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

刘任重

510282198208299315

摘要:建筑施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施工技术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对建筑施工的技术难点和重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如何控制混凝土后期产生裂缝做了一些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引言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当前的建筑施工中,有效的提升了施工的质量。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的核心,是保障其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关键,施工技术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确保施工技术完善,才能保障施工质量。

一、建筑现场施工的技术难点分析

1.1基础建筑工程问题

第一,现在很多的施工单位为了减少自己企业的工程量,就会减少对土方实际的开挖而是改采用直壁开挖,如果这样就会很容易的发生因为没有采取支护措施而导致高壁坍塌。第二,施工方对基坑的处理,当对基坑处理不当时,就可能会出现建筑基坑因为在露天的环境下暴晒时间过长或标高出现错误等等状况而最终导致塌方。

对这部分的质量管理,我们首先就是要认真仔细的检查建筑基坑的土质情况,看与勘探时是否一致,同时还要对基坑的支护方案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其中的技术安全标准,其次是要检查建筑基坑的排水设施是否通畅,其安全防范的措施是否也都已经安排就位,最后就是对基础工程完工后的支护和桩基,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对标高的轴线进行第二次检查,如果需要还要将检查后的结果交到上级单位,让他们进行签证和交接。在这儿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预先留出对建筑上部结构连接和抽筋的位置。

1.2混凝土问题

混凝土技术是在土建结构中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剪力墙和框架部分,要特别注意这其中的混凝土技术,其会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竣工后能否安全使用的问题。混凝土的质量是否达标,是建筑工程中对施工管理控制的首要目标。现今,由于环保意识的加深,我们很多地区和单位也把建设环保工程作为自己的目标,开始使用商品混凝土进行施工,但在施工中也会时常发生一些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在搅拌站对混凝土进行运输时因为距离遥远而影响到混凝土自身的质量。

1.3钢筋问题

从目前来看,很多的建筑工程中都会使用到再生钢这种材料,但因为这种钢筋已经被使用过所以其抗拉强度已经达不到建筑工程中的技术要求,再加上生产厂商在生产钢筋时不够规范的处理就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比如钢筋焊缝不够充实饱满,高度也不符合规范;在钢筋焊接和绑扎搭接时长度不够等等。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很多工程对梁板钢筋的搭接位置是不恰当的。对很多柱纵筋搭接位置没有按照规定进行错位处理,在抗震的箍筋方面,也不符合技术中规定的135度的规定。梁内很多的纵筋间距因为比较小导致后期不便进行混凝土的浇灌。在底板上很多钢筋的垫块不足,顶板钢筋马镫因为支撑不够而出现倒塌的危险等等状况时有发生。

二、建筑裂缝产生的原因

2.1由变形引起

因为温度、湿度和沉降等因素造成的变形。在构件本身对其约束不能满足相关因素所需要的应力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此应力是与结构的刚度大小息息相关的。当有裂缝出现后,裂缝变形得到了部分满足,都会使结构刚度下降,应力松弛,此时就留下了建筑隐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此类裂缝有①因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如环境温度或者湿度的高低、结构内外两面的温湿差、火灾或其他腐蚀性物质进入结构本身,致使钢筋生锈等,既而产生裂缝。②因材料本身引起:如混凝土的沉缩或者收缩等。③违章操作或工程施工管理不完善等产生的裂缝:如混凝土振捣不够、搅拌不够且原料配比不准、后期养护不足等。

2.2过度载荷引起

载荷裂缝是指在动载荷、混凝土梁板和次应力产生的裂缝,其分为直接和次应力两种裂缝。直接裂缝是由过度外载荷引起的直接应力变化所产生的裂缝;次应力裂缝是由过度外载荷引起的次应力所产生的裂缝。

2.3基础地基变形引起

作为所有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水平、竖直方向上出现任何的位移或者不均匀的沉降都会让建筑承受更多拉应力,不均匀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对当地地质调查不全面;地基本身结构比较复杂;基础受力条件发生变化等等都有可能造成这种状况。当这种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本身能够承受的拉力后就会发生开裂和坍塌,最终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和刚度。

三、建筑施工裂缝问题的解决措施

建筑单位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对整个建筑有着关键意义,因为这不仅可以合理的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分配而且还能降低施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是建筑发挥更大的效果。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控制重在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下面就简单的说一些有效控制裂缝产生的方法。

3.1振捣方法要正确

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要注意三方面要求,分别是坡顶、坡中间和坡角。只有当这三个方面都符合相关设计要求才能保证振捣后混凝土覆盖整个坡面,达到想要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好振捣时间和振捣棒插入的深浅,当要插入下层混凝土时,深度要控制在50mm以上,移动的间距在40mm左右并注意要快插慢拔;当混凝土已经密实后,要使用刮杠来抹平其表面,完后撒上碎石,要求碎石在5~25mm左右。在最后凝固前再次进行抹平,次数在两次以上为宜。

3.2掌握浇筑方法

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浇筑时要按照以下几点流程:自然浇筑、水平分层、斜向分段、连续推移、一次到顶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浇筑过程中切不可往已拌好的混凝土中再次加水。分层的厚度要把握好,保证上下两层浇筑间隔在混凝土凝结时间范围内,防止因时间间隔过长导致裂缝。注意天气和气候带来的影响,尽量避免在天气不断变化时进行建筑浇筑。

3.3控制温度指标

我们知道,在建筑施工中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改变骨料级配来进行有效控制,做法是:事先选择比较干硬的混凝土,再加入混合料,以此降低对水泥的用量。除了上述做法外,也可以在搅拌混凝土时,采取用水来对碎石进行冷却。同时在采取措施时要尽可能多得制造散热途径来控制混凝土温度。可采取的措施有:浇筑层散热,降低浇筑厚度,通冷水降温等。

3.4改善约束条件

如果混凝土的温度大于周围环境的气温,必须准确的把握拆模的时间,防止其出现初期的裂缝。我们知道,在对建筑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会在其表面产生水化热,这就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个应力再次相互叠加后就有可能会出现裂缝,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在通常情况下要求新浇筑后的混凝土要尽早拆模,同时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撒上海绵或者泡沫来进行保温,这样就可避免过大的拉应力来使墙体产生裂缝。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但是由于一些材料或者是施工技术上的问题,会给我们的房屋住宅带来很多质量上的问题。楼板混凝土裂缝是比较典型且我们常见的问题,其不但会影响到美观,而且还会给使用者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吸取更多的施工经验,进一步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红霆.浅谈房屋建筑施工技术[J]. 职业时空,2011,07:162-163.

[2] 李丽坤.浅析防止混凝土裂缝的施工技术措施[J]. 城市建设.20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