业的旱稻除草剂,搭配噁唑.氰氟和三氯吡氧乙酸等开展集中的喷洒除草工作,可以有效杀死稻田内的大部分杂草。“三补”是指在旱稻进入四叶期、五叶期之后,稻田里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杂草,而此时旱稻已经进入生长关键期。对这类杂草应当进行重点捕杀,通过精细除草的方式来快速消除杂草,进行重点喷雾喷洒除草。

(五)水稻旱作用水管理

在对水稻旱作区域进行灌溉时,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喷淋设施,通过喷灌的方式来快速满足稻田水需求。部分区域设置滴灌带,用以对旱稻进行集中浇灌,也有部分地区在田地里修建了小型沟渠,通过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集中浇水。在旱稻播种完成之后,种植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充分浇水。在透水之后,使得稻田长期保持湿润状态即可,既能满足种子发芽的吸水需求,也能够避免过量的水分消耗。在水稻出苗之后成长到三叶之前,种植人员可以适量浇水,甚至不浇水,以此来刺激水稻根向下生长,进一步提升旱稻的整体抗旱能力。当发现土壤过干不利于旱稻苗生长时,可以通过适量浇水的方式来保障土壤的湿润状态。在旱稻进入四叶之后,其生长也进入了分蘖期,为保证其分蘖达到预期水平,应当保持地面湿润状态。进入七月中旬,旱稻到达拔节孕穗期,这也是旱稻生长的集中用水期,此时地面长期湿润可以满足旱稻生长的用水需求,并促使其孕出大穗。在旱稻抽穗后,一直到其成熟的周期内,种植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浇水的方式使地面保持干湿交替的状态,无需再过多浇水。

(六)旱稻病虫害防治

与水稻相比,旱稻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较干燥的生长环境使得旱稻与水稻相比,病虫害发生概率明显减小,但是仍需种植人员加强警惕,保持防治意识。在旱稻播种前,应当通过包衣的方式,为旱稻种拌种衣剂来提升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并快速发芽出苗。针对旱稻拔节孕穗期常见的二化螟和稻瘟病等病虫害问题,种植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旱稻在这一周期的长势情况,并根据当地气候和雨水情况,及时对稻田进行浇水处理,并在发现病虫害问题之后及时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治理。针对旱稻田中常见的稻瘟病问题,可以使用到稻瘟净等药剂进行治理,使用杀虫单等药剂治理二化螟虫害问题,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种植注意事项。

相较于水稻而言,旱稻的分蘖率明显降低,因此在播种时应当保障足量的旱稻播种量才能够收到预期产量。针对旱稻田中常见的杂草问题,种植人员需要在关键时期采取封闭除草等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稻田中的杂草,否则将会加大后期除草难度。由于旱稻蓄水量较水稻而言明显减少,因而在对旱稻田进行水分观测时,应当结合雨水情况,在降雨量较大的周期内减少浇水次数,在降雨量较少的周期内适当增加浇水,即可完成对旱稻田的正常管理。当发现旱稻出现晚出穗等问题时,可以适当喷洒一定量的早熟农药来保障旱稻按正常周期生长。最后,旱稻的米质较水稻而言相对较差,因而种植人员应当在旱稻成熟之后及时收割,使其保持最佳米质,否则可能会因为过于成熟而导致旱稻的米质和品相变差。

结语

水稻旱作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其与水稻种植的区别,并做好前期选地整地工作,对稻种进行包衣处理,并做好不同周期的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稻田内杂草数量,保障旱稻生长按预期顺利推进,并做好旱稻及时收割和储藏工作,可有效提升旱稻产量,并保障其整体品质,助力国内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海日汗,田淑华,左慧忠,等. 蒙东地区旱作水稻浅埋滴灌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稻米,2023,29(2):85-87.

[2] 杂交稻绿色高效旱种栽培技术[J]. 云南农业,2022(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