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策略的循证护理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策略的循证护理实践

薛秀辉,闫沁斌

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834009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实践中如何实现对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有效预防,降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7名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循证护理方法对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进行获取,然后予以落实实施针刺伤有效预防策略,对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情况、针刺伤知识知晓情况以及行为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予以实施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显著下降,((p<0.05));急诊室各层级护理人员预防针刺伤知识知晓水平明显提升,(p<0.05);急诊室护理人员针刺伤标准操作依从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获取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并在护理实践中加以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知识知晓率提高,在护理实践中可以高标准开展针刺伤防护标准操作,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率也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循证实践;护理管理;防护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患者的第一战线,具有工作量大、环境差、风险高等特性,在急诊护理工作开展中,针刺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职业性伤害,据报道,每年我国基层医院中都会有很多针刺伤发生,且多数针刺伤护理安全事件发生于急诊门诊中。针对于护理人员针刺伤国内外临床护理中也加以重视,出现了多项针刺伤防护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然而在急诊门诊护理工作中作为参考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循证护理的方式获取急诊门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策略最佳证据,并在护理实践中对针刺伤防护策略加以应用。以降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提高职业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7名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4-46岁,学历为:中专、大专学历8人,本科学历6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护理人员职务级别:主管护师2例,护师4例;护士11例。

1.2方法

1.2.1证据获取

选取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2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循证护理方法对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进行获取,围绕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知识知晓率、标准操作执行率及针刺伤的发生率展开研究,从针刺伤管理培训、安全器具引入、标准化操作、无惩罚信息化上报等几个方面进行证据汇总。

1.2.2总体实施规划

在证据变革前开展基线调查,证据实施过程中逐步推进,先开展培训及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后推进需要较长时间信息化变革以及安全器具引入,拟通过变革实现从“管理层”到“个人点”急诊针刺伤防护意识及防护行动全面提高。

1.2.3证据变革

(1)完善制度建设,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梳理完善针刺伤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急诊职业防护管理制度、急诊职业防护流程、急诊针刺伤应急预案等,并将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和情景模拟,让护士人人 知晓,达到遵 规 按 章 行 事,遇 事 科 学 高 效 处 理 的 效 果。

(2)加强针刺伤知识培训,提升专业素质水平。为通过循证护理实践开展线上或线下培训,理论结合操作培训静脉注射、静脉穿刺、利器处理、安全器具使用等并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等。

(3)引入安全型操作器具,改善职业环境。联合院感办仪器设备科,急诊遵循“无针化”原则,使用安全型留置针、采血用具、无针输液结头等安全型器具,完全取代头皮针等,从根本上杜绝针刺伤发生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4)定期临床督查,质量持续改进。合理安排护理人力,并建立紧急情况下人力调配制度,保障人力充足合理。并成立针刺伤专项质控小组,定期督查临床穿刺、采血、利器处理等标准操作执行情况,并每周进行反馈,每月采用分析法进行分析,查找根本原因,针对查找到的原因,不断持续改进,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情况、针刺伤知识知晓情况以及行为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包系统开展计量分析统计结果差异研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情况对比

在2022年1月-6月未执行循证护理实践前的半年时间中,急诊科护理人员共计发生针刺伤8例;在2022年7月-2022年12月执行循证护理实践针刺伤预防策略的半年时间中,急诊科护理人员共计发生针刺伤1例,予以实施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显著下降,((p<0.05));

2.2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知识知晓情况对比

对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知识治疗情况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显示,实践变革后,急诊室各层级护理人员预防针刺伤知识知晓水平明显提升,(p<0.05);详见表1。

表1 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知识知晓情况对比(±s,分)

审查时间

例数

主管护师

护师

护士

实践变革前

17

84.36±2.67

83.67±2.17

80.37±2.94

实践变革后

17

98.64±1.02

97.22±1.39

96.89±1.22

t

5.6798

4.1104

5.837

p

0.001

0.002

0.003

2.3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行为依从性对比

急诊室护理人员针刺伤标准操作依从性显著提高;(p<0.05)。具体见表2。

表2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行为依从性对比 [n(%)]

审查时间

例数

戴双层手套

严禁利器二次处理

禁止回套针帽

安全性利器盒应用

依照规范安全操作器具

实践变革前

17

13

14

14

12

15

实践变革后

17

17

17

17

17

16

X2

4.571

p

0.001

3、讨论

针刺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策略最佳证据应用于实践,从针刺伤管理培训、安全器具引入、标准化操作、无惩罚信息化上报等几个方面进行证据汇总;同时结合本院急诊临床现况及护士意愿进行证据应用,分析证据应用期间的障碍因素并制定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证据向临床转化,提高了理论操作水平、规范了急诊护士工作行为,改善了急诊护士执业环境安全,最终降低了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表现在仅针对一家医院的急诊护士开展研究,因此,还需要强化进一步研究人员更为广泛的研究,增加与患者直接相关的结局指标,使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下一轮的质量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予以实施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显著下降,((p<0.05));急诊室各层级护理人员预防针刺伤知识知晓水平明显提升,(p<0.05);急诊室护理人员针刺伤标准操作依从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表明,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获取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最佳证据并在护理实践中加以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知识知晓率提高,在护理实践中可以高标准开展针刺伤防护标准操作,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率也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俞荷花,彭飞,王芳. 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策略的循证护理实践[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出版者不详],2022:2.

[2]俞荷花,彭飞,王芳. 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策略的循证护理实践[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上).[出版者不详],2022:2.

[3]陈琼容.安全型留置针在急诊科护理针刺伤防护中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18):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