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30
/ 2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

刘质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00013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在增加,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强。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停滞或落后的状态,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佳,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减少,当地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严重,使得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从高校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以及其主要表现和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就业岗位总是供不应求。而一旦高校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问题,则容易导致其出现盲目就业、错误就业等情况。而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其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而导致其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对其就业的质量以及自身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面对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问题时,高校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使其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开展就业。

一、高校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以及其主要表现

(一)高校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1. 认知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对于个人能力、求职岗位、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认知和判断,才能够尽可能的提升自身的就业率。然而,在实际的就业中,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认知错位的问题,使得其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能够准确的认识到自身与岗位之间的关系,时常出现受挫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出现逃避就业、抗拒就业等心理问题。

  1. 情绪波动问题

由于高校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负担较大的压力,极易导致其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这一情绪波动会让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无法保持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如果不对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则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1]

  1. 社会化心理

大学生求职过程正是其与社会密切接触的过程,也是其朝着社会化身份进行转变的过程,而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原因或是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极易出现社会化心理,存在盲目攀比、待人冷漠等行为,为其求职的过程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主要是指在受到挫折时或是即将受到挫折时出现的紧张、害怕的情绪状态。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都没有办法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甚至会认为自身就业发展前景渺茫,害怕找不到工作等,进而使其产生焦虑的情绪,特别是对于一些平时成绩较差、专业水平不足的学生而言,其出现焦虑情绪的概率会更高。

  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是指因对自我认知不准确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部分高校大学生在面对众多的企业岗位时,会出现自卑的心理,或是因为对自身个人能力的否定,或是因为对待就业的情绪较为悲观,使得其在面对较为激烈的岗位时,往往会因害怕自己求职失败而不去主动的争取,难以将自身的优势与长处进行展示,导致求职过程受到阻碍。

  1. 急功近利心理

急功近利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薪酬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只选择薪资待遇条件好的企业和岗位进行求职,这不但会使大学生错失许多具有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还会使大学生的求职范围缩小,提升就业难度[2]

  1. 从众攀比心理

从众攀比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无意识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通常会出现从众的心理,不去考虑自身的优势,盲目的去选择热门企业、热门岗位进行求职,导致大学生会错失与自己合适的岗位,或是在就业时发现自己与该岗位的不合适。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当对自身的就业指导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业指导教师应当提前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水平、综合素养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根据其所在专业的就业岗位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进而使大学生能够在求职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够正确的看待自身与岗位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合适自己的岗位进行奋力争取。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实现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就业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对校外的就业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安全性[3]

(二)开展职业生涯课程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基础条件,高校应当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课程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细致地规划。详细来说,高校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通过专业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并且能够逐渐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可以通过就业信息、政策宣传的方式,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市场就业环境进行了解,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爱好、市场需求等进行学习内容的规划;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高校可以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让学生能够对就业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并且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实习,让学生积累求职经验;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高校应当着重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使学生能够实现身份的转变,并且能够以正确观念和心理看待就业问题

[4]

(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念

现阶段,在高校大学生实际就业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只关注于“大城市”“薪资待遇好”“企业规模大”等标签。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平等的看待每一份职业,并且能够在众多的职业当中,选择合适自己、有发展空间的岗位,并能够将自身的个人价值进行充分的发挥。高校还应当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但能够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现阶段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或是岗位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个人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开创新型行业或是岗位,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而企业岗位少、岗位要求高、竞争压力大等因素,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高校应当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课程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念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解决,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孙沛涵.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构建[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9):24-25.

[2] 常兰,刘嘉,薛会来.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J]. 情感读本,2022(29):16-18.

[3] 马富春.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及解决路径探索[J]. 公关世界,2022(6):107-108.

[4] 裴文庆,肖振宇,姜金花. 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