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黎志腾

广州市天河区嘉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要:根据联合国的新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地区就属于老龄化社会。当这一比例超过14%时,就被认为是深度老龄化。目前,中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老龄化国家,而是逐渐走向深度老龄化的国家。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实现老有所用、老有所养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老龄化  居家养老  建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据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长期以来,中国养老形成“9073”格局,即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约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而近年来,伴随“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群体被舆论所聚焦,如何在社区和家庭完善养老服务,就更显紧迫。

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具备公共性、福利性,同时也具备市场性,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压力,还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同时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意义也十分重大。

居家和社区养老被划分为两种形式,但在现实中,居家和社区养老是交融嵌套的关系,形成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此外,文件还提出“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广州老龄化严重,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巨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市常住人口1867.66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1.41%,达213.06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82%,达146.03万人。

住在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的吴姨今年65岁,她告诉社工,她选择居家养老,因为担心养老院的服务不到位,她的朋友也是“100%不愿去养老院”。

吴姨说,她考察过很多养老院,公立养老院条件好、价格低,但是床位有限;私立养老院建设得很漂亮,但是设备、人员不足,照顾不到位。“我们这一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老了没办法靠子女照顾,所以希望政府能给予老人家多点关怀。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只能照顾还不能全覆盖,希望以后这些服务慢慢跟上。我们在家养老,有人上门帮忙搞卫生、做家务就最好。”

社工随机对辖区100名老年人进行了走访调研,近六成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所居住社区里有养老服务;多数人认为,居家养老模式“只在大型社区才有”;九成表示最希望在家养老,同时享受政府提供的上门服务。对于居家养老各项服务,接受采访的老人及家属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是“康复保健”和“紧急援助”,其次是“陪同就医”、“文娱活动”、“生活照料”等,因为子女平常需要出去工作,留下家中老人,一有什么紧急情况可能没法及时赶回,如果有这些服务相对而言较方便。

此外,经济也成为老年人考虑是否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考量因素。83岁的李婆婆表示,老年人的退休工资较少,而家庭日常支出较多,虽然老人都希望享受上述服务,但这些服务也会造成较重的负担,希望政府能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减少服务费用,减轻生活负担。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州已基本形成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颐康中心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场地少、空间小、收入单一,社区养老运营难

发展社区养老,实现广覆盖的社区养老体系,首先得解决场地问题。目前,社区养老设施多依托社区的物业设施设立,如某些社区在建设时就会留有共建配套设施,可供养老服务机构使用。但在一些社区附近并没有可供使用的设施,大大限制了社区养老的推广、覆盖。

不光场地数量不足,社区提供的养老设施场地面积普遍较小,很多地方都只有几百平方米,大多在3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之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能设置一些老年人常见的活动设施,如娱乐设施、康复设施等,无法设置护理空间、床位,无法提供喘息服务、日间照料等护理服务,更别提长期照护,不足以满足社区养老的所有需求。

    由于场地有限,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多是无偿的,收入来源单一。即使各地政府都有补贴,但对机构运营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支撑社区养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不了运营难题,养老服务企业往往难以为继。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短缺

根据广州市出台的《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规范》,养老护理人员应按服务对象能力及人数进行配置,与自理对象人数比例达1:10,与轻度及重度失能对象人数比例达1:5,与重度失能对象人数比例达1:3。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30万人,即便加上大多没有专业资格证书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口仍很大。在广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为成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的主要“痛点”。

(三)服务的形式单一,专业水平待提升

当前,很多社区养老中心仅提供简单的身体检查和一些棋牌类的文娱活动,近年来社工服务的普及,加强了对老年人陪伴、精神慰藉等服务,但“医养”服务的结合还不能有效衔接,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并不能有效开展。老年食堂的开展率很低。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老龄化社区中,如何探索一种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建议:

1、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老龄化社区中建立覆盖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包括居家护理、送餐服务、居家安全监控等多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居家养老支持。

2、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养老平台,包括老人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在线咨询等服务,使老年人能够享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3、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团队: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团队,由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和社工人员组成,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在老龄化社区中加强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包括陪伴、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使老年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爱。

5、推广亲情相助的养老模式:在老龄化社区中推广亲情相助的养老模式,鼓励老年人与家人共同居住、相互照顾,同时也可以通过社区组织的亲情助老团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社区资源,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引入先进技术、建立专业服务团队和加强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